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文化管理.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7861919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路军文化管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路军文化管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路军文化管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路军文化管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路军文化管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路军文化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路军文化管理.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路军部队文化工作特质研究2010-11-19 阅读1121次 本站网友 许福芦 发表 许福芦专栏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篇下一篇八路军部队文化工作特质研究(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许福芦)八路军部队文化工作主题具有鲜明的文化价值取向。其精神追求的突出特征是:以民族的传统伦理情感、文艺审美移情特性等精神文化本体为基础,实现意识形态价值目标,将文化普及与政治民主协调推进,形成与时代主潮相契合的人文风尚。相比较我军创建之初的红色苏区部队文化工作而言,其政治工作属性丝毫未变,而在如何达成政工目标方面,则更注重精神文化本体的努力。这使得八路军部队文化工作某些时候会越出常规政治工作范式,更多注意到文艺

2、审美的纯粹性,把艺术美感的风格取向及其对于部队指战员精神情感所产生的特殊作用,提上议事日程,从这一基点认识“其不仅在于能够帮助部队的政治教育与宣传鼓动,调节部队生活,提高部队战斗情绪,而且是密切部队与群众联系及扩大我军影响的有力工具”,对于理解八路军部队文化工作特质具有重要意义。1在这里,“调节部队生活”、“提高部队战斗情绪”,与“密切部队与群众的联系”实际都潜在地表述出一个关键涵义,即依靠文化艺术本身的魅力,对人的情感(情绪)产生积极影响,比呼号似的直接宣传鼓动更能有效地实现意识形态价值目标。因此,当年八路军留守兵团专门成立部队文艺学校(简称“部艺”),“为前方和边区留守部队培养文艺干部”的

3、举措,才可以称之为“活跃连队文化生活,加强部队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2而“活跃连队文化生活”的工作目标所关注的焦点,显然已进入非功利的、或淡化了政治功利的精神娱乐层面。需特别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八路军部队文化工作对政治功能的忽略,恰恰相反,其政治功能更隐秘、更曲折,也更具人性穿透力。认识、把握八路军部队文化工作特质,应从这一根本点入手,对丰富多彩的工作现象进行价值观层面的分析,寻找符合时代主流精神特性的核心价值理念及其本质诉求。一、缘于“民族危亡”意识的传统文化价值观面对日寇入侵、国土沦丧的民族危局,举国震惊,知识分子空前活跃,兴起“文化抗战论”、“新启蒙运动”等救亡思潮,大量党内外文化人奔

4、赴延安,客观上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推动着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体系、甚至整个理论体系架构快速形成。其直接表现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意识”逐步强化,“民族性”文化体认明显增强。党内理论研究者纷纷撰文,强调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排斥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新启蒙运动的目标是要唤醒中国民众的民族自觉”,并小心地剥离出“民粹主义”的嫌疑,指出我们所倡导的民族文化“是要能够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的东西”。这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近现代革命传统,值得发扬光大,喊出“要使我们的文化运动充分中国化”的口号,认为过去的新文化运动,外国气味太重,不能成为大众文化。要将外国文化种在中国的土地上,“使它适合中国的气

5、候和营养条件,”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好帮手,“一切真正民族的文化,都需要在我们今后更切实更深刻的文化运动中建立起来的。”3上述观点代表了抗战初期的一种思想认识趋向,较早奠定了八路军部队文化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八路军作为国共合作背景下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意识形态色彩虽然没有、也不可能产生根本性的改变,但其政治诉求无疑要暂时服从于“民族危亡”这一大局,只因“一旦强虏寇边疆,”军人必须“慷慨悲歌奔战场”,4阶级对抗暂时隐身于民族对抗之后,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特别是军事文化价值观念,与人民军队建军数年所培育起来的红色政治文化价值观念,自然会应时而恰当地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带有鲜明政策意味的军营文

