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7916905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doc(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 教育现代化和未来教育大家谈教育现代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到2030年,教育现代化概念和现在我们对教育现代化的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今天赋予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十多年前完全不同一样。互联网时代使教育的发展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制定教育现代化战略规划,需要我们去合理想象未来教育的模样。编者 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顾明远学校和教师不会消失。有人认为,当今互联网时代,学生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可以不需要学校了,也用不着教师了。这种观念已经被多数学者所否定。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公民。但是,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其变化更是难以预测。十年以前,谁能想到,拿

2、上一部手机就能够走遍天下?现在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十年以后他们将如何生活、如何工作?谁能回答?社会的变革,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革新,正在改变着教育的生态环境,改变着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改变之一是,学习的渠道扩宽了。以往的教育主要在学校里进行,现在可以在网上学习,在虚拟世界学习。学习已经不限于学校,而是处处可以学习、时时可以学习。改变之二是,教育培养的目标转变了。以往的教育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且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现在是创新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才能适应时代要求。改变之三是,课程内容要变化。课程不仅要增加新的知识内容,而且要把课程加以整合。人们观察事物的

3、角度是综合的,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往往是在交叉学科上发生的。以往课程是分科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因此未来课程将重视学科内容的整合。国外开始流行的名为“STEAM”的课程,就是把科学、技术、工程、美学和数学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创造思维。改变之四是,学习方式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如果说,工业革命使机器代替了个人的部分体力,那么信息革命使电脑代替了个人的部分脑力,而互联网则把个人的脑力联系起来,变成人类共有的大脑。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知识。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人类共同利益”观念的转变?(以下简称反思教育)中所说,知识是人类共同财富,可以人人共享。改变之五是,互联网为

4、个性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条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将促进课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改变之六是,改变了师生关系。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更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营造适合的环境;指导学生在信息海洋中正确选择信息、处理信息,使他们不至于迷失方向;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统教育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但是,在变化中也有不变,就是教育的本质不变。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本

5、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正如反思教育中所说:“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当今教育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回归教育的本原。教育是人的权利,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全社会的公益事业。教育永远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放在第一位,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公民。学校和教师不会消失。有人认为,当今互联网时代,学生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可以不需要学校了,也用不着教师了。这种观念已经被多数学者所否定。学校是人生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公共场所,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儿童进入学校不仅学知识,重要的是要

6、学做人,学会与人沟通和交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就说,21世纪学习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和学会生存。这些能力都需要在学校中培养。反思教育也提到,教育不只是个人发展的条件,还是人类集体发展的事业。个人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进程中发展的。因此,个性化学习并不排斥集体学习,学校则是学生集体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最好场所。信息技术、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但信息技术、互联网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改变,但教师培养人才的职责没有变。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

7、发展。但不能迷信信息技术,要认识它的局限性,并且运用恰当,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人是要靠人来培养的,这是所有机器代替不了的。教师的活动蕴涵着人的感情、人文精神,师生的情感交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充分认识教育的本质和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未来社会的公民。(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资深教授) 未来学校什么样李明华未来的学校教育活动分散在“学习保姆”即“现代孔夫子”和家庭“教育董事会”及各种社会化教育服务机构的活动中。“校中校”提供了一个从现在的学校模式走向未来学校模式的便捷通道。这是目前就可以实

8、验的。未来学校可以极大地满足个人对教育的充分选择,同时国家也可以通过依法治教和依法教育行政来保证教育的公共效用极大化。我们生存在一个令人兴奋的世界。微课程和慕课导致教学模式根本改变,教师角色重新定义。“现代孔夫子”如何办学早在10年前,美国就有了k-12的独立课程市场,并且大规模、不间断地渗透进学校的内部课程市场。在哈德逊高中,一名学生在上一门由马来西亚教师执教的媒体课,另一名学生在上一门美国乔治亚州教师的多媒体课,还有一名学生在修一门美国麻省的美国研究课程。校长表示,该虚拟高中开设了128门课程,在全美28个州和8个国家拥有200个会员学校。慕课所产生的独立课程市场代表着课程生产和教学的社会

9、化。一个学校或教学组织不再依赖自己来提供课程,而是依赖社会化课程。同样,课程和教学设施的服务也会社会化,实验设施、体育课设施、多媒体小电影播放室等都会社会化,开放给任何有资格的办学者使用。于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学校没有了,孔夫子又回来了。每个学生有一位导师,或者叫“学习保姆”,一位“学习保姆”带5至8名学生,若干家庭雇用一个“学校保姆”。当然,我们可不是鼓吹复古。“现代孔夫子”首先必须按照国家的利益要求来筛选,由国家通过法定程序确定谁有“现代孔夫子”的资格,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办学,在办学过程中还要常规性地接受国家的检查、监督。李先生获得红山市“当代孔夫子”的资格认证,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行教。当地政

