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必须掌握的30个知识教学文稿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901299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奥数必须掌握的30个知识教学文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小学奥数必须掌握的30个知识教学文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小学奥数必须掌握的30个知识教学文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小学奥数必须掌握的30个知识教学文稿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小学奥数必须掌握的30个知识教学文稿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奥数必须掌握的30个知识教学文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奥数必须掌握的30个知识教学文稿(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奥数必须掌握的30个知识精品文档小学奥数必须掌握的30个知识1.和差倍问题和差问题 和倍问题 差倍问题已知条件 几个数的和与差 几个数的和与倍数 几个数的差与倍数公式适用范围 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倍数关系公式 (和-差)2=较小数(a+b)-(a-b)2=b较小数+差=较大数b+(a-b)=a和-较小数=较大数(a+b)-b=a(和+差)2=较大数(a+b)+(a-b)2=a较大数-差=较小数a-(a-b)=b和-较大数=较小数(a+b)-a=b和(倍数+1)=小数(a+b)/(a/b+1)=b小数倍数=大数b*(a/b)=a和-小数=大数(a+b)-b=a差(倍数-1)=小数(a-b)/

2、(a/b-1)=b小数倍数=大数b*(a/b)=a小数+差=大数b+(a-b)=a 关键点: 求出同一条件下的和与差 和与倍数 差与倍数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a+n)-(b+n)=a-b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a+n)-(b+n)=a-b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a+n)/(b+n)不一定等于a/b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关键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例如:“一辆汽车4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180千米要用几小时?”先求平均1小时行多少

3、千米,再求行180千米要几小时这个题的单一量就是速度=路程时间=120千米/4小时=30km/h=30*1000米60*60秒=25/3(m/s)读作3分之25米每秒解题算式=180(1204)=1804120=6(h)=180/(120/4)=180/30=6(h)注意分子式的运算4.植树问题基本类型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 封闭曲线上植树基本公式 a. 棵数=段数+1在一条长为50米的路上,每隔2米种一棵树,开始结尾都要种,总共要种多少棵树。段数=50/2=25段棵树=段数+1=25+

4、1=26棵b.棵距段数=总长 棵数=段数-1两棵树相距50米,每隔2米种插一杆彩旗,总共要插多少彩旗。段数=50/2=25段杆数=25-1=24杆c.棵距段数=总长 棵数=段数学校运动会进行50米跑的准备,老师在起点插了一面彩旗,叫同学们每隔2米插一杆彩旗,问同学们总共要插多少彩旗。段数=50/2=25段杆数=段数=25杆关键点: 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5.鸡兔同笼问题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基本思路: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

5、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基本公式: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关键点: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例:有兔和鸡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头50个,从下面数有脚158只,问鸡兔各多少只:鸡=(4*50-158)/(4-2)=21兔=(158-2*50)/(4-2)=29用方程解:设鸡为X只,兔就是50-X只2*X+(50-X)*4=1582X+200-4X=1582X=42X=2150-X=296.盈亏问题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

6、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基本题型: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当两次都有余数;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当两次都不足;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基本特点: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关键点: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例:少先队员去植树,如果每人挖5个树坑,

7、还有3个树坑没人挖;如果其中两人各挖4个树坑,其余每人挖6个树坑,就恰好挖完所有的树坑。请问,共有多少名少先队员?共挖了多少树坑?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盈亏问题,关键在于要将第二句话“如果其中两人各挖4个树坑,其余每人挖6个树坑,就恰好挖完所有的树坑”统一一下。即:应该统一成每人挖6个树坑,形成统一的标准。那么它就相当于每人挖6个树坑,就要差(6-4)*2=4个树坑。这样,盈亏总数就是3+4=7,所以,有少先队员7/(6-5)=7名,共挖了5*7+3=38个坑。解答:盈亏总数等于3+(6-4)*2=7,少先队员有7/(6-5)=7名,共挖了5*7+3=38个树坑。设总人数为XX*5+3=2*4+

