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7916703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经济学院 09金融学 摘要:柏拉图和孔子是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们的思想及教育活动都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和东方的教育传统,他们都扩充了当时的教育内容,扩大了教育对象。但是,他们还是有各自的独特见解的。下面将对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区别进行简要的分析。关键词:柏拉图 孔子 教育思想 一、 前言雅斯贝尔斯曾说:公元前6世纪前后,是一个“轴心时代”,那时世界各地曾出现了一系列伟大的宗教与哲学体系,为后来的人类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孔子和柏拉图正是这一轴心时代的东西方文化史上的两位巨匠,为后来的东西方人类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对东西方的文化影响不可估量。孔子所创的儒家思想经汉代统治者改

2、造后成为统治的正统思想,维护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社会的统治。柏拉图的学说是西方政治思想的一个源头,直到今天西方的精英政治仍然可以看到其学说的影子。孔子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的基础之上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教育思想是世俗的,而不是宗教的;现实的,而不是虚妄的。在论语中,体现了孔子“仁”的教育思想。柏拉图教育思想是建立以国家本位、以国家道德规范为统治工具的、毫无流动性的等级社会。其在理想国中围绕“什么是正义?如何实现正义?”来表现“理念”的教育思想。柏拉图发展了苏格拉底解释矛盾、借助辩证法最终认识抽象真理的方法,并以此作为教育的方法论,而真善美则是其理论思想的光辉。1

3、二、 教育目标孔子和柏拉图都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培养巩固奴隶主政权的统治人才。但孔子理想的统治者是经过道德觉悟的理想人。孔子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仁人君子为教育目标,主张举用“贤才”,认为这些“贤才”不可能自然成长,故提倡“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这里的贤才即是 “君子”,孔子认为“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宪问)他还说:“政者,正也。”(颜渊)。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修已以安百姓”的能力的“君子”,通过这些德才兼备仁人君子去传播他的“仁爱”思想。2而柏拉图的理想统治者是经过系统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因此,柏拉图在教育上对国

4、家权力予以了厚望。在理想国中,可以看到柏拉图十分注重理想国的教育,他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把教育看作是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秩序的工具。其目的就是为了将理想国的臣民培养为符合“正义”原则的人。三、 教育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分为文、行、忠、信四科,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术来教育学生。总的说来,主要有道德和知识两方面的教育。孔子以“仁”为核心和最高的道德标准,他在论语中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仁”的含义。比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要立志乐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要自省自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5、要改过迁善:“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同时,孔子还灌输“礼”的观点,以“礼”来治国的人本主义思想。3在知识教育方面,比如音乐教育,孔子不仅重视音乐的审美价值,而且尤其重视它的道德意义。而且古代的诗与乐一般是密切联系的,重要的礼仪总有音乐相伴,以便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才会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史记孔子世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4孔子比柏拉图更重视历史教育,六艺中的书即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他认为,历史对现实有着积极的作用,“寓褒贬,别善恶”,可以正名定分,维护奴隶主

6、贵族的统治秩序。而柏拉图作为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建立者。在教育内容的设计上,道德教育的核心是理念,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理念世界”。把教育主要分为音乐和体育教育两部分。因为他认为音乐反映一个社会的治乱兴衰,同时也决定着社会的治乱兴衰。此处的音乐同如今的“文化”相当。音乐教育是为了培养符合“正义”原则的理想国的臣民,主要通过声音、节奏、文学诗歌等文学形式训练臣民内在的和谐,塑造团结上的心灵。但诗歌必须通过严格审查才能被用来教育,原则标准是,传达正义和善。体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力量,培养受训者的体魄,以应对非常局面。5柏拉图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威严、礼仪、勇敢。由此可以看出柏拉图比孔子更注重

7、军事体育训练,柏拉图极力提倡“斯巴达式的苦练”,认为体育训练要具有军事准备的性质,从而巩固政权。 柏拉图在算术方面的教育比孔子严苛,并不是为了实际应用,而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心智,激发其对理念世界中抽象、绝对、普遍真理的兴趣。他还尤其重视几何学。四、 教育功能孔子从教育对个体发展、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出发,来概括教育的功能。他认为良好的教育可以达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认识和掌握社会纲常、事物规律,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不断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这种功能。并以此为基础,教育可以实现促进家庭的和睦美满,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平等,实现

8、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柏拉图认为在一个健康的城邦中,权力应该掌握在胜任者手中,不是掌握在人民手中,或是无能和不公正的专制统治者手中。通过建立一个普通的教育体系,可以使每个人有等同学习的机会和在城邦中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就能实现这个理想。五、 教育方法在教育方法上,孔子侧重于启发式,对不同性格的弟子施以不同的教育,讲究“因材施教”并且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然后通过内心的觉悟、反省,以达到对仁的认识。对于“因材施教”,首先必须“识才”,即客观、正确地了解学生的素质和知识水平。孔子曾对有的学生作过评价:“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子路)6由此足见他对学生们的了解