10、府规定,一个“当代孔夫子”最多带8名学生,而且必需全日制工作,国家不发工资,也没有任何待遇。政府对像李先生这样的“当代孔夫子”行教有诸多规范,例如,他必须执行国家的课程政策,对学生的教育必须充分并且达标,不许体罚学生等。同时,每收一个学生,李先生可以按照当地生均教育经费获得可相应支配的教育经费。李先生招收了5名学生,5位家长和李先生共同组成“学校”董事会,家长也根据兴趣和专长承担经常性的教学活动。日常的教室是这5个家庭的客厅。一个典型的早上,5名学生8点准时来到了客厅教室。李先生向学生们简短交代了一天的学习活动安排,然后开始第一节课,题目随意,科学、人文等应有尽有。课间休息形式多样。第二节课和

11、第三节课,学生们探讨汶川地震的原因。学生们先看一段20钟的地震原因视频,然后李先生指导孩子们检索、分析信息,最后由学生们做出研究报告并由李先生评论。课间休息后,11点开始英文课,今天有一位英文教师来上口语课。午饭就是该家庭提供的营养午餐,必须达到规定标准。下午一点半,李先生带学生们准时来到社区教育公共服务站参加一节面对面的语文课,共有20位学生参加。当然,李先生要给这位语文教师付费,公共服务站则免费使用。此后是一节体育课,当然也要付费。回到客厅,李先生与学生们闲聊一会儿,总结了一天的活动,商量一下明天的活动。然后,下课了,学生回家了。未来的学校教育活动分散在“学习保姆”即“当代孔夫子”和家庭“

12、教育董事会”及各种社会化教育服务机构的活动中,可以把这些人员和机构称为微观的教育当事人。这些当事人在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法律和法规约束下活动,经常性的活动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这个格局就是未来的教育治理。“校中校”或可诞生未来学校一种新的“校中校”可以形成一种办学竞争的常态机制,学校建筑、图书馆及设施(以下统称为学校物质资本)可以是开放的公共教育物质载体,提供给教育管理当局同意而又有资格办学的教育家个人或团队办学。如此,有新的教育理念的教育家和机构就不必撬动巨大的学校物质资本投资,仅需要合适的办学团队即可。这种新的学校进入体制,创造了新的选择机制。在这个公共通道上建立的学校群有三类与今天学校不同

13、的最基本组织,每个组织在法律上都是独立的。一是学校物质设施及服务的供给者,简称为“学校教育物质设施局”,拥有和管理学校的主要物质设施,如建筑物及其中的教室、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馆等。二是提供教育项目的组织。它可以是无数个互相独立的教育机构,这就是所谓的“校中校”。它们都缺乏教育的物质资源,但有人力资本,即教师和有关的教学辅助人员。这种学校模式可称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分离”模式。三是在校园里对各种教学活动进行规范的规则制定者和监督者,有时是管理者。我们可以把这类组织称为学校的内部市场管理机构。从学校的整体构造上看,三类组织都互相独立,如财务独立、人事独立,互相之间通过学校内部的规则进行服务和活动

14、的交换。学校教育物质设施局对校园财产或者是有产权,或仅仅有使用权,比如校园土地、广场和花园、设施、大楼、大型电脑和实验室等。学校教育物质设施局对这些东西拥有产权和支配权,有权遴选在校园里提供服务的教学组织。学校教育物质设施局对校园服务的供应商有选择权,有权来决定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可以在本校园举办教育项目,例如提供设施给A学校,而拒绝B学校。学校有自己的定位。学校教育物质设施当局首先要确定这个校园的定位:提供什么档次的教育,如什么风格、什么教育类型和什么专业组织等。校园服务供应者自己不办教育项目,但是它通过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机构入驻来决定自己的风格。比如说,建筑设计的风格要和他挑选哪些人来入驻协调一

15、致,拥有高档建筑的校园往往会选择高档的教育项目供给者。对教学以外活动的取舍也很重要,例如高雅的活动可以展示高雅的定位。第二类组织机构可称为“教育项目提供者”,是独立于学校教育物质设施局之外的组织。它可以是个独立的组织,也可以是很多独立组织联合构成的大机构。这种机构可以是非盈利机构、国营机构、个人和合伙人的团体,也可以是企业组织等。它可以是单一教学组织,如某机构在某校园中提供计算机教育,也可以是连锁型的。教学组织互相独立降低教育项目和教师间竞争的门槛,导致竞争激烈,推动了教学进步,进而实现学校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分离,教育家办学的资本门槛降低或取消了。这种分离在解放教育家办学受限于资本束缚的同时,也解放了学生,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学生可以在众多的独立教育项目供给者间选择,还可以在独立和非独立的课程教师间选课,甚至可以选择校外教师的课。开放的公共教育物质通道便利教育家办学,使得“校中校”成为教育创新的“催化”机制。这种全新的“校中校”模式不但适用于全日制中小学,还应该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具有一定公共利益的教育。例如,公立学校在夏天会把物质的教育资源关闭,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