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7908295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3课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3课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3课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3课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课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条誓文,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五条誓文成为明治政府改革的基本纲领。 民主、团结、进取、改革、开放 这段誓词反映了明治政府改革的决心,同时也揭示了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一个条件:推翻幕府封建统治,确立的明治政府,为维新变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一.明治维新的含义,明治政府为实现富国强兵,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废除旧的封建等级制度,建立新的制度,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1.根本目的: 富国强兵,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 2.直接目的: 摆脱外来压迫,发展资本主义,二.明

2、治维新的目的,三.明治维新的内容,1.政治: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1)废藩置县;,三府七十二县,作用:封建割据局面彻底结束,真正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项措施顺利施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三.明治维新的内容,1.政治: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1)废藩置县:,(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积极性:一种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建立起来 废除森严的等级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资本主义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华族和士族利用巨额公债投资于新兴工业,成为资本家,实质是利用国

3、家力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局限性:封建等级制度转化为资产阶级等级制度(“四民平等”仅是形式上的平等),(3)确立立宪政体:,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三.明治维新的内容,1.政治: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1)废藩置县:,(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2.经济:发展新经济 (1)改革币制: 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2)改革土地制度: 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作用:统一货币,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作用: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解放了劳动力,有利于农村中资本主义发展,(3)地税改革:,作用:促进农

4、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成为明治政府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有力保障,材料 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按土地收成征收实物税)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 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依据:土地价格 标准:3% 对象:土地所有者 征收的形式:货币,2.经济:发展新经济 (1)改革币制: (2)改革土地制度:,明治政府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为何首先且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土地制度和地税改革)?,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日本当时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发达,需要借助地税改革以增加政

5、府财政收入,加快资本的原始积累,(4)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 首先,政府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 建设交通通信事业 然后,政府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主义。 第三,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发展国内市场,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促进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掀起兴办工业的浪潮 少数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市场,2.经济:发展新经济 (1)改革币制: (2)改革土地制度: (3)地税改革:,资本: 国内 a.国家资本(国家通过地税改革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以解决资本的原始积累问题) b.私人资本(国家通过公债补偿的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也为其提供了投资

6、工业的资金;许多财力雄厚的大商人、大地主的投资) 国外通过对外战争从中国和朝鲜掠夺,进行快速的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市场、自由劳动力、技术、原料等,结合历史上各国工业化的过程,指出工业化需要哪些必要条件?结合明治维新的史实说明这些条件在日本是怎样解决的?,市场: 国内市场通过“废藩置县”彻底打破封建割据,为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创造条件,然后又通过“地税改革”推动农村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来扩大国内市场。 国际市场通过对外战争掠夺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朝鲜来掠夺市场。 自由劳动力:通过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平民获得更多自由; 技术:政府从西方国家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 原料:通过对外

7、战争从中国和朝鲜掠夺。,资本:,日本工业化的特点,起点低、起步晚 由政府主导 出现了垄断组织(三井、三菱) 资本积累与工业化同时进行 两次工业革命交替进行,发展迅速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国民经济军事化,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与英国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1.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是本国生产力自然发展的结果 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是在遭受外侵,变革图强的结果 2.时间: 日本发展工业之际,英国等国已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所以日本工业化过程是两次工业革命交替进行。 3.内容: 英国工业革命主要技术都是自己研发的 日本则主要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 4.特点: 日本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扶持和保护,而英国实

8、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日本利用政府力量拓展海外市场,而英国主要利用殖民公司的力量开拓海外殖民地。,赴欧美考察团,3.文化:倡导“文明开化”,实质: 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旧文化,措施及作用:,A 选派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掀起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抨击封建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作用:让更多人了解西方,冲击了日本旧文化,B 按照欧美国家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作用: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技术的人才 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明治维新时期学校教学情景,学思之窗 明治时期,确立了“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既要培养学生具有日本旧的忠君爱国思想,同时又要掌握西方先进

9、的科学技术知识。你对此有何评价?,“和魂洋才”教育原则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洋才”),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各种人才。但是另一方面又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和魂”),封建色彩浓厚。,3.文化:倡导“文明开化”,实质: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旧文化,措施及作用:,C 大力推进生活习俗化(历法、服饰、饮食、建筑),A 选派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掀起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抨击封建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B 按照欧美国家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作用:传播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但出现了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4.军事:建立新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

10、军 创办军工企业 设立军事院校 进行武土道教育(尚武、忠君),军队只向天皇负责,不受内阁干预,措施:,影响:,增强了国防力量,为摆脱民族危机,实现独立富强奠定基础;,带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用简洁语言概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一.政治 1.废藩置县 2.四民平等 3.确立立宪政体 二.经济 1.改革币制 2.土地改革 3.地税改革 4.殖产兴业 三.文化 1.文明开化 2.教育改革 四.军事 1.颁布征兵令 2.建立新军队,练一练,1、明治维新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条件的主要措施是 A、取消幕府的封建领地B、收回各藩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 C、“废藩置县” D、将大名迁居东京,2、

11、日本明治维新未能完成的资产阶级革命任务有 消除一切封建势力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制度 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 A、 B、 C、 D、,3、日本明治维新后较之明治维新前的变化有 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由半割据状态转变为中央集权的国家 封建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身份平等所取代 资本主义文化完全取代了封建文化 A、 B、 C、 D、,4、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是 A、 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激化的国内阶级矛盾的迫使 C、 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D、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其政权地位,5、“国之强弱,决定于人

12、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第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 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废藩置县,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推行“殖产兴业”政策 D、改革土地制度,确立土地,6、19世纪80年代后,日本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政府的扶植 政府“示范”企业的影响 追求利润 广阔海外市场的刺激 A、B、 C、 D、,精品课件!,精品课件!,材料、“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 1872年征兵告谕 材料、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在御笔信中郑重宣布:“经营天下,安抚汝等亿兆,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请思考:材料反映了明治政府改革军事的内外目的分别是什么?,对内镇压,对外扩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