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无锡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37794015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8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无锡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城市规划)无锡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城市规划)无锡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城市规划)无锡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城市规划)无锡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无锡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无锡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第一章 规划总则第一节 规划依据1、中国21世纪议程(1994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修订);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修订);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89年);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8、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年);9、民用建筑节能条例(2008年);10、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年);1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12、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08);13

2、、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1993年);14、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2007年修订);15、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1998年);16、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4年);17、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2004年);18、江苏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2009年);19、无锡市水环境保护条例(2008年);20、无锡市河道管理条例(2009年);21、无锡市排水管理条例(2010年);22、无锡市航道管理条例(2011年); 23、无锡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2008年);24、无锡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09年);25、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26、

3、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09年);27、无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09年);28、无锡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07年);29、无锡市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09年);30、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2006年);31、无锡市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规划(2005年);32、无锡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专项规划(2011年)。第二节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无锡行政辖区,包括江阴、宜兴2个县级市,崇安、南长、北塘、锡山、惠山、滨湖、新区7个区,区域总面积4627平方公里。第三节 规划期限本规划以201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4、。第二章 优势条件及制约因素分析第一节 优势条件1、交通区位条件优越便利。无锡位于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带,处于沪宁杭大三角区的中心,苏南几何中心和沪宁中心节点。区域边界距沪、宁、杭的直线距离均在百公里范围,为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属于苏浙沪高速经济增长极中重要的一极,具有突出的地缘优势。已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运输构成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交通十分便利,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2、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万美元(以常住人口计算),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二三产业“双轮驱动”发展的良好局面。高新技术产业

5、较为发达,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7%。服务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5%。旅游业、软件和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3、社会事业基础较好。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近年来平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7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2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幸福指数较高。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发展指数位居江苏省前列。4、生态环境设施良好。无锡市环境保护投资力度

6、较大,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极开展太湖保护、水源治理、生态重建工作,建设环太湖生态防护带,中心城区河道水质和太湖水质逐步改善。实现全市污水管网全覆盖,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建成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保持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35%,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4.5%。建成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太湖蠡湖水域治理荣获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5、自然条件较为优越。无锡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四季分明,资源丰富,物产富饶,人杰地灵,自

7、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美称。无锡山水相映,集江、河、湖、竹、泉、洞之美于一地,有十分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旅游配套服务完善。全市拥有国家5A级景区2家,国家4A级景区14家,3A级景区8家。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无锡建设旅游城市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无锡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6、制度创新能力较强。无锡具有优良的制度创新传统,在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无锡通过制度创新确立了先发优势。在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无锡率先推动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培育新兴产业,在科学、人才、生态、文化等方面实现“自觉转型”,为实现发展模式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无锡通过实施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

8、开改革,政府职能关系进一步理顺,率先进行“四分开两分离”改革,开创了全国社会事业领域“管办分离”的改革先河,无锡营造了新鲜事物先行先试的良好氛围。第二节 制约因素1、产业结构调整面临较大压力。无锡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比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比70%左右的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低。服务业结构中,餐饮、商贸等传统产业占比较大,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占比偏低。第二产业中高耗能产业比重偏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与先进国家的标准相比差距较大。2、资源能源持续发展压力加大。无锡进入新世纪后,资源能源消耗仍然较大,支撑持续发展能力受限。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粗放,2001-2010年我市固定资产

9、投资年均增速高达23%,同时新占耕地总量接近35万亩,按照此占用耕地的速度,50年后无锡将无地可耕。2009年,无锡市万元GDP能耗为0.756吨标准煤。虽然“十一五”时期我市万元GDP能耗以每年4-5%的速度下降,但全市能源消耗总量仍以5%左右的增幅保持增长。3、环境制约瓶颈依然存在。虽然“十一五”时期我市大力实施减排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市主要污染物COD和SO2排放量仍然超过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虽然每万元COD和SO2排放量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0%和50%,但单位面积COD和SO2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和1.9倍。空气质量虽然不断改善,但氮氧化物和颗粒悬浮物仍是影响空气质量进一步

10、提升的关键因素。太湖水质和城区河道水质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标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只有80%左右。4、科技创新潜力仍显不足。无锡经济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大量投入资金和劳动力取得,科技进步贡献率仅55%左右,而发达国家1980年代科技进步贡献率就已普遍上升到60-80%。2010年我市R&D占GDP比重仅为2.5%,比同期深圳的3.64%相差1.14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普遍在3%以上。2010年无锡专利申请量达32690件,而2009年深圳市专利申请量就达42279件,目前科技创新的要素和成果不及深圳的一半。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

11、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牢固树立“生态自觉”理念和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为先,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坚持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以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以治理太湖水环境为核心,以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为抓手,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太湖保护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无锡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率先形成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为加快建设生态城、高科技产业城、旅游与现代服务业城、宜居城

12、,率先实现现代化目标提供坚实支撑。第二节 规划原则1、以人为本,生态为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2、统筹城乡,和谐奋进。在坚持城乡平等地位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促进城乡间、区域间公平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发展。3、创新融合,法治保障。发扬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生态文明观,将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相融合,兼容并蓄、不断创新,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轨道,健全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实现“有法可依”。4、先行先试,彰显特色。充分发挥无锡“四城”建设的独特优势,

13、以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高标准、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力争率先实践、率先创新、率先发展,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经验,为全国各地区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探索新路。第三节 规划目标1、规划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态、高效的经济生态、文明的社会生态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完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基本确立,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安全得到保障,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率明显提高,把无锡基本建成为全国著名的生态城、高科技产业城、旅游与现代服务城、宜居城。2、指标体系。本规划指标体系是评价生态文

14、明建设的依据,也是分解落实目标任务的依据。指标体系包含生态经济、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等5个方面30项指标(见表3-1)。各指标评价参考值在国家生态市、人居环境城市等考核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充分体现无锡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要求和标准。表3-1 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指标名称参考值2010年2015年2020年一、生态经济1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042.549.555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545.755553科技进步贡献率(%)605565654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55.1555绿色市场认证率(%)201020二、生态资源6单

15、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0.550.7560.5880.5327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立方米/万元)77.776.58再生水重复利用率(%)302333309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2523252510林木覆盖率(%)2724.52727三、生态环境11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达到功能区标准达到功能区标准达到功能区标准12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10010010010013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89.1910010014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1001001001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084.58909516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10010010010017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二氧化硫(千克/万元GDP)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