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优质教案设计(全册)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37832744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 页数:192 大小: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优质教案设计(全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92页
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优质教案设计(全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92页
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优质教案设计(全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92页
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优质教案设计(全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92页
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优质教案设计(全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优质教案设计(全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优质教案设计(全册)(1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描写乡村儿童的诗。学生准备:搜集三位诗人的资料。搜集一两首跟儿童有关的其他古诗。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进入新课1四季美景皆可入诗,宋朝有位诗人就写了一组田园诗,描绘了一年四季的乡村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四

2、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2板书诗题,读题释题。(1)指名朗读诗题,读准“兴”的读音。“兴”是多音字,在这里读四声。(2)出示注释,借助注释理解诗题。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四时:一年四季。题目意思:(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产生了许多的感想。3简单介绍诗人。(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诗人信息。(2)教师补充出示诗人相关资料:范成大,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他是一位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热爱劳动人民的士大夫。他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

3、品。选入本课的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三十一首。4齐读古诗。设计意图:通过理解重点字词,逐一突破,使得学生能快速理解古诗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1)同桌交流读,互相纠正对方读音。(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读准“昼”“耘”这两个字的音。学习多音字“供”,分别用“供”的两个读音进行组词。朗读古诗。3教师范读古诗,读出节奏。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4学生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古诗,读出节奏。5识记生字:昼、耘、桑(

4、1)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三个生字的。如,“昼”:旦字头上一把尺。 编顺口溜、字谜等是识记生字的好方法。(2)形近字组词。(3)交流书写注意点。“昼”上下结构,注意“旦”在“尺”的下面,书写时“旦”不要过大。“尺”一撇一捺要舒展。“耘”左右结构,要注意左窄右宽。“桑”上下结构,上面三个“又”写得要小,捺变成点。(4)学生临写生字各一遍。设计意图:虽然高年级识字已经不是教学重点,但是我们仍然要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写生字,仔细观察,牢记生字特点,掌握书写要点,把字写规范,写正确。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老师朗读时的语音、语调,一边听一边想,古诗描

5、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情景,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圈出关键字词。抓住关键字词可以充分感知这首诗的情趣。 2引导学生交流填空: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季节的情景。(夏初)从“_”这句诗可以看出来。(也傍桑阴学种瓜)(提示:这句诗中的“桑阴”表示桑树已经长成,说明这是夏天。)3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人物:村庄儿女、童孙;村庄儿女白天耘田,夜晚绩麻;童孙在桑树荫下学种瓜;从第二、四句诗可以看出来。)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诗文大意,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放手让学生从读入手,借助插图,从诗句的字面意思着眼。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出示注释:昼:白天。耘田:在田间除

6、草。绩麻:把麻搓成线。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解:理解,懂得。供:从事。傍:靠近。2指名尝试归纳全诗大意:村里的男女白天在田间锄草,晚上把麻搓成线。小孩子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像大人那样,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3诗的第一、二句写了什么?(村庄儿女辛勤的繁忙的情景。)4说一说:村庄儿女平时除了诗中提到的劳动,还会忙些什么?(犁田、插秧、积肥、收割)5这些村庄儿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勤劳、质朴)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诗,读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扬与敬重。7小组学习三、四句。(1)自由读句子。(2)想象画面,说说孩子们在学种瓜的时候,会说什么,做些什么。(3)说说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活

7、泼、可爱、机灵、勤劳)8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设计意图: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意思,再通过想象,使古诗中的画面重现,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五、总结全诗,布置作业1总结: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农家夏日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还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之情。2有感情地诵读全诗。3课外延伸:阅读范成大田园组诗中的其他诗。设计意图: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60首,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推荐给学生阅读有助于学生对本诗的理解。第二课时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1齐背古诗

8、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找资料知诗人;读古诗晓节奏;读注释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3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运用这样的方法了解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诗意,感受到乡村儿童的勤劳质朴。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稚子弄冰和村晚。看看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乡村儿童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因此,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提炼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在学习方法的帮助下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二、自主学习,理解古诗(一)学习稚子弄冰。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查查字典,或者和同学讨论。3读

