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品管理)某某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1)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7855622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药品管理)某某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1)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医疗药品管理)某某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1)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医疗药品管理)某某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1)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医疗药品管理)某某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1)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医疗药品管理)某某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1)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疗药品管理)某某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药品管理)某某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粤发20063号),全面振兴和发展广东省中医药事业、产业和文化,进一步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一)发展现状。中医服务覆盖面较广。至2005年,广东省有中医院(含中西医院、民族医院)144家,病床20360张,其中全国示范性中医院9所、省级示范性中医院7所、甲等中医院56所(其中三级甲等13所)。大部分综合医院设立了中医科,90%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提供中医药服务。中药产业发展居全国前列。目前广东省已拥有一批有影响力的中药企业集团,并形成较为完善的中药产业链,是我国中药出口大省。20

2、05年,广东省有中药饮片加工企业29家,中成药制造企业78家,中成药生产企业全部通过药品生产质量规范(GMP)认证;中药产业销售收入89.2亿元,其中中药饮片业销售收入13.6亿元,占全国9.1%,中成药制造业销售收入75.6亿元,占全国8%.中医药研发体系初步形成。2005年,广东省有各级中医药科研机构13所,工程师956人;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5个。至2005年,广东省共获各级科技成果奖237项。中医药类高等教育体系日趋完善。2005年,广东省共有中医药类本、专科专业点52个,毕业生达2134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215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

3、617人,是全国中医药学科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和硕士点最多的省份。(二)存在问题。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的中医医疗机构长期投入不足,基础较差,中医“简、便、验、廉”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中药产业产、学、研脱节,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对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应用积极性不高,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在全国有绝对优势、特色鲜明的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知名品种较少;中医药关键技术研发能力较弱,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支撑平台不够完善;广大农村中医院和城市社区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匮乏等。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继承传统与创

4、新发展、市场竞争与政府扶持、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以整合资源、发展事业、做强产业、弘扬文化为总方针,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健全各级中医院综合医疗服务体系、中药产业体系、中医药人才支撑体系和科技创新研发体系等四大体系为目标,紧紧围绕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水平、做强做大中药产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强化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等五大任务,重点建设名院名科、名企名药、名医名校、技术创新和中医药文化等五大工程,全面振兴和发展广东省中医药事业、产业和文化。(二)发展目标。健全各级中医院综合医疗服务体系。到2010年,建成1所医疗、管理、服务水平一流,科研实力雄厚,人才

5、培养走在全国前列的“研究教育型中医院”;10所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县级中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带动作用明显,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设立中医科;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建设进一步加强,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中医诊疗手段进一步完善,中医临床疗效稳步提高,在重大疑难疾病防治等方面有新突破。健全中药产业体系。到2010年,中药工业产值达到280亿元,占全国15%左右,单个企业单个品种销售额超5亿元的达到5个以上,超亿元的达到10个以上;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品种25个以上,完成510个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中药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15%左右,争取有中药产品通过

6、药品注册进入国际主流药品市场。培育若干家产值超百亿元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引导中小型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建设10个左右通过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的药材种植基地,10家以上通过GMP认证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5家左右拥有500个以上连锁分店、通过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建设若干家集中药仓储、加工、交易、配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现代物流基地和主要中药产品出口基地。健全中医药人才支撑体系。依托医药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著名中医院和名医名师,培养若干尖端人才、一大

7、批适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到2010年,争取培养1-2名中医药领域的院士,培养引进20名左右学术造诣高、国内知名的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培养10名左右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中医药名家、100名省内中医药界学科带头人、1000名具有中医专业特色并有较高诊疗水平和研发创新能力的中医骨干人才、10000名具有较扎实中医药理论知识和较高临床诊疗水平的基层医院及乡镇卫生院从业人员;培养一批中医药管理、知识产权、中医药国际化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和提升中医药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和素质;建设一批中医药名牌专业。健全中医药科技创新研发体系。逐步完善中医药基础理论创新体系,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自

8、主创新研究、重大疑难疾病防治研究,力争在中医藏象、证候、情志理论及重大疾病治疗等领域的研究有所突破;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现代中药研发体系,建立完善新药研发技术平台,攻克有效成分提取技术、中药制剂制备技术、质量控制技术等关键性共性技术。加大中医药研发经费投入,到2010年,大、中、小型中药生产企业研发经费分别达到其年销售额的3%、2%和1%以上。三、主要任务(一)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水平。建设中医名院。以建设“研究教育型中医院”为重点,抓住影响临床疗效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以科研带动临床,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不断增强和完善其综合服务功能,

