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行业)毕业论文一堂好课的标准探究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7840550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冶金行业)毕业论文一堂好课的标准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冶金行业)毕业论文一堂好课的标准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冶金行业)毕业论文一堂好课的标准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冶金行业)毕业论文一堂好课的标准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冶金行业)毕业论文一堂好课的标准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冶金行业)毕业论文一堂好课的标准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冶金行业)毕业论文一堂好课的标准探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摘要2关键词2一、引言3二、建构主义观点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3(一)课堂教学评价必须看学生学习是否有主动性3(二)课堂教学评价必须看师生之间是否具有有效的互动性3(三)课堂教学评价必须看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实践性4(四)课堂教学评价必须看学生真正的理解性4(五)课堂教学评价必须看学生学习的反思性5三、教育界对一堂好课标准的认识及确定5(一)教育界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的认识5(二)如何确定和建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标准6四、笔者的一些拙见7(一)新71.理念新,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72.思路新,体现构思新颖高效的教学思路 73.手段新,重视现代化手段的应用 8(二)趣81.新课导入诱发学习兴趣

2、82.教学过程中学习兴趣的保持 9(三)活91.教法要灵活 92.把教材用活 93.把学生教活 9(四)实 101.教学目标要落实102.课堂训练要扎实113.教学过程要真实11五、结论 11参考文献 11致谢 13【摘要】本文结合建构主义观点和教育界的认识,从“新、趣、活、实”四个角度探究分析一堂好课的标准。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究竟如何把握课堂教学,对推进新课程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一堂好课;标准;新;趣;活;实一、引言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向来是教育决策者、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是,正如“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一样,对于好课的评价标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评

3、价的一般意义上看,任何评价本质上都是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就是评价主体在事实基础上对客体的价值所做的观念性的判断活动。由于评价客体(对象)的复杂性和评价所依据的价值的多元性,所以评价标准呈现出纷繁多样的特征。二、建构主义观点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一)课堂教学评价必须看学生学习是否有主动性在日常课堂教学评价中,总是注重评某位教师的课讲得如何。用建构主义观点来看,课堂教学评价首先应关注主讲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这是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

4、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学生能够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丰富的课堂教学评价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评课者仅仅是看主讲教师有无科学性问题,目的性如何,启发性如何等,而不是看学生是否时常不由自主地被主讲教师的教学所吸引,这种评价是不准确的。因为这种课往往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也就很难实现建构意义下的知识建构。很多的经验还表明,教师把课讲得过细,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建构知识。(二)课堂教学评价必须看师生之间是否具有有效的互动性有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仅停留于表面现象,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插同座之间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

5、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建构知识。事实上,建构主义强调的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基础之上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如果教师创设的问题与布置的作业大多数是回忆、描述事实、教学的判断和教学程序性的,或一味纯模仿性的,那么这样的问题与作业很难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真正的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或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作业,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第二,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

6、效的反馈,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楚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修正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或修正他人的回答。教师这一介入行为,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建构知识。(三)课堂教学评价必须看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实践性荷兰的教育公认是较先进的,教育的发达导引其科技迅猛发展,仅1999年荷兰就有两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这与荷兰强调学生通过“做”来自行获得知识不无关系。建构主义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7、这种相互作用离不开实践。所以,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实践性。在当前的各种公开课和评优课中,普遍都应用了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得课堂生动、形象、直观,也节省了一定的讲解和板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益。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问题是,更多的时间,教师只是在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生动地演示一些内容,或是学生利用计算机做一些练习,而缺少学生利用计算机或图形计算器自行探索和实践获取知识的环节。事实上,如果教师创设一些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自行获取一些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和知识,这就能使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计算机或图形计算器技术的发展,为学生通过自行实践而主动建构知识、

8、形成创新能力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四)课堂教学评价必须看学生真正的理解性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想通过提问“你懂了吗”、“你明白了吗”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讲授的内容,就毫无意义了。评课者也不能被学生宏亮地回答“听懂了”所迷惑,而应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来判断学生理解知识的情况。(五)课堂教学评价必须看学生学习的反思性建构是有层次的。通过反思,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建构。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元认知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为什么作

9、出这样的选择?所选择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这些知识(或问题)之间有何联系?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有人甚至将一个人是否具有反思习惯做为一个人聪慧的指标。评课者应将教师是否对学生进行元认知开发与元认知能力培养做为一项评价指标。三、教育界对一堂好课标准的认识及确定(一)教育界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的认识其实在教育界,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这个问题有很多认识和论述。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她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有意义,即学生能够学到一些扎扎实实的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后要有变化,有进步;二有效率,全班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有

10、效,整个课堂的能量强大;三生成性,一节课不应完全预先设计好,在课堂上,有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不断互动的过程状态生成;四常态性,强调要上平实的课,即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 上的课。五有待完善,强调课堂的真实性,是有缺憾而有待完善的。江苏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的课堂有六条可作参照:一是参与度,学生能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二是亲合度,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三是自由度,课堂充满着自由轻松的氛围;四是整合度,具有整合知识的智慧;五是练习度,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模仿、体验、活动中学习;六是延展度,向广度和深度延展,

11、给学生留下进一步探究的空间。 除了名家的说法之外,对于好课的标准问题还有许许多多的观点,可以说各抒己见,见仁见智。目前,当务之急,我们应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制定出能够体现新课改思想的课堂教学标准,从而明确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引领教育工作者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主动积极地践行新课改。(二)如何确定和建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标准 首先,要领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中主要的理念。一是树立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理念。检验教师“教”的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学生是否积极的“学”,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必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只有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才能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保障。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

12、、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要多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生的参与度越高,学生的主体性越能充分呈现。二是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理念。具体在课堂上就是让学生尽量在“做”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性的经验,这种“做”包含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动身等,学生在“做”中获得对知识的感知和能力的生成。教师要树立课堂只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一些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欲望,激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思维创新,让学生充分体验“更新”“改造”的快乐,从而开发他们的智力,为他们今后的更大发展奠基。三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树立

13、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上师生互动,有愉悦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四是倡导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理念。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方交流、对话和合作以达到视界融合的过程。教师不再拥有绝对的权威,而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与这一情境共存。其次,进一步明确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职责或角色的定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

14、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美国哈佛大学将自己的使命定位为: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传承、解释和重新解释现有的知识;在各个学科领域里去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重新认识和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角色。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智商、情商的培育者,教师是学生个体表现和成功的创造者,教师是学习情景和问题情境的创设者,教师是自由民主平等和谐气氛的营造者,教师是学生学习潜能独特个性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良好习惯优良品质的塑造者,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