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习惯教学文稿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921938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习惯教学文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习惯教学文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习惯教学文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习惯教学文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习惯教学文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习惯教学文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习惯教学文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习惯精品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习惯 和阅读兴趣的培养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至九年级学生阅读总量要达到405万字,其中一、二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为了提高读文教学的质量,打好小学生的作文基础,贯彻新课程理念,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则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农村小学生学语文难,做阅读更难,善于阅读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原因之一,就是学生阅读量少,积累的少。培养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更是为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

2、 当今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呈爆炸之势,它要求人们终生学习,不断阅读。要求人们不能满足于艰涩的书本语文,而是具有主动求知的品质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具有不断学习的延伸能力和汲取信息的生存能力。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经费不足,图书资源短缺,学校图书藏量不达标;另一方面,家长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读书很少过问。在吃零食,买玩具上花费很多,在买图书上却花费很少。家庭订阅报刊杂志的少,家庭藏书更是少之又少,学生阅读量严重不足。久而久之,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厌恶阅读,文学修养不高,理解能力较差,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在阅读

3、中与作者交流,在阅读中加强人文素养,在阅读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在阅读中结累,在阅读中成长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所以我们申请“小学生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的课题研究。二、课题界定 “阅读”: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心理活动。阅读活动是阅读者把读物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把读物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的一种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又是阅读者进行判断、推想,体验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 小学生阅读兴趣:是指小学生对阅读实践活动或阅读对象的一种力求趣近或认识的倾向,是小学生阅读中动机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成分,也是推动小学生阅读的直接动力,它表现为好奇、求

4、知、探究、操作、掌握、运用等。 小学生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外阅读的基础。是指学生在读中悟义、悟情、悟境,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感受美,创造美,从而逐步形成并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的素养,并能用生活经验去感受,去朗读,去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指的是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渗透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1、国家语文课程标准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

5、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盛于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为了每一位学习者个人的发展,满足其健康成长、个性整合和自由解放的需要。学习的目的是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学习者的自尊和自信。人的自我的形成不是靠外部的灌输或行为的塑造能够完成的,必须依靠个体自己的体验或经验来发现。学习是主动的、负责任的、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因此,人本主义学习方式是以人为中心、以过程为定向的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学习的动力,并能确定自己的学习要求。目前很多学生做不到这一点,是由于受到学校和社会的束缚。因此,“教师的基本任

6、务是要允许学生学习,满足他们自己的好奇心。”使“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3、选择理论(控制论) 选择理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哥拉斯学院的创建者和校长哥拉斯博士于1996年提出的。选择理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场所。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就是自尊和归属等。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硬件问题),而是他“不愿学习”(软件问题)。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自尊感的需要,他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有可能取得学业成功。可以说,“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就是选择理论最通俗的一种表述。4、 研究的内容及目标(一)

7、研究内容1、调查目前小学生阅读的状况,分析其原因,研究其对策;2、研究、探索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和兴趣的途径和方法;3、总结小学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兴趣的规律;(二)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的基础,提高阅读兴趣又是学会阅读的前提。使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适时的评价,提高阅读兴趣。2、通过研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受到思想品质的教育、审美情趣的培养、文学艺术的熏陶,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3、通过研究,使老师提高对加强学生阅读的认识,提高对学生阅读的指导能力,探索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方法和规律。五、研究的对象及方法(一)研究对象

8、 太平小学全体学生。(二)研究方法1、调查法:对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访谈调查等方法,对目前小学学生阅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2、行动研究法: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兴趣为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各个实施阶段,运用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过程进行回溯、追因,对研究实践进行分析概括,及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尝试改进,及时总结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策略和经验,及时总结出对本课题的理性认识,提升理论思考,揭示实践运用的规律性。(三)研究方式1、开展“

9、读书会”活动,激发读的兴趣。召开“读书会”,在教室里设一个读书角,开展“奉献一本书,阅读百本书”的活动,做到摘录好词佳句,体会优美生动的文章,把自己阅读到的最动听的故事、最有趣的知识介绍给全班同学听。2、以课文为范例,大量阅读课外书。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不动笔墨,讲课时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对重要词语和内容分别用圈、点、钩、划作记号及用旁注、批语作评论,还要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这些都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记忆力,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揣摩文章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久而久之,“不动笔墨不

10、读书”的习惯就不难养成。这样,学生不仅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掌握精彩语句片断,将来为已所用。3、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试想,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通过预习,认真查阅工具书,解决了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不是最典型的主动求知吗?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借助工具书理解了疑难问题,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不就是找到了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吗?4、周周背诵古诗,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古诗是祖国古文化的精髓。小学生记忆力强,利用这一时期经常背古诗,不仅可以吸收祖国优秀的古文化,丰富语言积累,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抽一定时间互

11、相检查。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看谁上台背得最多。六、研究的步骤(一)2016年9月2016年10月,研究准备阶段:1、调查学生阅读状况及分析原因。2、确定课题名称,建立课题组。3、制定研究方案,拟定研究计划。(二)2016年10月2017年4月,具体实施阶段。1、加强理论学习。采用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新课改精神等。如:新课程解读走进新课程与实施者对话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新课程标准等书籍,以及一些教学杂志、中国教育报等。2、进行研究实践。确定书目,指导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古诗文的诵读和对课外名作的阅读,学习写心得、体会。3、边研究边总结。定期开展研讨会,交流汇报近阶段实验情况,总结经验,共同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使课题研究不断完善。(三)2017年4月2015年6月,全面总结、结题阶段。 1、做好课题组资料整理工作,总结经验,撰写有价值的论文。2、做好结题汇报工作。七、预期成果1、课堂教学案例、反思、随笔;2、“读书节”等活动中学生进行阅读的系列图册资料;3、“我爱读书、我会读书”相关手抄报;4、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相关论文;5、研究报告,包括开题报告、阶段总结、课题结题申请及结题报告等。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