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畜牧)芜湖县现代农业一村一品中长期发展规划精品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37920639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7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与畜牧)芜湖县现代农业一村一品中长期发展规划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农业与畜牧)芜湖县现代农业一村一品中长期发展规划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农业与畜牧)芜湖县现代农业一村一品中长期发展规划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农业与畜牧)芜湖县现代农业一村一品中长期发展规划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农业与畜牧)芜湖县现代农业一村一品中长期发展规划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与畜牧)芜湖县现代农业一村一品中长期发展规划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与畜牧)芜湖县现代农业一村一品中长期发展规划精品(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芜湖县现代农业“一村一品”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前 言二十一世纪初期,是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中央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则社会稳定,农业在“强国富民”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因此,通过规划引导,积极稳妥地推进“一村一品”,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村级经济发展,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性和历史性的目标任务,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芜湖县系一个传统的农业县,虽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

2、生产基础条件已得到明显改善,具备了初步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但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仅要把握好全县农业发展战略方向,更要谋划好村级经济发展思路。本规划旨在引导和推进“一村一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着力引导全县广大农民、各有关单位和技术部门通力合作,共同为建设芜湖县现代农业这一目标而努力。第一章 规划背景与依据1.1 规划背景1.1.1国家宏观发展背景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

3、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之一。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提出了九个方面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政策要求,并决定取消农林特产税,减免农业税,推行种粮直补、良种直补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三项补贴政策。200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把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作为农村工作的主题,对“三农”工作由以单一农业为重点,逐步向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方向延伸拓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惠农政策。200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提出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4、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十一五”期间和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突出重点,逐步把“三农”问题解决与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明确了解决“三农”问题立足点在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7年,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又重点提出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力点和首要任务,并从八个方面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策略措施。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和潜力也在农村。因此,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强村富民,推进社会主

5、义新农村建设,农业部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的指导意见,这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我村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具备了逐步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国家对农民可以进一步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施“一村一品”,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资源、区位条件及规模经营等各方面综合优势,既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和举措,也是全

6、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和立足点。1.2 规划依据1.2.1 规划理论依据本规划编制理论依据有六条:一是“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核心意义是:生产要素(资本、劳力和自然资源)具有多种用途,其在各种用途中,必定有一种用途能产生高于其它用途的价值。产业布局和生产要素的组合,应通过比较发挥其最大优势。二是“区位优势”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意义是:生产要素的分布空间位置的差异性,可形成不同的自然生产力,产业结构布局应充分利用其差异性,形成较高的自然生产力。三是“生态经济”原理。该理论的核心意义是:农业生产是一个物质和能量流动过程,合理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可以优化物质和能量流动结构,从而减少物质

7、和能量耗损,提高物质和能量转化效率,其结果将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社会必需品。四是“可持续发展”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意义是:合理的利用可再生资源,可使资源得到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五是“循环经济”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意义是:一个产业的废弃物,可能是另一产业的生产要素,资源可得到循环再生利用。六是“适度规模经济”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意义是:生产规模大小受到各种资源综合条件限制,其生产规模处于资源综合利用最适宜状态,其生产力水平最高。1.2.2 政策依据1.2.2.1 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中发20071号);1.2.2.2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的指导意

8、见农业部(农经发20072号);1.2.2.3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62015)芜湖市人民政府, 2006年;1.2.2.4安徽省芜湖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暨生态县建设规划芜湖县人民政府, 2005年7月;1.2.2.5芜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芜湖县人民政府, 2006年;1.2.2.6芜湖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52010)芜湖市农业委员会, 2005年;1.2.2.7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共芜湖市委、芜湖市政府 2006年;1.2.2.8 芜湖县“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芜湖县农业委员会,2005年;1.2.2

9、.9芜湖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5年)芜湖县农业委员会, 2006年;第二章 资源现状及潜力分析2.1农业资源现状及基础2.1.1气象与土地资源现状及基础2.1.1.1 气候资源状况及特征芜湖县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属湿润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的气候特征。据气象资料,年均气温15.9,年平均降水1220mm,全年日照时数2118小时,年均太阳辐射量为113.4kcal/cm2。从气候资源状况来看,气候资源条件优越,光、热、水等农业气候资源丰富,既利于水稻、棉花等喜温作物生长,也有利于小麦、油菜等喜凉作物生长,可适宜于多种动植物生长。2.1.1.2 水文资源及特征芜湖

