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pdf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7855045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94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媒大学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传媒大学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传媒大学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传媒大学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传媒大学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媒大学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媒大学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pdf(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3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中国传媒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2014 年 2 月 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已正 式进入国家 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前身是创 建于 1954 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1959 年 4 月,经国务院 批准,学校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2004 年 8 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 传媒大学。建校 60 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 养,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信息传播领域高 层次人才,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 名学府”。 学校坚持“结构

2、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 补、相互支撑”的学科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传媒领域学科特色和综合优 势,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文学、工 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 渗透的学科体系。目前,学校设有 4 个学部、1 个协同创新中心,5 个直 属学院,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 2 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 1 个国 家重点培育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 3 个一级学科 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 技术、动画学 4 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6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 个博士

3、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3 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8 个硕士 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93 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6 个专业硕士类 别,82 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 15000 人,其中普通全日制 中中 本专科生 9000 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 4000 余人;有继续教育在读生近 15000 人。 就业乃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 的成长成才,也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期盼和希望。学生就业情况是高校核 心竞争力之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在毕业生就业状况上。近年 来,中国传媒大学一直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明确任务,强化 责任,狠抓落实,加快健

4、全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就业指导和 创业教育工作力度,全力促进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为中国 传媒与文化事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2013 年,中国传媒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的各项指示和要求,本 着“一切为了学生充分、满意、高质量就业”的工作理念,创新思路、积 极作为,加强领导、扎实工作,优化服务、提升内涵,实现了就业质量的 新提升。中国传媒大学 2013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由 2013 届毕业生 就业的基本情况、相关分析、就业主要工作措施、对教育教学的反馈四部 分组成。 2013 年我校共有全日制各学历层次毕业生 3740 人(不包括港澳台、 留学生、在职、继续教育)

5、,其中本科专业 53 个,1992 人;二学位专业 2 个,39 人;高职专业 5 个,203 人;硕士专业 54 个,1367 人;博士专 业 19 个,139 人。截至 2013 年 12 月 31 日,我校全体毕业生就业率为 96.0%,其中本科 94.6%,二学位 94.9%,高职 97.0%,硕士 97.6%,博士 97.8%。 一、一、基本情况基本情况 (1)我校 2013 届本科、二学位毕业生 2031 人。找工作的 1232 人 中,签约、自主创业、应征义务兵、参加国家与地方项目、自由职业共计 1168 人,待就业 64 人;其他国内升学 377 人、出国留学 377 人、不就

6、业 继续准备考研 29 人。(各专业毕业去向具体人数见附表) (2)我校 2013 届硕士毕业生 1367 人。找工作的 1325 人中,签约、 自主创业、应征义务兵、参加国家与地方项目、科研项目助理、自由职业 共计 1290 人,待就业 27 人;其他国内读博 32 人、出国留学 12 人、不就 业继续准备考博 6 人。(各专业毕业去向具体人数见附表) 1.毕业生毕业去向 话题话题 3 话题话题 5 2.毕业生就业流向 我校落实工作的 2013 届毕业生,在传媒行业及相关单位就业的比例 约为 52%,传媒行业及相关单位主要包括电台电视台、新闻出版单位、报 纸杂志、图书音像出版、动漫或游戏、传

7、媒内容制作、网络和新媒体、传 媒商业信息服务、文化艺术及娱乐、传媒技术研发等单位。其中,省级以 上的广播电视台接收我校毕业生人数比例约两成,接收我校毕业生人数较 多的省级以上广播电视台或集团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西、浙 江、湖北、江西、广东、河南、海南以及中央三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此外,我校毕业生在教育与科研、通 信、金融及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等行业领域或部门就业的比例约为 35%, 考取公务员、选调生、参加国家或地方项目等就业比例约为 5%。 我校落实工作的 2013 届毕业生,在北京地区就业约占 55%,在以上 海、广东、江苏、浙江为主的珠三角、长三

8、角地区就业约占 17%。 二、二、相关分析相关分析 1.需求情况 我校面向 2013 届毕业生共收集发布了 817 家用人单位的 24314 个岗 位需求,总体供需比达到 1:6.92,其中 70%左右的需求岗位均为传媒行业 及相关工作,与往年情况基本上相同。2013 年需求较好的专业有播音、编 导、摄影、摄像、新闻、录音、动画、广播电视工程、通信工程、广告、 市场营销、数字媒体艺术、广播电视艺术和小语种专业。大部分省级、部 分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地市级广播电视台或集团均面向我校相关专业发布了 实习和招聘信息。 2.本科生就业状况与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1)(1)整体流向与就业结构合理,符合学校办学