9、。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 “因材施教”。孔子还熟练运用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学生想弄明白而不能弄明白的时候,不去点拨;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清楚时,不去启发。这种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孔子的教育方法灵活多变,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至今仍在教学主要包括:威严、礼仪、勇敢。但他对培养途径进行筛选,从而符合他的原则,即“正义”。柏拉图也强调启发,但并非根

10、据各人不同的个性启发,而是认为人在出生前就已经具有知识,只不过是出生以后忘记了。通过启发,促使人“回忆”起这些知识。其“回忆说”将感性与理性、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完全颠倒过来,对逻辑推理和必然性知识做了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歪曲。六、 教育过程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孔子将教学过程精炼地概括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可以理解为潜心学习、积极思考、举一反三、操作实践,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同时孔子对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也归纳为五个阶段,我们也可将其视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他总结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博学”、“审问”为学的过程;“慎思”、“明辨”为思的过程;笃行是

11、“习”和“行”的过程。学习的五个阶段体现了与教学过程中的内在联系。柏拉图的教育过程是从知识体系到教育对象的一个阶梯性、逐步去粗存精的过程。在儿童刚出生时便进行筛选,有缺陷的、体弱的便抛弃;为了培养共同的德性,让他们在相同的条件下,按相同的规则,玩相同的游戏,从相同的游戏中得到同样的快乐。按天性和社会分工的不同,教育分为几个阶段。所有学生在十岁到二十岁时接受相同教育,主要科目是体操、音乐、宗教。对青年人来说,学习目标是有一个强壮和协调性好的身体,对美的鉴赏力和具有服从、自我牺牲和忠诚的素养。到二十岁时挑选其中最优秀的学生学习其他科目,尤其是数学。到三十岁时,有天资的人接受辩证法的教育,五年以后可

12、以担任一般的官吏,其后再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五十岁之后的品学兼优者,则是城邦的最高统治者,哲学王也就诞生了。这种等级森严的教育模式显然有利于极权主义的国家制度。因为这样一来,“他们的性格应相同地固定下来,尊重现实的国家制度,不喜欢变革;因为变革,除非在某种坏的情况下,是极端危险的”(The law of Plato)。这样的教育方法,“不是为了唤醒批判和自我批判的思维,而毋宁说是灌输如对大脑和灵魂进行塑造,使他们经过长时期的习惯,变得根本不能独立地做任何事情”7。在这个教育过程中,真理通过人对世界的逐步认识而彰显,人通过对真理的靠近而成为理想的人。七、 教育对象孔子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13、提倡不分长幼,不论贵贱,不认种族,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以他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为基础。对受教育者不规定年龄,他认为学无止境,年长者也可以学,教育可以是一种终身教育。主张不分贫富差别,不论地位高低,不论个人身世,不区别民族、种族,人人都应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提倡教育平等。他的弟子确实也来自社会的各个等级,这样的教育模式给社会的不同阶级尤其是劳动人民出身的子弟提供了受教育的可能,社会因此也就有了一定的流动性。而柏拉图则认为:教育属国家管辖之事,要平等对待所有儿童,不管他们的出身和性别。8柏拉图从他培养国家所需不同人才的观点出发,提出:国家应当使每一个公民从幼年时就开始接受适当的教育和训练。

14、柏拉图认为,不仅要培养智慧的统治者,勇敢的军人,也要训练人民的理性,使每一个人都成为善人。可见,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对象不应局限在少数贵族之中,应扩大到全体公民,对所有的人(不包括奴隶)都实行一定的教育。“所有的人”不仅包括男人,也包括女人。柏拉图主张女人接受与男子平等的教育。他认为:“在治理一个国家方面,没有一件事是只有男子配担任而女人担任不了的。”“看守羊群的狗不分雌雄,卫国者也应不分男女。”“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的女的都可以参加。”9因此,女子也应受到与男子同等的教育。 孔子与柏拉图都有着“有教无类”思想,即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这样的一种思想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

15、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他们也有着各自的局限性。孔子虽然不分民族和地域,不分行业和出身,但是女子不得接受教育。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对象不应局限在少数贵族之中,应扩大到全体公民,对所有的人都实行教育,那女是平等的,但是不包括奴隶。八、 总结除了以上关于贡献以外,孔子还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他现身说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年龄阶段的限制。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不仅成为千百年来鼓舞中国广大知识分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光辉榜样,而且在当代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最有价值、最富于创造性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思想。柏拉图教育思想中的阶思维深化上有直接贡献。我认为两位哲人的教育思想,各具光辉。面对今天科学与道德明争、求真与求善暗斗的现实教育,吸收二人教育思想中的科学和内省精神,对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实现都有巨大意义。参考文献:1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346王兴康.论语 仁者的教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刘烨.柏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