8、(X-2)*65X+3=8+6X-12X=7 X*5+3=387.牛吃草问题基本思路: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基本特点: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关键点:确定两个不变的量。基本公式:生长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短时间短时间牛头数)(长时间-短时间);原草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长时间生长量;例:一个牧场长满青草,牛在吃草而草又不断匀速生长,27头牛6天可以把牧场上的草全部吃完;23头牛吃完牧场全部的草则要9天,若21头牛来吃,几天吃完?草每天生长量=(9*23-6*27)/(

9、9-6)=45/3=15原草量=(9*23)-(9*15)=72 或根据: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原草量=(27-15)*6=72或(23-15)*9=7221天可吃天数=72/(21-15)=12天牛吃草也是速度追及问题草生长量是一个速度,牛吃草是一个速度,吃多少天就是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8.周期循环与数表规律周期现象:事物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某些特征有规律循环出现。周期:我们把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叫周期。关键问题:确定循环周期。闰 年:一年有366天;年份能被4整除;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则年份必须能被400整除;平年:一年有365天。年份不能被4整除;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但不能

10、被400整除;例一:有8名队员按顺时针围成一圈做传球游戏,从1号开始按顺时针传球,传球的同时开始报数,当报到76时球那在几号队员手上?例二:某年2月有5个星期天,问这年6月一日是星期几?9.平均数基本公式: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平均数=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差的和总份数基本算法:求出总数量以及总份数,利用基本公式进行计算.基准数法:根据给出的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基准数;一般选与所有数比较接近的数或者中间数为基准数;以基准数为标准,求所有给出数与基准数的差;再求出所有差的和;再求出这些差的平均数;最后求这个差的平均数和基准数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数,具体关

11、系见基本公式。10.抽屉原理抽屉原则一:如果把(n+1)个物体放在n个抽屉里,那么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有2个物体。例:把4个物体放在3个抽屉里,也就是把4分解成三个整数的和,那么就有以下四种情况:4=4+0+0 4=3+1+0 4=2+2+0 4=2+1+1观察上面四种放物体的方式,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总有那么一个抽屉里有2个或多于2个物体,也就是说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有2个物体。抽屉原则二:如果把n个物体放在m个抽屉里,其中nm,那么必有一个抽屉至少有:k=n/m +1个物体:当n不能被m整除时。k=n/m个物体:当n能被m整除时。理解知识点: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例4.351=4;

12、0.321=0;2.9999=2;关键问题:构造物体和抽屉。也就是找到代表物体和抽屉的量,而后依据抽屉原则进行运算。11.定义新运算基本概念:定义一种新的运算符号,这个新的运算符号包含有多种基本(混合)运算。基本思路:严格按照新定义的运算规则,把已知的数代入,转化为加减乘除的运算,然后按照基本运算过程、规律进行运算。关键问题:正确理解定义的运算符号的意义。注意事项:新的运算不一定符合运算规律,特别注意运算顺序。每个新定义的运算符号只能在本题中使用。12.数列求和等差数列:在一列数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是一定的,这样的一列数,就叫做等差数列。基本概念:首项:等差数列的第一个数,一般用a1表示;项

13、数:等差数列的所有数的个数,一般用n表示;公差:数列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一般用d表示;通项:表示数列中每一个数的公式,一般用an表示;数列的和:这一数列全部数字的和,一般用Sn表示.基本思路:等差数列中涉及五个量:a1 ,an, d, n,sn,通项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求和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这第四个。基本公式:通项公式:an = a1+(n-1)d;通项=首项+(项数一1) 公差;数列和公式:sn,= (a1+ an)n2;数列和=(首项+末项)项数2;项数公式:n= (an+ a1)d+1;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公差公式:d =(an-a1)(n-1);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关键问题: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确定使用的公式;13.二进制及其应用十进制:用09十个数字表示,逢10进1;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十位上的2表示20,百位上的2表示200。所以234=200+30+4=2102+310+4。=An10n-1+An-110n-2+An-210n-3+An-310n-4+An-4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