9、准“稚”“钲”“磬”“璃”等字的音。注意前两个字都是翘舌音,“磬”是后鼻音,“玻璃”的“璃”读轻声。4借助资料介绍诗人: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活泼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不仅有那些吟咏江风山月的写景抒情作品,还有不少抒写爱国情怀的诗篇。5理解诗题:幼小的孩子玩耍冰。6自读古诗,思考: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十分有趣?这首诗中的儿童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结合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出示填空,帮助学生理解:这是一群_的小孩子。从_看出来。7理解诗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

10、银钲”。(1)“脱”“穿取”两个词语让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看到:一早小孩子正忙着把金属盆里的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在冰上把它当成钲来敲。听到:小孩子们闹嚷嚷的声音。)(2)出示“钲”的图片,认识“钲”这种金属打击乐器。8理解诗句“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1)读了这两句诗,你又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看到:小孩子正在拿着冰敲打,就像在奏乐一样。听到:小孩子们的笑声;冰忽然碎掉,就像玉石摔碎的声音;小孩子们的惊呼声、沮丧声)(2)出示“磬”的图片。了解“磬”是一种用玉或石制作成的打击乐器。(3)说说小孩子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一开始的高兴玩耍时的兴奋冰碎掉后的沮丧、失望)9

1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要在朗读中体会儿童心情的变化。10背诵全诗。(二)学习村晚。1交流对诗题的理解。(农村晚景。)2交流对诗人的了解。(雷震,宋朝诗人。生平不详。)3读读诗句,画出描写景色的诗句,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4交流理解诗句。(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读准“陂”的字音。陂:池岸。漪:水中的波纹。理解“浸”。图文对照,感受水面呈暗绿色,水面隐隐约约出现“山衔落日”的倒影。这就是“浸”。结合课文插图说说这两句诗描述的情景。(池塘堤岸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池塘里涨满了水。落日西沉,挂在半山腰,好像被山含住了。)说说乡村的傍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仿佛一幅恬静疏淡的山水画。)(2)牧童归

12、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两句诗中描写的牧童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联系诗句具体谈一谈。读诗句,说一说看到的是怎样的牧童。(调皮天真、自由自在、怡然自得、悠闲自在)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想象一下:牧童还会怎么坐着?(想怎么坐就怎么坐。)信口吹:随口吹。想象一下:牧童会吹什么呢?(想怎么吹就怎么吹。不成曲调。)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乡村晚景的恬淡,牧童的活泼。设计意图:从字词出发,以“趣”为着眼点,关注诗句中儿童的生活,想象有趣的画面和灵动的声音,感受儿童的心理,从中品味儿童生活的快乐。再通过指导,让学生去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和儿童形象,进而理解诗意。三、重点指导,识字写字1引导观察生字“稚、漪”

13、,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2指导书写“晓”,强调注意点:左右结构,左窄右宽。3学生描红临写。4师生反馈点评。设计意图:认认真真写字是小学课堂中必须要坚持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在课上要给予学生观察、描红、临写的时间,让学生识准字,写好字。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1复习两首古诗,背诵。要将三首诗中的儿童形象进行对比,感悟古诗的语言魅力。2说说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哪几个儿童形象。3布置作业:(1)搜集和儿童相关的古诗词,读一读,背一背。(2)读诗句,想画面,根据诗句内容,展开想象,选择一首改写成短文。设计意图:联系课文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改写练习,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学生的写

14、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2祖父的园子教学目标1. 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园子里有什么,“我”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3.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和对祖父的思念。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2萧红及其作品呼兰河传的相关资料。学生准备:阅读呼兰河传。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认识作者,导入新课1导入:同学们,有一位作家被大文豪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你知道她是谁吗?(萧红)2学生展示课前资料,交流自己了解到的萧红的资料。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出示呼兰河传,简单介绍。5引导学生质疑:这是个怎样的园子?萧红为什么对这个园子念念不忘?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借助鲁迅对萧红的评价,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不理解的词语做标记。(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朗读生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