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行业企业管理)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讲义选修第二册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37782311 上传时间:2020-07-11 格式:DOCX 页数:145 大小:499.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行业企业管理)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讲义选修第二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45页
(电子行业企业管理)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讲义选修第二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45页
(电子行业企业管理)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讲义选修第二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45页
(电子行业企业管理)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讲义选修第二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45页
(电子行业企业管理)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讲义选修第二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子行业企业管理)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讲义选修第二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行业企业管理)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讲义选修第二册(1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写说明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并使用好新编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选修),我们编写了这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选修)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共分2册,分别与教科书第1、2册配合使用。本书为第2册。本书各单元的结构分为教材分析和参考资料两个部分。在教材分析中,对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编排作了总的说明,对每一课的具体内容作了分析说明,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教师参考。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编写时间又很仓促,因此这套教师教学用书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希望广大教师提出宝贵意见。本书的编写者:第一单元,覃燕飞;第二单元,刘健、高俊昌、杨爱玲;第三单元

2、,韦志榕、吴海涛;第四单元,丁尧清;第五单元,陆军、杨爱玲;第六、七单元,韦志榕、吴海涛;第八单元,刘健;第九单元,韦志榕、陆军;第十单元,丁尧清;第十一单元,吴海涛;第十二单元,杨爱玲;第十三单元,高俊昌。本书责任编辑:覃燕飞;审定:吴履平。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2003年3月第一单元 中国的区域差异教材分析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山地众多,差异显著。正是因为差异的存在,才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的水平不同。为了加快各区域发展的步伐,应研究各自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是什么,人地关系中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协调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这种复杂的区域差异也决定了我国国土整治任务的艰巨。因此,在本书

3、的第一单元首先从总体介绍我国的区域差异,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我国国土的差异,为后面讲述我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专题提供背景知识。本单元的内容分我国的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两方面。每一部分内容在讲述时,都是先大后小,先粗后细。如自然差异,先讲全国的三大自然区,然后再讲每一个自然区内部的差异;经济差异,先讲全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再讲每个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我国的自然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在自然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综合地形和气候这两个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因素,可把我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每个自然区在地形和气候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还间接反映在植

4、被、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上,并且形成各区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也有所不同,最终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不是仅依靠某一种自然要素的划分,而是一种综合性划分。这种综合划分能反映出自然区之间最大的差异。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讲述我国明显存在的地带性经济差异,并剖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为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三个地带间协调发展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本单元的知识与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的内容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如三大自然区在地形、气候、植被

5、、水文等方面的特征在初中地理中都有介绍,但初中地理这部分内容是分要素讲述,在本单元则是分区域讲述,把各要素落实在各区域上。所以说本单元中涉及的许多知识点都是以初中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是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提炼和综合。要学习好本单元的知识,需要对初中地理有关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本单元共分4课。自然差异部分2课,经济差异部分2课。重点就是抓住差异性,从差异中寻找制约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因素,为后面各单元做好知识准备。1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一、本课主要是讲我国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存在的全国性地区差异。从全国来看,这样的地区差异可划分为三个大自然区,每个自然区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这就是本课的重点。二、本课一开头

6、,首先给出一张三大自然区的分布图,目的是通过图像先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初步了解三大自然区的位置和范围。周围的附图是三幅要素图,在这里放这几幅图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在高中阶段的前两年,学生学习的是部门地理的知识,而对初中阶段学习的有关中国区域地理的知识已有所淡忘,在这里给他们提供一个复习总结的图像材料。教师在讲述三大自然区的划分时,要注意先引导学生复习我国地理要素的分布特点,这些特点在教材中已有概括,但篇幅较小,需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具体补充的内容可参照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的有关教材、教参。第二,在这里,仅给出地形、气温和降水这三个要素的分布,其他要素并没有一一给出,是考虑到这三个要素是划分三大自

7、然区的主要参考依据,是学习我国区域差异所必需的配套知识。三、三大自然区是根据我国自然地理环境中最主要的地域差异来划分的,这些地域差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纬度和海陆分布等地理位置的差异。地势轮廓及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气候最主要的特征,反映出来的是植被、土壤、地貌、水文等最主要特征的差异。自然历史演变的主要差异。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向的差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可操作性,教材中对两个方面差异的介绍做了删略,重点在三个方面。划分的依据也是综合这三个方面的数据,人为确定的一条界线。四、三大自然区的划分涉及到一个区域和界线问题。关于区域,可参照本书第十三单元,掌握其两大特性

8、。整体性。每个自然区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差异性。虽然每个自然区都具有区域整体的特征,但三大自然区之间仍存在着差异,而且差异很大。关于界线,则需掌握这种划分界线的过渡性和非确定性。从教材正文和图中都体现有界线,但这个界线只是一个大致的界线。这个大致界线在某段可能会与某一个要素的等值线重合,也可能不与任何自然要素重合,尽管如此,该界线的确定仍是科学地依据上述曾提到的要素综合出来的。教师在讲授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将三大自然区的界线与所给三个要素的分布图进行比较,大致了解它们在哪些地方重合或相近。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从科学性上说,应选取干燥度(K)作为划

9、界指标。干燥度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简单说来,就是可能蒸发量与可能降水量的比值。一般选取K=1.5等值线来划分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但考虑到“干燥度”这一名词专业性太强,而且与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比较接近,故而在本课中选取400毫米等降水量作为代表性划界依据。有关干燥度的概念可见第七单元“参考资料”中的“荒漠化的气候分区”。青藏高寒区东部选取了3 000米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其科学原因是只有当海拔超过3 000米后,才能打破近地面层行星风系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才能对湿润的夏季风起屏障作用。五、关于东部季风区,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作以下几点说明和补充。1生物土壤。天然植被以森林为主,有一