9、在广东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建设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以现有条件较好的市级中医院为基础,建设在当地具有带动辐射作用,特色浓厚、优势明显,设施、人才、管理、科研、服务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促进当地中医医疗水平的提高。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充分吸收和利用现代医学理论、技术及方法,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深入探索中西医学术和临床实践的结合点,促进中西医医疗、学术等方面的交流融合。重点支持组建2-3个省级中西医结合医院或医院集团,发挥规模效益,提高带动辐射能力。打造中医名科品牌。发挥优势,总结经验,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推动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以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为龙头,以省级

10、重点专科(专病)为骨干,加快各地区中医专科(专病)协作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中医院开设亚健康科室,开展临床诊断和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上工治未病”的独特优势。鼓励将有临床疗效优势和特色的中医专科专病专方研制开发为院内成方制剂。完善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明确县级中医院为基层中医工作的骨干机构,着力加强硬件及内涵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形成中医业务强项。到2010年,广东省县(市、区)级中医机构普遍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强的综合服务功能,能在全县(市、区)起龙头带动作用。在广东省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大力宣传中医药的优势和特点,组织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

11、势,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把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医疗、预防、保健的全过程,不断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引导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根据当地的常见病、多发病,开设中医药专科(专病),并逐步形成特色。(二)做强做大中药产业。打造大型中药企业集团。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技术和管理模式,通过联合、兼并和重组,引导产品、技术、人才和资金等进一步向大企业集团集中,逐步形成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大、中、小型企业分工协作、互补配套、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格局。培育现代中药产业基地。积极支持中药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塑造“大广药”区域品牌,提高产业投资吸引力,提升

12、区域中药产业整体规模。通过产业集聚,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中药产业区域创新能力,发挥区域品牌效应。以广州医药集团等优势企业为核心,以大学及科研机构为支撑,支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和中山等地发展成为广东省中药产业集群区,带动广东省其他地区中药产业的发展。加快新药开发和名优品种二次开发。重点瞄准重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病毒性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糖尿病、老年性疾病)、常见病和亚健康,加快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中药新药品种。鼓励企业利用新方法、新技术,对市场销量大的名优中成药品种进行二次研发,提升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打造知名品牌,扩大市场规模,形成10个以上拳头产品。引进国际领先

13、水平的医药技术和设备、先进管理经验和模式,改善和提升中药研发和生产工艺水平。加强名牌产品和知名品牌保护工作,打造优质中药材品牌和“广药”品牌。加快制订广东中药优势品种的质量标准。以现代指纹图谱、全息智能模拟技术等新方法、新手段制订中西方认同的中药指标体系,并用于中药材研究、种植、生产、经营和使用的质量控制。通过实施中药质量标准现代化工程,抢占发展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建立省、市、县三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完善中药再评价系统和监管体系,指导科学合理使用中药,确保用药安全,维护广东省中药产品形象。规范中药材种植及饮片、配方颗粒的加工。适应市场需求,规范中药材种植、生产和

14、经营。以广东特产南药及“广药”品种为重点,依托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根据广东各地区气候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道地药材,进行规模化和规范化种植和品种经营。推广成熟的规范化基地种植经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投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在梅州、阳江、茂名、清远、湛江、河源、韶关、揭阳、云浮、肇庆等地建设道地药材GAP产业基地。通过优良品种的培育、无公害病虫防治、高效安全肥料的筛选使用等具体措施,高标准控制道地药材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从源头上解决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促进省内中药优势产业链的形成,创立粤产“绿色中药”品牌。大力推进中药饮片企业GMP改造,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切实

15、加强质量检验,确保药品质量。发展中药材提取物生产和以中药材为基源的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相关产品,扩大中药材应用范围和市场。促进中药材流通,鼓励中药工商企业参与中药材基地建设,发展订单农业,形成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的良性循环。拓展中药出口市场。重点支持广东省主要中药产品出口企业,开发、出口适合国际市场需要的中药产品。继续加强粤港澳合作,整合各地区管理、研发、信息等资源,共同研究开发中药新品种,联合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与台湾地区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积极吸引外商投资中药生产企业,鼓励国外资本参与广东省中药企业改制、重组,成立合资企业,支持国外企业以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形式与广东省科

16、研机构、实验室和企业开展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中药企业到国外投资设厂。大力发展中药现代物流业。培育一批具有“统一品牌、统一质控、统一配送”的现代化中药物流企业,支持建设若干现代化中药物流中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中药电子商务平台,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中药销售网络,扩大中药贸易规模,培育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医药港。(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中医名医“薪传”机制。聘请全国中医大师名家来粤以师带徒的形式帮助广东省培养中医人才,吸引全国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到广东省进行临床研修。以名老中医工作室为示范点,在继承发扬传统师承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继承工作模式,促进不同学派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博采众长,使中医药理论在师承实践中发扬光大。同时,联合多学科人才,开展与经验继承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