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公开课教案完美版[共3页]

上传人:哈**** 文档编号:137891912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完美版[共3页]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完美版[共3页]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完美版[共3页]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完美版[共3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进酒》公开课教案完美版[共3页](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将进酒教案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能进行恰当的评价。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 2、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 3、讨论法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 我们先来背诵几句诗句。(教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诗句,写的都跟酒有关。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喝酒想起吟诗,吟诗想起喝酒,所以由酒产生了很

2、多好诗。喝酒作诗最杰出的要首推李白。他号称“诗仙”,自称“酒中仙”,当时人也称他为“酒圣”。有人评价说,李白诗中有浓浓的酒味,若抽掉他诗中酒的成分,色香味都大大减少。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咏酒诗中的代表作将进酒。(板书题目)二、解题 这个字“将”读什么?什么意思?明确:( qing)请、愿的意思。劝你喝酒。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与友相会,借古题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如果时间能够倒流,让我们来看看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那场宴会上,李白是如何饮酒的?(请同学们听朗读带,从诗歌当中找一找。) 明确:“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

3、,杯莫停”“斗酒十千恣欢谑”“但愿长醉不复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径须沽酒对君酌”2、 诗人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饮酒呢?狂喝痛饮。点评不愧是酒仙,好酒量;喝的还是急酒;一醉方休;倾其所有;专注;3、李白也曾浅斟慢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月下独酌)思考:作者此时一改浅斟慢酌,如此狂喝痛饮,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明确:“与尔同销万古愁” 是为了销愁。4、从诗中来看,诗人如此狂喝痛饮仅仅是为了“销愁”吗?不是。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诗人这样喝法不只因为“销愁”?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点评这哪里是销愁,分明

4、是在寻欢吗!(二)具体分析全文。(我们就先来分析诗人的寻欢)学生齐读,思考:在这部分当中,诗人为自己的尽欢喝酒似乎找了个理由,为什么我李白可以尽情喝酒呢?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同学们再读下段,这部分当中,诗人的尽情畅饮可以说至到达了极致,什么样的状态是喝酒的极致呢?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同样,诗人也为这个“长醉”找了个理由为什么一定要醉呢?明确: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想留下千古芳名。(三)重点分析情感。1、由上面的这几个句子我们感觉到诗人的欢乐之情在诗中也有淋漓尽致的表现,可为什么诗人结尾偏偏要说是“与尔同销万古愁” 呢?这“愁”和“欢”

5、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在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跟作品相关的一些作者的情况。明确:李白曾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思想,热衷用世,追求功名,想要“济苍生”、“安社稷”。开元十三年,李白25岁,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离开蜀地,开始漫游。他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望,得到某个有力人物的推荐直取卿相,漫游正是为了寻找这样的机会。宝元年,李白42岁,因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李白初到长安,得到了玄宗的礼遇,“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无人知者。”(李阳冰划堂集序)但李白只是以文学辞章见重,供奉翰林实际上是虚职,没有什么实权,他那“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得不到施展的机

6、会。尤其是自开元末年以来,政治日趋腐化,政权把持在奸相李林甫等人的手中。李白不肯投靠权贵,在政治上自然是没有出路的。他“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纵酒狂歌,桀骜不驯。于是,诽谤和冷遇接踵而至。他感到自己留在长安已经多余,便恳求还山,于天宝三载痛苦地离开了长安。2、由李白的际遇,我们再回头看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该如何理解此几句的情感?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此时得意了没有?不得意;“天生我材必有用” 现在有没有用?没有。但他也尽欢了 。因为李白是自信的,他在内心深处深深相信自己肯定有机会肯定能够做一番事业。但是

7、现实却是很多不如他的人在干着所谓的济苍生救黎民实际上却是在尸位素餐更有甚者祸国殃民的勾当的时候,他却被靠边站。所以这里李白的情感有:天之骄子的高傲、无与伦比的自信;散财的豪爽、洒脱;有相信自己能够东山再起,重整旗鼓的自信;也有自我安慰。还有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慨。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理解以下这几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当中诗人的情感?明确: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劣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愿醒”,他要长醉,是因为他要忘却,他要逃避。但李白喜不喜欢锦衣玉食。喜欢,但是却不能用人格去

8、换。他说钟鼓馔玉不足贵,说的是反话。是愤慨的话。是无奈的话。是自我安慰的话。这两句诗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 所以,“钟鼓馔玉不足贵”应该带有一些愤慨牢骚在里面。所谓的“长醉”也是激愤之语,当不得真的。“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 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有屈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惋惜,兼

9、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四、整理诗中到底有些什么样的的“愁” 从哪些诗句上可以看出来?明确:(1)时间的无情,人生的短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分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写出了黄河之水的什么特点?明确:气势之大、速度之快、不可阻挡。一去不可返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句写出了人生的什么特点?明确:朝暮对比突出生命的短暂。小结:短暂人生和亘古黄河相比更加突出人生的短暂和渺小。此两句写出了时间的无情,人生的短暂。(2)壮志难酬之愤慨五、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如果李白只是

10、一般的人也就罢了。而越是天才,他的痛苦可能就会比别人更深。但他又是乐观的,所以他愤怒而不绝望。痛苦的骨子里仍然怀有希望。所以,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接着因悲而生寻欢之意,准备痛饮一场,然后借酒抒发其愤世嫉俗之情,到结尾更将这种复杂的心情统一为“万古愁”,使抒情达到了高潮。六、该诗的现实意义:我们为什么喜欢这首诗?(请学生结合个人情况,畅所欲言。)明确: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我们能够从李白的诗里李白的身上找到许许多多自己想要的东西。 诗歌本身的音韵美节奏美参差变化美。诗歌描写景物的波澜壮阔。主人公多感受到的时间的残酷无情人生的短暂渺小。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性情流露,天生我

11、材必有用的绝对自信,“千金散尽还复来”时取富贵如拾草芥不費吹灰之力的潇洒。怀才不遇的愤慨,古来圣贤皆寂寞的自我安慰,三五知己酒酣耳热时的忘我狂态。等等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叫李白的人在一千三百年前演绎得淋漓尽致。读他就像读我们自己,而他的诗就像为我们而写。因为李白的怀才不遇的确让人同情。他狂放到了极点,也就是悲愤到了极点。他的狂放源于对现实的失望,源于理想破灭后的郁闷。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他的狂放里既有至死不渝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感,又有他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人生理想。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碰到类似的情况,当我们怀才不遇时,我们不要纵情狂饮、形骸放浪,而应如李白一样,始终怀着积极进取的坚定信念和理想

12、。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只要有信念和理想,无论碰到什么样的激流险阻。大家都一定能让自己的生命之舟重新起航!七、师生齐声饱含激情地朗读全诗。八、布置作业:以“李白,我读懂了你”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