10、部分半湿润森林草原。动植物种类繁多,分布比较混杂,而且有不少是从中生代末及第三纪保存下来的古老种属。土壤发育古老,红色风化壳广布,长江以南尤为普遍。以红壤、砖红壤、棕壤为主,土壤多呈酸性反应。2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一般不大,海拔超过2 000米以上的山岭不多,完全没有现代冰川,绝大部分地面在海拔1 000米以下。在钦州郑州北京鸥浦一线以东,是新构造运动以沉降为主的地域,大部分地面在海拔500米以下,分布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广阔的堆积平原,一些没入海中的山岭,露出于海面的部分,则成为分布于沿海的众多岛屿。3地貌外营力。主要是常态的风化物质移动。水力侵蚀和堆

11、积、溶蚀作用突出,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强盛,流水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广泛发育。沿海还有波浪和潮汐的破坏和堆积作用。纬度较高和海拔较高的地方有冻裂现象,部分地域有风沙的搬运和堆积。4自然历史演变。由于第四纪冰期没有强盛而广大的冰川作用,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所受灾害甚小,因而生物种类繁多,分布较为混杂,并且有不少是从中生代末及第三纪保存下来的植物。土壤和其他疏松物质也未被冰川所破坏。六、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对教材的内容要补充说明以下几点。1生物土壤。植被稀疏低矮,种属较少。大体由东往西,依次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动物多为旱生种类,生态适应性突出,特有种较多。在高山的垂直分带中,

12、则有森林、山地草原等,以及与之对应的土壤类型。土壤主要为钙层土和荒漠土,机械组成较粗,可溶性盐分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2水文。在平地径流和山地径流这两种径流中,补给来源为雨水及冰雪融水的山地径流是本区的主要水资源。3新构造运动。在最近地质时期曾有显著的差别上升,大部分地域上升幅度不很大,形成了海拔1 000米上下的高原和内陆盆地;一部分地域则上升幅度很大,形成了横亘于高原之中的山脉,天山海拔在3 500米以上,阿尔泰山在3 000米以上,还有一些较低的山岭。高原和内陆盆地之中,也有一些较低部分,例如准噶尔盆地有不少地域在250500米之间,吐鲁番盆地有我国大陆的最低洼处(艾丁湖155米),内蒙

13、古高原有不少盆地在600700米左右。高度超过3 000米的高山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较低的山地景观垂直分异不明显。4地貌外营力。主要是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下微弱的风化、物质移动、水力侵蚀和堆积,以及强大的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沙漠和戈壁广泛分布。水力侵蚀在暴雨之后,也可能产生很强的破坏作用,地表风沙地貌广布。在高大的山岭中,以冰川作用以及冰缘条件下的寒冻风化作用为主。5自然历史演变。自中生代末期以来,即逐渐形成半干旱和干旱气候,现有植物大部分是周围山地植物逐渐干旱化的结果。动植物种类都远较东部季风区少。第四纪初曾有过比较湿润的时期,有些地方古水系较发育。湖岸阶地的存在,也可以作为地质时期中气候向干

14、旱变化的证据。七、关于青藏高寒区,要补充说明两点。第一,由于古冰川作用的影响以及化学风化非常微弱,成土母质的机械组成很粗,加之土壤的形成开始于第四纪冰川退却以后,年龄不长,土壤剖面一般发育很差,土层浅薄。第二,地貌外营力主要是比较强烈的物理风化与物质移动,以及冰川和流水的搬运与堆积,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作用广泛分布。八、列表比较是归纳多要素间同异的较好方法之一。为此,本课的“活动”安排了让学生就五个方面比较三大自然区的特点。这个表格比较简单,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全可以独立概括出来。1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一、上一课重点是讲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全国性差异,本课的重点在于分区讲述各区内部的地区性差异

15、。在不同的自然区内部,由于地区差异的主导性因素不同,地区性差异的变化规律也不同。在东部季风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纬度决定的热量条件,故呈现出南北方向的变化规律;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经度决定的水分条件,故呈现出东西方向的变化规律;在青藏高寒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高度决定的水热条件,故呈现出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二、主导性差异因素只是决定区内差异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惟一的因素。如在东部季风区,主导因素是热量条件,但在北部地区,水分条件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作用不如热量条件明显。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除了水分条件这一主导因素外,在高大的山地上,也出现了随高度发生的变化;在西半部地区,由纬度决

16、定的热量条件也影响了地理环境变化。在青藏高寒区,除了垂直方向的变化外,还体现了呈东南西北方向的水平变化。在这一课,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各个自然区内部的主要变化规律,因此在每一个大标题上,都点出了该区所要讲述的变化规律,如“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等。三、由于课时的限制,教材只能就每个自然区内部的主要差异,简明扼要地讲述各个自然地区的特点,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涉及到的有关界线,是依据主导性差异因素所选取的某一指标,如热量指标或降水量指标。但应注意,正如上面所述的每一个自然区内部的主导性差异因素并不是惟一因素一样,在划界时,这一主导指标也不是划分的惟一指标,具体的分界线只能是与这一主导指标大致重合,不可能完全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界线与指标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变化的规律即可,不宜要求学生掌握界线的详细位置。四、在东部季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