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园林规划)公路施工要点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37784203 上传时间:2020-07-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园林规划)公路施工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城乡、园林规划)公路施工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城乡、园林规划)公路施工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城乡、园林规划)公路施工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城乡、园林规划)公路施工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乡、园林规划)公路施工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园林规划)公路施工要点(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青海省农村公路沥青表处路面工程技术及施工要点 一、总则1、为了贯彻“精心施工,质量第一”的方针,遵照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实施农村公路建设的部署,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工程的管理,使我省农村公路工程有一个统一的实施标准,确保工程质量,结合我省农村公路现状特制定本要点。2、本标准适用于全省各地新建和改建的农村公路沥青表处路面工程。3、本要点依据交通部颁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公路路面基层施工规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青海省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青海省县际及农村公路技术政策、青海省县际及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及青交公200438号关于县际与农村公路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进行编制。4、农村公路设计原则:治

2、理原有公路病害,完善防排水系统,加强安全防护,确保工程质量。农村公路遵循尽量利用老路资源和降低工程造价的原则,在利用老路时可因地制宜,适当放宽平、纵指标,新辟路线尽量达到规范要求。5、工程施工时,必须贯彻安全生产的方针,制定技术安全措施,加强安全教育,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6、农村公路建设必须重视环境保护与当地山、水、林、田综合治理。二、施工要点1、路基1.1农村公路路基应根据使用功能和当地地形、地质、自然条件并结合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保证路基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1.2路基开工前,施工单位应在全面熟悉设计文件和设计交底的基础上,进行现场核对和施工调查。1.3路

3、基施工应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并把试验检测作为主要技术手段指导施工。1.4特殊地区的路基施工应采用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有关章节的要求进行,常规的路基病害采用下述措施。1.4.1翻浆处理:翻浆路段施工,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于零星反复翻浆路段必须整段整幅进行彻底处理,避免病害再次发生。 做好路基综合排水,保证路基填土高度和对压实度的要求;地下水位高的路段应全幅采用砂砾填筑,以减少毛细水上升,利于路基稳定; 施工前应对翻浆路段进行详细的现场调查,并客观的分析原因,设置必要的纵横向排水设施; A、对于地表水造成的翻浆应采用拦截结合,利用截水沟、浆砌边沟、护肩墙、拦水带等综合设施,将水排出

4、路基以外,以保证路基稳定。 B、对于地下水危及路基稳定严重影响路基强度的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渗沟、盲沟,截水墙加渗沟,假路堤(加大加深边沟)等措施,以达到降低地下水水位的目的。C、涎流冰地区,可采用盲沟、渗沟,保温挡墙套盲沟等方法疏排,实施时注意各种结构要埋在最大冰冻线以下,并做好出口处的保温和加固措施。 换填材料优先采用水稳性好的砂卵石填筑,禁止用片石填筑,材料宜粗不宜细,小于0.074mm细料含量不超过5%,小于0.5mm细料含量不超过15%,最大粒径不超过层铺厚度的1/3。换填深度,一般路段控制在0.60.8m,特殊路段宜为0.81.0m。1.4.2软土沼泽路段处理软土沼泽地区路基施

5、工,应注意可能出现的路基盆形沉降,失稳和路桥沉降差等问题,软基施工应根据需要修筑地基处理试验路段;软土沼泽地基应根据软土、淤泥的物理力学性质,埋藏深度,路堤高度、材料质量、公路等级等因素分别采取置换土,抛石挤淤,超载预压,反压护道,渗水及灰土垫层,土工布、塑料排水板、碎石桩,深层加固等措施,为加强效果,各项措施可配合使用;软土沼泽地区下层路堤,应采用渗水材料填筑,路堤沉陷到软土泥沼中部分,优先采用砂砾、碎(砾)石等渗水材料填筑,其中用于填筑的材料小于0.074mm细料含量不超过5%,小于0.5mm细料含量不超过15%。1.5路基高度及基底处理1.5.1路基高度的设计,应使路肩边缘高出路基两侧地

6、面积水高度,满足地质、桥涵和农田基本建设排灌的要求,同时要考虑地下水、毛细水和冰冻作用,不致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1.5.2路堤高度低于0.8m时,应将原地面草皮铲除,并清除原地面杂物积水和淤泥后再行填筑,特别要注意老路加宽后对原有排水渠底淤泥的彻底清理。1.5.3为保证路基整体稳定性和新旧路基之间的结合,对地面横坡大于5%的填方路段,必须采用开挖宽台阶,机械压实的方法。挖台阶前应清除草皮及树根。1.5.4一般要求路基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过湿状态或潮湿状态的路基必须进行处理,使路基处于中湿状态,以达到路基路面的稳定,减少工后沉降。1.6路基填料选择由于沿线土石的性质和状态不同,故路基的稳定性

7、亦有很大差异,为保证路堤的强度和稳定性,需尽可能选择当地稳定性良好的土石作填料。1.6.1碎石土、卵石土、砾石土、中砂和粗砂等,具有透水性好、强度高、摩擦系数大、受水影响小等优点,应优先选用。 1.6.2粉质低液限砂土,高、中、低液限粘土,经压实后能获得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是比较理想的路堤填筑材料,但必须注意,土中的有机质和易溶盐含量不应超出规定数值。1.6.3粉质低液限粘土、粉土和粉质中液限粘土等粉性土,水稳性差,不宜用作路堤填料。1.6.4黄土属于粉质中液限粘土,具有大孔隙结构和湿陷的特点,填筑路基必须注意作好防排水。1.6.5不同性质的土宜分别填筑压实,透水性差的土填筑在下层,表面并做成

