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学复习提纲学习资料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868835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学复习提纲学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学复习提纲学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学复习提纲学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学复习提纲学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学复习提纲学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学复习提纲学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学复习提纲学习资料(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学复习提纲精品文档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育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一、 讨论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发生的1、神创论:生命是由神或上帝创造的。如女娲造人和上帝造人2、自然发生论: 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随时自发地发生的.(腐草化萤、腐肉生蛆)3、生生论:(1) 雷迪实验:(2) 巴斯德实验:A实验过程、B结论: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原始地球模式图4、化学进化论:认为生命是在漫长的宇宙进化中发生的,是宇宙进化到某一阶段的产物。原 始 海 洋NH3X射线CH4可见光H2H2O紫外线化学进化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演变为原始生命的过程。

2、(1)原始地球: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火山喷发,熔岩横流。(2)原始大气: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等,但没有氧气。现在大气:水蒸气、氮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氧气。(3)推测原始生命出现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已得到证实)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即宇宙射线、紫外线随水流入 原始大气 有机小分子 有机高分子多分子体系 原始生命热能、 闪电原始海洋原始海洋生命诞生的摇篮 生命发生的开端有机小分子的形成 (4)米勒实验米勒和他的实验装置含有有机小分子

3、的溶液沸水冷却水冷凝装置电极模拟原始大气5、宇宙生命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或构成生命的有机物,来自其他宇宙星球或星际尘埃.6、其他学说热泉生态系统学说:热泉喷口附近的环境要以为生命的出现以及其后的生命延续提供所需的能量和物质.关于生命的起源与进化问题一般认为经历了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阶段和生命发展的生物进化阶段。第二节 生物的进化一、生物进化的化石记录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最有力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而低等;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而高等。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

4、到陆生。 在地层中还发现了一些中间过渡类型的化石,揭示了不同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如始祖鸟和古鸟化石证实,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动物。生物进化的历程: 植物:原始生命体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鸟类 动物:原始生命体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软体、节肢动物哺乳类棘皮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生物进化是指生物与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一代又一代发生改变的过程。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祖先,有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二、地球上的生命史: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前寒武纪时期:开始出现了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蓝藻的出现改变了地球大气的成分(氧气产生),此时期,

5、出现了原核生物,并发生了从异养到自养,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由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的进化过程。即原核生物 单细胞真核生物 多细胞真核生物。 古生代:早期出现三叶虫(三叶虫时代)等无脊椎动物类群和高等藻类植物类群;中期出现了海洋鱼类和陆生的裸蕨类植物;后期动物出现了两栖类和有翅昆虫,植物出现了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蕨类植物繁盛和两栖类动物的发展,表明生物完成了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阶段。 中生代:出现裸子植物和恐龙等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 新生代:被子植物开始出现;哺乳动物和鸟类繁盛,人类出现。三、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学说”1、 达尔文的环球航行和考察2、 大自然的选择达尔文-物种起源(

6、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关系:过度繁殖提供了更多的变异和选择材料,加剧了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手段; 遗传和变异是基础(内因); 适者生存是结果.过度繁殖:既是生存斗争的前提,也使出现大量变异成为可能。由于生物的过度繁殖造成食物短缺,生活空间狭小,必然激发生存斗争;而生物大量繁殖后代,也会不断产生变异,其中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也是自然选择的途径。生存斗争包括同种生物之间的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斗争以及生物与无

7、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存斗争有胜有负,就会优胜劣汰,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物的变异有的是有利变异,有的是不利变异。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这便是自然界的选择。所以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始材料。有利变异通过遗传逐代得到积累和加强,最后形成新的物种。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适者生存:是生存斗争的结果。自然选择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生物进化的原因:内因是生物能产生各种变异并能遗传,外因是生物生存的各种环境条件。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

8、择。环境的定向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即内因:遗传和变异(基础),外因:环境变化】3、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叫做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4、人工选择:根据人类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选择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做人工选择。人 工 选 择自 然 选 择选择因素人类自然环境选择结果产生满足人类需求的新品种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物种所需时间较快十分缓慢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都是定向的。第3节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一、 现代类人猿(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与人类有极为相似的特征1、 外部形态:类

9、人猿颜面扁平,两眼在一个平面,无尾,身体比猴大,外形与人接近。2、 身体结构:骨骼与人相似;乳头一对,位于胸部,单子宫;大脑遮盖了小脑。与人相似。3、 面部表情:大多有喜、怒、哀、乐等多样表情,和人的面部表情相似。4、 行为表现:善于模仿;懂得交流;会使用枝条作工具等。5、 其他:喜欢群居,有的有家庭生活;可勉强直立行走。二、 猿向人的过渡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人类的进化过程: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最后进化成人类。 一部分生活在草地 进化 进化 地球环境发生变化 人类的最早祖先 现

10、代人类森林古猿 (如造山运动和气候剧变) 一部分生活在森林 进化 进化 现代类人猿的祖先 现代类人猿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两足直立行走人与类人猿本质区别:人能劳动、能在劳动中制造和使用工具;人有语言,有思维。三、 人类的进化阶段1. 南方古猿(400万年-100万年前的非洲)脑容量与现代类人猿相当。非洲的南方古猿化石是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2. 能人(约200万年前)平均脑容量约为700ml,能制造和使用工具。3. 直立人(180万年-20万年前)脑容量约为1088ml,会用火和更先进的工具。如元谋直立人、和县直立人、蓝田直立人和北京直立人。4. 智人(20万年-1万年前),脑容量与现代人相

11、当,可创造原始艺术。如金牛山人、丁村人、柳江人、资阳人和山顶洞人。南方古猿 能人 直立人 智人身高四、人种:根据肤色、毛形和鼻形等体质特征,现代人可分为4个人种。1.蒙古利亚人(黄色人种)2.高加索人 (白色人种)3.尼格罗人 (黑色人种)4.澳大利亚人(棕色人种)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也选择了人类本身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如一块农田、一片草原等。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结构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产者生态系统 生物 消费者的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解者(1)生态系统的成分一个生

12、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A: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和热能等。作用:为生物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B:生产者:a.特点:属自养型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及自养型微生物:硝化细菌等化能细菌及光合细菌)b.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制造有机物为其它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c.地位: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生物,必备成分C:消费者:a.特点:属异养型生物(动物、人及寄生性微生物)。 b.级别: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c作用: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分解者:a.特点:主要是异养型.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另外还有少量腐生动物) b.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

13、出物.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再度被生产者利用c.地位:也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2).食物链和食物网 形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食物链 基本模式:生产者+不同级别的消费者 书写原则:植物(起点)植食性动物小型中型大型肉食动物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三 四 五 分类:捕食链.寄生链.腐生链 环节:一般不超过5个环节 形成 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食物网 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吃多种植物,也可被多种肉食动物所食 功能: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二氧化碳土壤和水中的矿物质、水生产者消费者水二氧化碳分解者A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条式的联系。*注意:食物链的起始点是生产者。用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的方向从生产者指向消费者。如:草虫青蛙蛇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 生产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