10、县地处江南水乡,水资源较为丰富。全县境内共有大少河流21条,河道总长342.2km,其中境内河道15条,边界河流6条。按流域可分为三大水系,即:青弋江水系、水阳江系和漳河水系。青弋江由南向北纵贯全境,其支流由荆江河和赵家河,过境河道总长63km,水系河道总长183.8km,系芜湖县水资源储量最大的水系河流。青弋江水系水域面积4617.4km2,常年储水总量为627922335万m3。水阳江水系的支流由裘公河、青山河,过境河道总长9km,水系河道总长79.3km,流域总面积172.5 km2,流域灌溉面积66.43万亩,常年蓄水总量为1265530266万m3。漳河水系过境总长28.8km,水系

11、河道总长34.40km,流域灌溉面积12.34万亩,常年蓄水总量为10322530万m3。2.1.1.3 土地资源现状及基础2.1.1.3.1 东南部低丘陵东南部平缓低丘陵,面积约6万亩左右,占县境占国地总面积5.58%。主要分布在芜湖县花桥镇、湾沚镇和红杨镇境内,呈西南向东北延伸走向,海拔高程为差异相对较小,一般在5060mm之间,坡度较缓,一般在1525之间,山体多呈浑园状,岩体为硅质砂砾岩为主,风化程度较强,山间发育成幼谷地,土层较厚。2.1.1.3.2 东南部岗地东南部岗地面积约20万亩,占县境国土总面积18.60%,主要分布在湾沚镇赵桥新竹至九连山、钦马山和老虎山以北,呈南北走向,海

12、拔高程一般为1670m,植被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岗顶宽平,呈波状起伏平缓延伸,岗谷呈树枝状发育。目前,大多数岗地已被开垦为旱耕地,部分为林地和经果林栽植地。芜湖机械工业园布局于该区之间。2.1.1.3.3 西北部水网圩区该区域总面积约46万亩,占县境国土面积42.77%。该区地势相对平坦,海拔高程611m,区内沟渠、池塘、湖泊纵横交错分布,区域水域面积12.21万亩,其中可养水面积9.82亩,占全县可养水面积的72.21 %,可养水面构成比例较高。该区经历代耕作、水利兴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治理,目前区内耕农田多呈方格形。2.1.1.4土壤及构成根据土壤普查资料,芜湖县境内土壤有7个土钢,10

13、个土类,19个亚类,45个土属及79个土种。2.1.1.5 农业生物资源状况及基础2.1.1.5.1农业动物资源根据区划资源调查资料,芜湖县境内农业动物资源主要有二类:一是陆地可饲养动物。主要包括大型饲养动物、家禽类饲养动物、饲养鸟类动物、饲养昆虫类动物。二是水生饲养动物。主要包括鱼类饲养动物、甲壳类养殖生物、两栖类养殖生物、贝壳类养殖生物。2.1.5.2 农业植物资源根据调查,芜湖县境内植物栽培品种主要有四大类:一是栽培农作物资源。主要包括粮食类作物、油料类作物、纤维类作物、绿肥类作物、饲料类作物;二是蔬菜作物品种资源。主要包括栽培蔬菜品种资源、野生蔬菜品种资源。三是经果苗木品种资源。主要包

14、括果树资源、景观苗木资源、林木品种资源。四是药材植物资源。主要包括本地野生药材品种资源、引进栽培品种资源。2.2 社会经济资源条件2.2.1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条件2006年,芜湖县总人口为38.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32万人,农村劳动人23.69万人,其中从事农业产业的农村劳动力9.81万人,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农村劳动力13.88万元。从农村人口总量和劳动力资源质量和从业变化趋势来看,其有利于我县现代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总量下降,农村劳动力中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数逐年减少,农村劳动力与土地比例失调的矛盾将逐步得到缓解,这一变化将有利于农业生产逐步实现规模经营。二是农

15、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有大幅度提高。随着农业部推行的“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计划逐步实施,有一技之长“技术农民”比例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总体技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这将有利于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应用。三是新增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农村新增劳动力普遍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劳动者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有利于接受新生事物,从而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2.2.2 农业和农村经济条件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实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2006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22.01

16、万吨、油料3.16万吨、棉花4571吨、水产品3.01万吨、肉类产量达到1.38万吨,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1.92%、7.28 %、49.13 %、30.25 %、16.89%。二是农业增加值逐年提高。农业增加值达到9.34亿元,比上年增长6.01 %。三是农民收入逐年增加,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79元,比上年增加12.50%。从总体上看,“三农”问题显著得到好转,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民自行投入能力进一步增强。2.2.3 农业发展政策环境随着中央对“三农”问题关注,中央财政以对农村和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从宏观上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