8、一定的横坡,以保证来自上层透水性填土的水及时排出,最大松铺厚度不超过30cm。1.7路基压实1.7.1路基碾压前应对填土层的松铺厚度、平整度和含水量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碾压。1.7.2压实应根据现场压实试验提供的松铺厚度和控制压实遍数进行,经压实检验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不合格路段应进行补压后再做检验,直至达到规定的压实度(见附表一)。路 基 压 实 度 附表一 填 挖 类 型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压 实 度(%)零填及挖方03094080填 方080948015093150902、沥青面层2.1沥青到货时应附有炼油厂的沥青质量检验单,到货的各种材料必须按规定要求每批进行试验,经

9、评定合格后方可使用。2.2任何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时都应登记,签发材料验收单。2.3沥青表处路面按嵌挤原则修筑,为保证石料间有良好的嵌锁作用。矿料尺寸应符合规范要求进行筛分,矿料应均质、洁净、坚硬、耐磨,且矿料用水筛法测定其含泥量1%。2.4通乡油路采用符合规范“中、轻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规定的沥青要求(见附表五),沥青标号推荐选用A100甲,并用渣油进行掺配,海东地区的民和、循化和海西州干燥且温差较大地区软化点控制在3839之间,其它地区控制在3638之间,针入度、延度符合规范要求。2.5沥青表处路面沥青用量应根据施工气温、沥青标号、基层及所选用矿料等情况,通过实验路段按附表六选用,宜采用

10、规范上限指标。在高寒地区及干旱、风沙大的地区,可适量增加。根据以往施工经验,为防止3#料的散失,可将底层用油量的0.2kg/m2调整至表层,3#料要求采用砾石。2.6层铺法沥青表处施工,严格采用三油三料先油后料法,人工清扫基层顶面后,先洒透层油,待透层油充分渗透,按要求分3次先洒布一层沥青,后铺撒一层矿料,若采用碎石作为矿料时,用油量可适当增加12%;沥青的洒布温度宜为130170。2.7沥青表处宜选择在干燥和较热的季节施工,不得在雨天施工,并在雨季到来以前半个月结束,使表处层通过开放交通压实,成型稳定。2.8沥青表处采用的集料最大粒径应与处治层的厚度相等,其规格和用量应按附表五选用。沥青表处

11、施工后,应在路侧另备S12(510mm)碎石或S14(35mm)石屑,粗砂或小砾石23m3/1000m2作为初期养护用料。2.9考虑到通乡油路交通量小,温差大,依靠正常行车进行压实成型有难度,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68T胶轮压路机进行碾压,若无压路机则用施工车辆装载限速(20km/h)控制车辆行驶路线使全幅宽度均得到均匀压实,加速处治层的反油和成型稳定,对局部泛油,松散,麻面等现象,应及时修整处理。3、基(垫)层3.1基(垫)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且断面等厚,表面平整。3.2基(垫)层施工原则上要求在原路基的基础上铺筑一定厚度的级配砂砾材料找平层,并整平、压实,垫层厚度的确定应根据不

12、同土质,干湿类型进行路面结构计算,并满足路面最小防冻厚度的要求。3.3垫层主要作用是承受上层传来的车辆荷载垂直力,满足路面防冻厚度、排水和防止地基毛细水上升,以保证面层和基层的稳定性和不产生冻胀翻浆。材料级配和塑性指数满足附表二要求,材料宜粗不宜细,塑性指数不宜过高,小于0.5mm的细料含量不超过1015%,小于0.074mm细料含量不应超过5%,土的塑性指数应不大于46;碎(砾)石压碎值不应大于3540%,禁止使用风化碎石,大于5mm颗粒不少于65%,一般控制粗粒料的最大粒径不超过垫层层铺厚度的1/3。级配砂砾垫层的颗粒组成范围 附表二 筛孔尺寸(mm)项 目 31.519.09.54.75

13、2.360.60.075塑性指数通过质量百分率(%)50/30251583IP465/453525155IP63.4级配砾(碎)石掺灰基层重点是严格按照规范选料、配料和施工,要严格控制细料含量和塑性指标,对0.5mm的细料应控制在1015%,其中对0.074mm的细料应控制在5%以下;集料级配曲线应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尽量采用中下限,并尽可能偏粗一些;塑性指数不宜大于8,潮湿路段不大于6;砾(碎)石压碎值不大于35%,禁止使用风化砾(碎)石。3.5级配砾石基层的颗粒组成和塑性指数应满足附表三的规定,同时级配曲线应为圆滑曲线,在塑性指数偏大的情况下,塑性指数与0.5mm以下细料含量的乘积应符合

14、如下规定:在中干和干旱地区,地下水位对土基无影响时,乘积不应大于120;在潮湿多雨地区,乘积不应大于100。否则可加少量石灰降低其塑性指数,也可以用无塑性的砂或石屑进行掺配,以改善基(垫)层材料的强度和稳定性。级配砾石基层的颗粒组成范围 附表三 编号通过质量百分率(%)项目123筛孔尺寸 (mm)53100 37.590100100 31.581949010010019.063817388851009.54566496952744.752751295429542.361635173717370.68208208200.075070707液限(%)28塑性指数683.6石灰的技术指标:石灰质量应符合附表四中级以上的消石灰或生石灰的技术指标。石灰的技术指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