9、与人才培养目整体流向与就业结构合理,符合学校办学与人才培养目 标。标。 例如,我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多年来面向广播影视媒体及相关机构输送 具备专业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播音主持人才,2013 年该专业投身传媒领域工作的 本科、双学位毕业生占 90%以上,整体流向和就业结构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 标一致。 (3)(3)毕业生考研和出国(境)留学比例高的专业有:毕业生考研和出国(境)留学比例高的专业有:广播电视 编导(电视编辑方向)、新闻学、媒体创意、数字媒体艺术、通信工程、 数字媒体技术、对外汉语、英语(国际新闻方向)、传播学(媒体调查与 分析方向)、戏剧影视文学等。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作为我校国家级特

10、色专业之一,根据广播电视新闻传 播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新闻传播人才, 能够在党政机关、各级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机构等工作岗位中承担宣传、报道、 主持、策划等工作。2013 年该专业的就业毕业生中有 93.3%从事传媒类及相关 行业,另有 6.7%的毕业生进入国家党政机关的宣传部门工作,就业质量很高。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网络多媒体方向)根据行业需求,为满足互联网、数 字出版等新兴朝阳行业的人才需求,培养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 以及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积极引导本科层次学生出国深造,以培养学生成 为拥有较高的艺术素养与扎实的专业技能的新媒体人才,该专业 201

11、3 年毕业国 内进修和出国(境)留学,升学比例将近 50%。 (2)(2)毕业生进入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单位就业岗位比例高的本科毕业生进入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单位就业岗位比例高的本科 专业有:专业有:播音、编导、摄影、摄像、录音、广播电视工程、小语种专 业、广告学等。 3.硕士生就业状况与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1)(1)整体流向与就业结构合理,符合学校办学与人才培养目整体流向与就业结构合理,符合学校办学与人才培养目 标。标。 我校落实工作的硕士生中,45%在传媒及相关行业就业,在高校、科 研单位、党政机关、通信、金融等行业就业比例为 37%。总体上,近八成 的硕士专业签约率在 70%以上,其中理工科专业

12、签约率基本都在 90%以 上。 我校理工学部的大部分硕士专业一直在传媒行业就业竞争中优势明显,如 电磁场、电路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等硕士专业,上述专业 的毕业生在通信、电子类等传统优势行业中保持有优势,特别是在传媒技术研 发和应用领域的高端就业市场占据了重要位置。2013 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 局下属各单位以及各省市电视台等传媒领域的技术单位接收了大量我校工科硕 士专业毕业生。此外,部分国家党政机关也吸纳了我校输送的优秀人才。 作为我校专业型硕士的优势学科专业之一,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在人才培 养方面强调理念培养和实践训练相结合,旨在培养系统掌握传媒基础理论与专 业知识,熟练掌

13、握新媒体技术的现代传媒人才。我校 2013 届新闻与传播专业硕 士有 70%的毕业生进入了中央六大媒体、省级卫视及传媒相关企业,有 13%的毕 业生进入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宣传部门。 (2) (2) 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 :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国际新闻传播 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加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国际新闻传 播能力提升,不断提高我国国际新闻传播的水平和质量,中宣部、教育部 等部门经研究决定,自 2009 年起,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 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 5 所高校,试点培养国际新闻传播硕士 研究生。我校作

14、为试点院校之一,在中宣部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在六 家国家级外宣媒体的集体参与下,积极制定实施具体培养方案,为我国新 闻传播事业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思想品德优秀、具有突出的新闻专业素质 和娴熟的外语应用能力,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具备一定的媒介管理才 能,适应外宣及涉外新闻报道等多方面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新闻人才。从 就业率来看,从 2009 年至今,国际新闻学(国际新闻传播)专业三届毕 业生已连续三年实现 100%就业,就业质量均非常理想。2013 届国新班毕 业生中 75%进入了中央六大媒体工作、省级卫视及传媒相关机构, 15%的 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宣传部门。 三、三、毕业生就业毕业生

15、就业工作工作主要措施主要措施 1.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保障就业工作顺利开展健全组织,加强领导,保障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我校校部(院)两级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认真落实“一把 手工程”及“三到位”、“四化”。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十分 突出,学校领导、各学部(院)领导均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成立了经验 丰富的校、部(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满腔热情地推动我校就业工 作的发展。学校领导多次在全校会议上介绍学生的就业形势,要求全体教 师都要关心学生就业问题,并在实际工作中保证了就业经费及时、足额到 位和经费专用。我校通过健全完善工作例会制度、就业工作动态报送制度 等,努力提高就业工作的

16、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构建精细化管理模式实现 过程管理,保障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2.2.明确就业工作任务和目标明确就业工作任务和目标 2013 年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标是“稳定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 保持和加强就业优势”。从就业情况看,毕业生主要流向合理,就业率结 构较为理想。学校注重教育和引导毕业生增强基层意识,确立符合实际的 就业期望,引导毕业生流向各级各类媒体行业及相关领域,尤其是经济发 达地区的地市级广播电视媒体行业以及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省级广播 电视台。我校较好地实现了 2013 年的就业工作目标。 我校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要求,建立并完善了校、院两级就业指导体 系,就业指导内容不断向广度、深度发展。目前我校开设有两门就业指导 3.3.打造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 为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