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课件结构与行为三四教学内容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7916006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心理学课件结构与行为三四教学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犯罪心理学课件结构与行为三四教学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犯罪心理学课件结构与行为三四教学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犯罪心理学课件结构与行为三四教学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犯罪心理学课件结构与行为三四教学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犯罪心理学课件结构与行为三四教学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心理学课件结构与行为三四教学内容(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犯罪心理结构变化与犯罪行为,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们了解犯罪动机、目的和行为之间关系。掌握犯罪行为发生机制和模式,了解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和强化机制。 关键词:犯罪行为发生机制 犯罪行为发生 模式 犯罪心理结构弱化和强化。 本章学时:2学时,第一节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一、犯罪行为发生机制概述 1、概念:是犯罪心理引起犯罪行为的工作方式与心理过程的总称。 2、内涵: (1)犯罪行为发生的动力源泉问题,即犯罪动机问题。 (2)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与特殊模式问题。 (3)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和环节问题。,3、国外关于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研究,本质相异论。分为生理上的异质论和心理上

2、的异质论。生理异质论认为犯罪行为是犯罪人因遗传决定的生理结构与正常人的差异所决定的。心理异质论认为犯罪行为是犯罪人与正常人相比精神状态和人格差异所导致的结果。 犯罪倾向论。该理论认为正常人与犯罪者不存在质的根本差异。犯罪行为的发生是外界情境诱发的结果。 欲求不满论。该理论认为犯罪行为的发生源于欲望的不满足,以及人类的本性具有攻击和破坏的倾向。 刺激反映论。该理论认为犯罪行为的发生是主体对外界刺激的应答结果。 心理冲突论。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因“两难选择”而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的心理冲突时,就会有可能选择犯罪,以达到消除心理冲突、追求心理平衡的目的。 动机作用论。该理论认为犯罪动机是犯罪行为的直接

3、动力。自私动机是产生一切犯罪行为的概括性动机。 防卫机制论。人具有消除冲突和焦虑、追求心理自我防卫和保护的本能。犯罪行为是其进行自我防卫的方式之一。 犯罪副文化论。该理论认为,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立的副文化因素是促成犯罪的动因和机制。,二、我国关于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几种理论(自学),内外化机制 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 量变质变机制 防御机制,二、犯罪动机、目的与犯罪行为的关系,1、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对犯罪行为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起激发(始动)功能,犯罪目的对犯罪行为起引导(导向)功能。 2、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犯罪动机是产生犯罪目的原因,犯罪动机来源于需

4、要,犯罪目的既来源于犯罪动机,又受行为人的个性、情境条件所制约。犯罪行为则服从于犯罪目的,它是实现犯罪目的的手段。 3、实施犯罪过程中,因犯罪得手即犯罪目的实现,而使犯罪动机强化. 而犯罪动机的强化,又促使犯罪目的发生递进和不断升级.,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和强化,一、犯罪行为发生机制模式 1、常见模式 (1)渐变型:原发型、继发型 (2)突变型 (3)机遇型:机会型、境遇型 2、特殊模式 (1)习惯型 (2)朦胧型 (3)变态型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和弱化机制(自学),第四章 犯罪类型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犯罪类型的概念,掌握犯罪类型的分类标准和各种犯罪类型理

5、论。 关键词:犯罪类型、犯罪行为分类、犯罪人分类 本章学时:2学时,第一节 犯罪类型及其研究概述,一、犯罪类型的概念 犯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 (1)犯罪主体的复杂性 (2)犯罪动机、原因和行为的复杂性 (3)犯罪人侵害的客体即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4)各个国家、不同时代对法律中犯罪的界定的复杂性 针对上述复杂性,必须将犯罪现象进行分类研究和处理。 犯罪类型概念:按照一定原则和标准,将犯罪现象依据某些共 同性质和特点所作的不同分类就是犯罪类型。 犯罪学中的分类需要满足三个主要目的: (1)满足刑法机构中进行管理决策(management decision) 的需要。 (

6、2)满足改善矫治决策(treatment decision)的需要。 (3)满足理论认识(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的需要。,二、研究犯罪类型的必要性(重点) 1、可为刑事立法提供依据。 2、有助于刑事司法实践。 3、有助于犯罪的心理预测和预防。 4、可提高包括犯罪心理学在内的犯罪科学的理论水平。 三、划分犯罪类型的困难 1、法律标准的局限性 2、心理学本身的困难 3、类型间的重叠交叉,第二节 各种各样的犯罪类型理论,一、犯罪行为分类 (一)社会危害性标准:这是以对社会造成的社会危害性大小作为划分犯罪行为类型的标准。 意大利犯罪学家、西方刑事古典学派创始人贝卡利亚认为

