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行业)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7854647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行业)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旅游行业)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旅游行业)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旅游行业)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旅游行业)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行业)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行业)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生态旅游公益属性看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摘要:从生态旅游公益属性的一般理论出发, 在阐述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基础上, 从生态旅游公益属性的角度, 分析了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忽视环境保护、经济效益至上、环境教育功能缺失和生态旅游区与周边社区不协调等问题。提出了将生态旅游规划制度化, 构建生态旅游资源破坏的监督防范机制, 强化环境教育功能和协调利益分配等具体对策建议。关键词:生态旅游; 开发; 公益属性作为一种传统大众旅游的“替代”形式,生态旅游秉承这样的理念:确保旅游政策不再只注重于经济需求,而要更关注保护原始环境,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生态旅游发起于西方并获得迅速发展,是与西方社会经济

2、发达、物质富足分不开的。在某些发达国家看来,发展生态旅游并非是要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是将之作为一种进行全民环境教育的实践方法。在具体措施上,不少由政府经营的国家公园免收门票,由政府进行财政补贴,甚至还进行大量广告宣传鼓励国民前来游览。而对于那些兴建于土著保留地之上的自然保护区,则考虑由当地社区直接参与经营,在门票收入、就业等方面使当地居民受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的生态旅游更像是社会福利而非消费性产品1 ,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对于我国而言,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为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基础,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态旅游服务产品的需求增长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

3、盾日益显著。由于生态资源的公益性造成其具有很强的外部经济性,单纯靠市场运作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来实现生1 生态旅游及其公益性111 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类型墨西哥环保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2Lascurin于1987 年在生态旅游之未来一文中首次使用了“ecotourism”一词,该词作为生态旅游的英文表述,20 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交流2 。近年来,生态旅游成为全球各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对象,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有上百个2 。借鉴国内外的研究资料,作者认为生态旅游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内容:1) 生态旅游(ecotourism) 是一种旅游活动,具有大众旅游(c

4、onventional tourism) 活动所具有的部分属性,如休憩性、移动性等。2) 生态旅游不同于大众旅游,生态旅游者将在旅游过程中,欣赏当地景色、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学习野生动植物等相关知识,获得一种非凡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升华;生态旅游区域,一般以公认的相对没有被干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为主,能够使旅游者产生强烈的体验和探究欲望;生态旅游通过小规模的旅游形式和旅游者负责任的行为以及环境影响最小化技术,达到不对旅游景观和当地文化造成损害的目的;生态旅游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具有为社区造福的功能。3) 生态旅游具有生态教育道德功能、生态保护公共物品功能以及社区扶贫慈善功能等公益性特征。4) 生

5、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形式,将对大众旅游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一般来讲,由于具有不同发达程度和不同文化背景,各个国家所开展的生态旅游是不尽相同的,具体的生态旅游类型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形式2 - 5 :1) 教育型生态旅游这种类型主要以包括国家公园、公有保护区等在内的国家公园体系作为生态旅游区域,其主要目的是让游客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了解、欣赏并建立与自然环境的友好关系,进而保护环境,这种类型多见于欧美发达国家。2) 扶贫型生态旅游这种类型多产生在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客源以发达国家为主。作为目的地国家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工具,这类生态旅游产品表现为设施简朴,以社区参与为目的,并强调小规模。这种类型在

6、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较为多见,其中以肯尼亚、纳米比亚、乌干达等非洲国家,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伯利兹等美洲国家,以及蒙古、越南、斐济、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比较有代表性。3) 可持续型生态旅游这类生态旅游区域一般在国家公园或者保护区附近,而且私人领地占有相当数量(尤其在非洲) ,其开发和运营过程中重视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采用先进的环境影响最小等可持续性开发技术。以上三种类型并没有严格的界线,比如教育型生态旅游也可能包含有扶贫性质。划分不同类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其公共产品提供的方式是不尽相同的。在实际操作中,每一种生态旅游的开展都要考虑到游客教育、当地收益、环境影响最小问题,只不过

7、每一种类型强调的内容不同而已。112 生态旅游的公益属性按照一般公共产品的相关理论来看,生态旅游具有很强的公益属性,具体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生态旅游资源的纯公共产品属性。具体体现有:1) 具有生态教育意义的原生自然环境是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部分。这些资源带给整个人类的对于地球资源的科学意义将使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受益;2) 森林、荒野、湿地、荒漠等为主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功能,具有很强的纯公共产品属性。二是生态旅游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一方面,生态旅游产品具有游憩、休闲或者体验功能;另一方面,当旅游人数超过旅游接待地综合承载能力时,生态旅游产品具有了消费时的竞争性,