6、化价值体系。其中,“民族性”问题成为坚守或体现新文化价值的焦点,强调“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并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全盘西化,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适当地统一起来,和民族特点相结合,通过民族形式应用它,不能搞主观公式。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由此凸现出来,成为必须深究的理论话题,强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的新

7、文化”。5深入体味上述价值逻辑中革命情感的伦理性意味,便不难发现作者彰显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刻意与用心。以活动为主体的八路军部队文化工作,就是要自觉地将革命情感转化为民族大义,从而主导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及人本伦理倾向,形成对意识形态的崭新诠释。其文化凝聚效应对八路军军营文化价值生成与部队战斗力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我们知道,革命情感与民族文化情感这一对并非矛盾的概念,在人民军队创建之初,居于高层的知识分子思想认识上是有分歧的。由于对马克思主义超越民族界限、国际化表征的感性认知,同时也受全盘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成果,过度重视军营文化的时代性、革命性和阶级性影响,还有兵员知识结构局限等诸多

8、客观因素的制约,在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精神营养的吸收等方面,显然存在着某些不够自觉的倾向。它使得人民军队早期的部队文化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单一肤浅,流于口号式的宣传鼓动和应景式的简单热情,缺乏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到了抗战时期,随着对革命理论的深入认知,革命经验的日益丰富,以及兵员知识文化结构的明显改观,特别是面对社会现实中民族矛盾的上升,国共统一战线的建立,战时的人口流动、内迁难民和内迁文化的逐步渲染,“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定位也逐渐准确、明了。其“阶级性”仍毋庸置疑,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

9、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6显然,“民族性”是“新民主主义文化”论题的焦点,因为它关系到军队战斗力建设的根本及实质。为此,毛泽东当年曾痛彻地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打到日本帝国主义首先是战争,其次是生产,其次是文化。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7八路军部队文化工作的“治愚”工程,既包括了普及文化知识,也包括了转变文化理念,在具体工作任务中,深度关注部队整体的战斗精神培育,不再仅仅满足于倚靠提出简单的革命口号和表彰好人好事来“宣传群众”、“教育部队及鼓舞士气”,而是主动自觉地、有目的有规划地以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先进军事文化“武装”

10、广大指战员,如发掘和利用中华民族“武德文化”的理论资源和历史素材,把传统与现实的民族英雄事迹宣扬结合起来,在排演反扫荡、我们的指挥部、保卫边区、军民之间等当下性较强的现实题材剧目同时,也开展对岳飞、翠屏山、甘露寺、大明英烈传、太平天国等一批传统剧目的排演,以唤起八路军指战员与敌后抗日民众的传统文化情感,生发抗日救亡的责任意识与献身热望,从“治本”的愿望出发,重点解决部队指战员们文化价值观的问题。人是文化的人,文化是历史的沉淀物。中华民族有着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内蕴,是八路军部队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精神资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力地影响着八路军部队思想文化建设。其抗敌御侮的文化工作

11、目标,与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和各政党、各团体、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主流精神诉求一致,形成巨大的战斗能量,成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的可靠保证。二、缘于艺术本体美感效应的审美趣尚八路军部队文化工作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价值追求,在艺术本体接受美学视点上,找到了它的功利性切口,这就是强调“通俗化”、“大众化”的普及性要求,强调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特征,强调“民族风格”、“中国气派”的精神文化内蕴,从而实现“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基本目标。毛泽东在文化、教育、知识分子问题一文中,把这种审美趣尚的方向性规约,提到了“新文化”和“新教育”的高度。他说:“中国国民文化和国民教育的宗旨