7、,衡量罪行轻重的真正标准是犯罪行为“使社会遭受到的危害”。“而不是犯罪人的意图、被害人的身份、罪孽的轻重”。 (二)反社会性标准 1、自然犯罪。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提出此概念。指违反一般人所共有的怜悯与诚实两种道德情绪之行为。例如:杀人、抢劫、强奸。 2、法定犯罪。行为本身并不一定具有反社会性(反道德性),而是因为法律上规定该行为应受到一定的处罚,才成为犯罪的行为。例如:政治性犯罪、违反税法犯罪。,(三)犯罪行为构成要件标准 以犯罪构成要件为标准将犯罪分为六大类: 1、举动犯罪与结果犯罪 2、实质犯罪与形势犯罪 3、既成犯罪与继续犯罪 4、作为犯罪与不作为犯罪 5、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 6、身

8、份犯罪与非身份犯罪 (四)犯罪行为模式标准 1、暴力性人身犯罪 2、偶然性财产犯罪 3、职务性犯罪 4、政治性犯罪 5、传统犯罪 6、破坏公共秩序犯罪 7、组织性犯罪 8、职业性犯罪,二、犯罪人分类,(一)人类学、生理学标准 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龙勃罗梭分为四类: 1、生来犯罪人 2、激情犯罪人 3、精神病犯罪人 4、机会犯罪人 (二)社会学标准 德国刑法学家、犯罪社会学创始人之一李斯特将犯罪人分为两类: 1、瞬间犯罪人 2、状态犯罪人,(三)伦理学标准 佩克和哈维格斯特在60年代根据犯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将犯罪人分为五种类型: 1、不道德型 2、权宜型 3、遵从型 4、不合理的良心型 5

9、、合理的利他主义型 (四)心理学标准 德国犯罪学家阿沙芬堡将犯罪人分为七类: 1、偶发犯罪人 2、激情犯罪人 3、机会犯罪人 4、预谋犯罪人 5、累犯 6、常习犯罪人 7、职业犯罪人,(五)刑罚学标准 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从刑法适用角度将犯罪人分为四种类型: 1、极端犯罪人 2、冲动犯罪人 3、职业犯罪人 4、风俗犯罪人,(六)多元标准,奥地利犯罪学家泽利从现象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犯罪人类型理论。将犯罪分为八种: 1、不愿工作的职业犯罪人 2、经济困难的财产犯罪人 3、无法控制的性犯罪人 4、攻击性犯罪人 5、危机犯罪人 6、原始反应性犯罪人 7、思想信仰犯罪人 8、缺乏社会纪律的犯罪人,第

10、三节、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犯罪类型理论,一、依个人差异标准分类 蔡墩珞分为六类: 1、少年犯 2、老年犯 3、精神病犯 4、喑哑犯 5、累犯 6、常业犯,二、依基本变量与犯罪构成关系标准分类,1、按犯罪主体的年龄,可分为少年犯、成年犯、老年犯。 2、按犯罪主体的性别,可分为男性犯和女性犯。 3、按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可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4、按人格是否正常,可分为犯罪的常态人格类型和犯罪的变态人格类型,三、依多元统一标准分类,1、依性别标准,分为男性犯罪和女性犯罪 2、依犯罪人年龄的差异,分为未成年人犯罪和成年人犯罪 3、依犯罪动机标准,可分为 (1)依犯罪动机的不同内容,可分为物欲型犯罪和性欲 型犯罪、情感型犯罪、信仰型犯罪 (2)依犯罪动机的复杂程度,可分为单一型动机犯罪和集合型动机犯罪 (3)依犯罪动机的意识性,可分为意识动机犯罪和无意识动机犯罪 (4)依犯罪动机产生的过程特性,可分为渐变型犯罪和突发型犯罪,四、犯罪经历标准 依犯罪经历的差异,分为初犯、累犯、惯犯。 五、心理状态标准 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六、犯罪行为实施形态标准 依故意犯罪行为实施的形态差异,可分为预谋犯罪、机会犯罪和冲动犯罪 七、犯罪行为标准 分暴力犯罪和智能犯罪 八、精神正常与否标准 分常态标准和变态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