8、存在着可预见的拥挤状况和过度使用。由于具有消费时的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体现了生态旅游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属性。2 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现状从我国古代先贤哲人那里都能找到生态旅游的思想根源,但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这一提法却完全是舶来品。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是伴随着世界生态旅游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是在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关注生态旅游的,但一般认为,1993 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文件以后,才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1995 年在西双版纳召开的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正式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以及生态旅

9、游发展与自然保护、生态旅游中开展环境教育、中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随后与此相关的论文在各类期刊上发表,使“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迅速在国内被普遍接受。随后的十多年,有关生态旅游的各类研究集中在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和特征描述等基础理论的研究,而对于实践研究方面主要关注两大热点:一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二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与理论研究同时开展的生态旅游的实践活动也发展迅速。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1982 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建

10、立标志着我国现代生态旅游产业的正式开始。此后我国森林公园及其森林生态旅游迅速在全国发展起来。伴随着1999 年昆明世博会和1999 年国家旅游局的“99 生态环境旅游”主题活动的推进,各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等都开展了各种类型生态旅游活动,我国生态旅游实践突飞猛进,规模剧增。据国家林业局公布数据6 ,到2005 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类森林公园1 928处,总面积达1 513142万hm2 ,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5 %以上,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总数达627 处, 面积为1 105115万hm2 。全国森林公园的分布范围扩大到除台、港、澳地区以外的我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同

11、时,还建立了数量众多的自然保护小区、狩猎场和野生动物园、树木花卉园等。这些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囊括了中国不同地域森林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形成了包含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自然景观。目前我国开展生态旅游实践的主要区域有九个类型,主要是山岳生态景区,森林生态景区,湖泊生态景区、草原生态景区、海洋生态景区、观鸟生态景区、冰雪生态旅游区、漂流生态景区、徒步探险生态景区等。主要推出的生态旅游产品有观鸟、野生动物旅游、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保护环境、自然生态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险、海洋之旅等十大类专项,共193 项产品。我国生态旅游形式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

12、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有专家预测6 ,在21 世纪最初的20 年里,森林旅游人数将以2 位数百分比增长,全球旅游总人数中有一半以上的旅游者要走进森林。到2010 年,我国每年到森林公园来旅游的人数将达到4 亿人次,森林旅游的社会综合产值将达到4 000亿元。2050年,我国的城市人口将达到11 亿,每年的户外游憩需求将达到20 亿人次以上。可见,我国森林旅游产业有着十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3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伴随着我国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生态旅游实践的

13、确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忧虑,也采取了相关措施进行调整,但从目前相关研究和调整政策来看,大多在讲生态旅游问题产生的原因而非问题本身,特别是对由于生态旅游本身所具有的公益属性引起的各类问题探讨不够。从生态旅游公益性属性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这一基础目标重视不够,生态旅游资源破坏严重。无论是从概念内涵还是从具体生态旅游实践发展上看,环境保护一直是生态旅游的基础目标,而环境保护是具有很强的公益属性的。正是对这一公益属性的忽视造成了当前对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由于规划开发不当造成的

14、生态系统破坏;2) 游客过度进入,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的破坏;3) 消费者进入以后产生的垃圾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坏,这一破坏情况目前已经非常严重,而且有覆盖面越来越广、破坏程度越来越深的趋势。二是赋予生态旅游太多的经济收益的目的,忽视了其作为公共产品所产生的效益的补偿。生态旅游资源大多是开展生态旅游地区的重要优势资源,因此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而这一目的在具体实践中被逐步扩大。本来开展生态旅游的初衷是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促进资源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但现实中为了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各级地方部门源源不断将从开展生态旅游中获取的收益用于社会发展建设的积累资金

15、,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维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恰恰是在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忽视了生态旅游作为公共产品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需要补偿而造成的。三是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功能,造成不仅生态旅游的目标难以实现,而且旅游者对此牢骚满腹。生态旅游正是具有环境教育这一公益属性才不同于一般旅游活动。从旅游者角度来看,是想通过生态旅游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从而达到自觉保护自然的目的。因此对生态知识的普及教育应该是生态旅游活动组织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开发远未达到这样的标准。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缺乏必要的环境教育设施。现有设施许多已经陈旧不堪,大多都是指示性标示,野外的知识性标牌数量不多。同时,设施所提供的知识内容也残缺不全,展示手段更是保守落后、形式单调,无法满足游人的需要7 。2) 缺乏专业人员。生态旅游区的许多导游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不能把地质地貌的形成、动植物的分布及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意义等自然知识讲解给游客,达不到让游客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四是生态旅游开展过程中,忽视了生态旅游对当地居民社区发展的带动效益。生态旅游开展的初衷是想通过开展各类生态旅游实践活动,达到扶贫的效果,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现行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依赖于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资源基础的。以自然保护区为例,保护区的建设在某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