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教程文件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7890017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教程文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教程文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教程文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教程文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教程文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教程文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教程文件(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标解读】,1、识记要点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井田制; 均田制; 小农经济;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经验的总结; 高超的冶金、制瓷、丝织技术; 都市商业的繁荣; 货币的发展; 徽商、晋商;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2、理解要点 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

2、先于世界,外销商品广受赞誉; 中国很早就有了商业,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商业发展缓慢; 小农经济根深蒂固,重农抑商以及闭关自守致使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农业 1、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 农经济 2、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3、生产技术精耕细作 4、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5、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手工业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生产部门。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指的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同时存在。

3、3.官营手工业规模巨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严密、管理完善、工艺超群。 4.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5.唐宋以来,家庭手工业生产日趋商品化。,一、古代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1.生产力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 农业劳动力的迁移、 劳动对象的扩大等。,2.政治因素:,土地政策的调整、赋税制度的调整、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统治阶级的重视、以及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等。,【要点详解】,3.农业交流程度:,国内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等。,4.科技因素:,天文历法的进步、农学著作等。在中国古代,农 事又称作“时事“,农务又称作“

4、时务”。可见农耕劳作 与时节换移关系密切。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古 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历法方而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此外,农业的发展还包括前代基础、自然环境、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因素。,【要点详解】,衡量农业发展的指标,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水利工程的兴修和水患的治理; 3.农作物的栽培、推广、引进和种植区域的扩大; 4.荒地的开垦和农业产量的提高; 5.社会人口的增殖; 6.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区域化;,【要点详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农业的 起源,采集种植 南稻北粟 种植为主,家畜饲养为辅,从耒耜到 曲辕犁,农用材质 农用动力 播种工具 灌溉工具 耕作工具,

5、水利设施的 逐渐完善,水利设施 水利专家 水利著作,从千耦其耘 到个体农耕,方式,商周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战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特点,分散性 封闭性 落后性 脆弱性,特点,发展 变化,【要点详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废井田 开阡陌,开始、鼎盛 瓦解、废除铁器牛耕的出现提高生产力水平,以私有制 为主体的 多种土地 所有制形式,土地国有制,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 地主土地私有 自耕农土地私有,土地经 营方式,自耕农式、雇庸式 田庄式、租佃式,租佃关系 日趋普遍化,租佃 关系,秦代产生、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 明清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方式,人身依附 关系松弛

6、,汉代强,唐宋减弱 明清更弱,契约纳租方式 雇佣劳动关系,【要点详解】,赋税制度的沿革 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自耕农与封建国家的关系 租调制:北魏均田制下,受田的农民,每年须缴纳一定数量的谷物,叫做租;交纳定量的帛(绢)或布,叫做调;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租庸调制:唐朝规定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叫做两税法。 一条鞭法:明朝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 摊丁入亩(即地丁银制):清朝雍正帝时,把丁税

7、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税收形态: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 征税标准(对象):人头税逐渐取消,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固定时间 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的发展;农民的反抗斗争;统治者顺应形势,调整政策。 2、租佃制 -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A、概念: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由此,地主与农民通过契约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B、发展历程: 秦(产生)宋代(发展、仅次于自耕农经营方式)明清(普及、农村经济中的主要方式) C、原因: 土地兼并,失去土地的农民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

8、民地位的提高,租佃制日益普及。 D、影响: 佃农对地主按契约纳租,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关土地分配各有哪些内容? 内容: 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按军功受爵,实质上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文帝改革规定政府把所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受田者要交租、服役,实质上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分析相关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背景: 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发展,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生产完全可能,废除井田制,按新的方式组织生产,可以调动生产积极性,增加国家收入,同时,按军功授爵可削弱奴隶主贵族的经济实力; 北魏时

9、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很多人流离失所,存在大量的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了农耕生活,政府按一定方式分配给农民耕种,可以使社会安定,发展生产稳定统治 启示:生产关系的变化一定要从当时的生产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因此,经济重心的转移主要表现为农业重心的转移。,【要点详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四大经济 区的形成,山东、山西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原因,开发早晚、生产力水平高低 人口多少、气候自然条件优劣,特点多样性、发展不平衡,中原人口 的大量外迁,原因人祸天灾,过程,第一次:两晋之际,永嘉之乱后 第二次:

10、中唐安史之乱后 第三次: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后,影响,中国古代经济 重心的南移,原因,中原人口南迁增加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技术生产力提高; 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发展潜力巨大; 政府政策鼓励,重视水利兴修; 南方自然条件好;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等朝代),过程,【要点详解】,过程:,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地域性转变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淮河流域,但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与之接近。隋唐前期,全国经济繁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江南经济超过北方,完成南移。明清时期,江南经济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

11、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要点详解】,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1、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影响,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物品丰富,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并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2、对稳定社会秩序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稳定、富足。农民与土地的紧密结合,必然会稳定社会秩序,避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无农不稳”即是这个道理。农业和政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要点详解】,3、对社会风气和自然环境的影响,(1)“衣食足而知荣辱”,农业的发展会促使

12、社会风气的 改观和人们信仰的进步。 (2)如果盲目过度开垦将造成环境的破坏,如,隋唐时 期由于围湖造田和大量开垦山地,使自然生态平衡 遭到破坏,清朝更为严重。因此,要协调农业发展 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对文化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会对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5、对中外交流的影响,农业的发达会为外交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要点详解】,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冶金,青铜冶铸,冶铁 炼钢,春秋:冶炼生铁、铜 汉代:炒钢、铸铁脱碳钢 南北朝:灌钢法,燃料 更新,木炭煤,汉始用 宋普遍,焦碳,南宋始用明流行,纺织 技术,丝织 技术,西周以来 西汉提花机 缂丝技术唐出现,宋风行 明清

13、南京、苏、杭州为丝织中心,棉纺织 技术,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 元代黄道婆贡献,松江 明清:棉布取代丝、麻、毛,纺织原料:麻丝棉,【要点详解】,农耕时代的手工业,陶瓷,烧陶,制瓷,商周原始青瓷,东汉成熟 魏晋南北朝白瓷 隋唐: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宋代:景德镇为“瓷都”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清花瓷、釉里红 明代:斗彩、五彩瓷 清代:粉彩、珐琅彩,官私手工 业的消长,官营 手工业,主导地位:西周明前期 优缺点 征役制雇募制,私营 手工业,兴起:春秋战国 主导地位:明中期起,商品化程度加深, 出现雇佣劳动关系,唐之前 唐宋之后 明中期起,【要点详解】,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商业的 发展,原始社会末

14、期 西周、春秋战国 秦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元、明清,产生、衰落、发展 表现、原因,从贝壳 到银元,贝形:原始社会、商周(天然、金属贝) 多样化:春秋战国(铜、金银),圆形方孔,秦半两钱 汉五铢钱 唐开元通宝 宋“年号钱”,纸状:北宋四川交子、元朝纯纸币流通 银两、元:明清(银、钱并用),【要点详解】,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坊市与 城镇,商业受 限制程度,官府严格 (周唐) 官府放松 (宋清),地点设置 时间启闭,唐长安城 宋汴京城,城市职 能演变,政治军事重镇(周唐) 经济功能(宋提高、明清为主),丝绸之路与 陶瓷之路,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陶瓷之路,形成原因 路线,重农抑商,产生:战国

15、 发展:秦汉 强化:明清,产生原因 历朝表现,以农为本 商业缺点,【要点详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 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商品经济一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一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明朝中后期的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五个特点: 先陆后海。 原因:其一,是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如西夏。其二,陆上丝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陆上丝路位于我国西北,地处内陆,只能向西运

16、输商品,而我国传统的外销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等的产地都在东南沿海。陆路西运,远离商品产区,既不经济,又不方便。何况对于环太平洋各国,陆上丝路无法到达。陆上丝路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要越过葱岭和戈壁沙漠,风沙弥漫,行程艰巨,又只能靠骆驼运输,运输量有限,而且时间久,运费高。其三,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对外贸易中丝织品占很大比例,而两宋时期陶瓷制品比重很大,其易碎不适合于陆上长途运输。其四,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其五,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如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西亚商人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