12、,应当是新民主主义的;就是说,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8这当然也是八路军部队文化工作所奉行的基本宗旨。它一方面依托广大投奔八路军抗战事业的社会文艺青年与军中文艺骨干,组织起若干专业能力较强、特色鲜明的文艺团体,深入到基层部队或是部队驻地的中小城镇巡回表演,大力提倡“为兵服务”,主张“写兵、演兵和给兵演”,与部队指战员及抗战现实生活保持血肉联系;另一方面高度重视部队文艺人才的队伍建设,依托延安的“鲁艺”、“部艺”等,培养部队适用的专业文艺骨干,充实各级各类文化艺术队伍,迅速提高了部队文艺团体及文化活动的专业水平,保证演出宣传的内容具备专业审美品质,对广大指战

13、员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实现文化意义的价值追求;第三,在此活动过程中,创作了大量为八路军指战员及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大批堪称时代经典的精品佳作,客观上丰富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内涵,给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专业文艺团体的努力与艺术本体的魅力随着社会抗战热情不断高涨,大量文化青年受到延安精神的感召,不畏艰难涌入八路军部队。从延安八路军总部到抗日前线的各部队,都在这一特定背景下,纷纷组建专业文艺团体,为八路军部队和驻地群众及友军演出,在活跃部队文化生活、宣传八路军抗日主张,以及团结友军、鼓舞部队士气和激发民众抗日斗志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其中,由“鲁艺”旧剧研究班脱胎而来的

14、延安平剧研究院、由早期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所属的抗敌剧社改编的“华政文工团”,由著名作家丁玲、吴奚如等组成的“战地记者团”与抗日军政大学部分学员为基础合编而成的综含性文艺团体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八路军120师的战斗剧社,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的战线剧社、第二分区的七月剧社、第三分区的冲锋剧社,冀中六分区的前锋剧社、七分区的前进剧社、八分区的前卫剧社、九分区的前哨剧社、十分区的烽火剧社(原名先锋剧社)、十三分区(即冀热辽军区)的尖兵剧社等,都是这些文艺团体中的佼佼者。他们有的即便不是在编的八路军部队文艺团体,前前后后也都与八路军的战斗序列及军事任务密不可分,所完成的历史使命均属于八

15、路军部队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战斗风雨中成长起来的八路军文艺团体,在所属部队政治部门直接领导下,肩负着宣传鼓舞军民抗日的重要职责。他们始终坚持深入基层部队,到抗日最前线、最普通的战士和群众中去,与指战员们并肩战斗。在战斗中发现创作素材,获取创作灵感。无论他们个人的艺术造诣有多深、社会影响有多大,到了部队就一律以普通战士身份生活,完成战斗任务毫不退缩,事实上已经模糊了宣传鼓动等部队文化活动与一般战场搏杀等作战任务的界限。以赫赫有名的“华政文工团”为例,在延安文艺整风精神鼓舞下,该团短短3年里,创作剧本180多件,歌曲200余件,还改编、演出了大量京剧、曲艺和中外名剧,足迹遍布晋察冀的山地、平原

16、、乡村、城镇,先后4次直接参加对敌“政治攻势”,甚至冒着巨大牺牲,到敌伪军碉堡下演出。此外,这个团的所有队员,几乎都有火线抬送担架,护送伤员,押解俘虏,行军鼓动,战斗间歇为部队指战员演出小型节目等惊心动魄的经历。部队文艺团体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其影响力深入人心,甚至成为当面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列为重点攻击对象。八路军120师战斗剧社,就曾多次被日寇视为必欲拔除而后快的“钉子”。日寇为消灭战斗剧社,曾经从石家庄、灵寿等地抽调1500名兵力,偷袭战斗剧社的驻地阜平七祖园。但这次战斗,敌人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钻进了八路军120师布下的包围圈。日寇也许并不清楚,担负着文化宣传工作任务的战斗剧社,同样是八路军部队重点保护对象。战斗在陈庄只打了两天,我八路军120师就全歼了钻进包围圈的日军,为此贺龙师长给战斗剧社记一大功。战后,该剧社即突击创作话剧陈庄战斗在部队祝捷大会上演出,反响空前。在毛泽东讲话精神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