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设计)湖北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37773422 上传时间:2020-07-11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09.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设计)湖北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工程设计)湖北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工程设计)湖北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工程设计)湖北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工程设计)湖北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程设计)湖北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设计)湖北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9 施工技术文件及其它投标资料表施工技术文件及其它投标资料表序号名称资料编号1工程概况第一章2施工总平面布置第二章3施工组织和总体部署第三章4施工总进度安排第四章5土石方工程施工方案及主要施工方法第五章6砼工程施工方案及主要施工方法第六章7砌石工程施工程序和施工方法第七章8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程序和方法第八章9资源配置第九章10质量目标和质量保证体系第十章11安全保证体系和目标第十一章12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措施第十二章 投标人: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委托代理人:日 期:2003年9月14日湖北省红安县尾斗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03年度第1标段(合同编号:HBSK/WDS/SG2003-1)施

2、 工 组 织 设 计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二OO三年九月目 录1.工程概况1.1说明1.1.1工程概述1.1.2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1.1.3对外交通条件1.1.4料场分布和建材供应1.2工程项目和工程内容2.临时工程2.1施工准备2.2材料供应2.3临时工程项目3.施工总布置3.1施工组织机构3.2施工总布置设计3.3施工总进度计划3.4施工进度保证措施3.5主要提交件3.6执行标准和规范4.主要施工方法4.1建筑工程拆除4.2土方工程4.3石方工程4.4砼与钢筋砼工程4.5坝后补坡土方工程4.6砌石工程4.7电气设备及安装工程4.8大坝观测设备工程4.9测量和试验4.10机械设备配置和劳动

3、力计划5.施工质量保证措施5.1质量管理目标5.2质量管理机构5.3质量保证措施5.4技术保证措施6.施工安全保证措施6.1安全生产目标6.2安全管理机构6.3安全保证措施6.4安全度汛措施7.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措施第一章 工程概况1.1说明1.1.1工程概述尾斗山水库枢纽工程位于红安县永河镇东北3.5km。交通依靠公路、铁路,通过永河镇的有省道、县道公路。从国道南至武汉112km,东南至京广、京九铁路10km,现有的对外交通方便,能满足本次施工的运输要求。尾斗山水库枢纽工程主要包括:粘土心墙坝、溢洪道及灌溉输水涵管等工程。粘土心墙坝坝顶高程72.50m,坝顶全长576m,坝轴线呈直线型。最大

4、坝高为33.13米,坝顶宽度6.5m;溢洪道位于大坝右岸,距右坝肩70m,溢洪道为三孔有闸控制宽顶堰型式,闸孔净宽3孔6.0m,堰顶高程66.00m,设有6.0 m4.0m拱型钢闸门;灌溉输水涵管位于大坝桩号0+122处,管长98m,涵管为内径1850mm的钢管,进口底部高程55.60m,涵管进口设有2.06m2.02m平板钢闸门,且有一圆形坚井启闭台,竖井内径3400mm。坝址区为丘导体地形。大坝坝面平整,坝长567m,坝顶高程73.30m。坝下河床宽约200m,最低处高程45.00m左右。左坝肩有一长20m的平台,平坝顶高程,然后经一约10m高陡坎平缓上升。右坝肩即是水库管理处办公地,且地

5、面高程与坝顶高程相同。管理处西北是溢洪道,溢 洪道右岸地形开始升高,直至尾斗山顶,尾斗山顶高程约282.0m。1.1.2自然地理状况1.1.2.1水文气象流域位于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冷暖空气交替的影响,雨量较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为201241天。流域年平均气温15.7,最高气温41.5,最低气温-14.5,年平均日照时数2808小时。水库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35.5mm,多年平均来水量为3931.2万m3。根据多年实测资料表明,降雨日数为114天,年最大降雨量为1877.1mm(发生在1983年),是小值为684mm(发生在1978年),大小两极相差一倍多。年最大一日降雨量为19

6、9.8mm(发生在1969年7月13日),年最大三日降雨量为410.5mm(发生在1968年5月15日5月17日)。水库降雨季节主要集中在410月,其降雨量占全年的80%左右,59月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95mm,占全年降雨量的63.7,多年平均径流深531.2mm。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雨强变化大,因而洪、旱灾害比较频繁。1.1.2.2区域地质(1)地形地貌库区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山顶高程一般为100500mm,切割深度小于300m。丘顶浑园,山脊开阔,沟谷多呈“U”形。山脊走向与NW身构造线基本一致,支流与沟谷的发育受断裂和岩性的控制。第四纪以来,由于地壳的间歇性上升,使丘陵地带形成了较完整的

7、三级面和河流两岸的I、II级阶地,台面的高程分别是5060m,7080和90100m。(2)地层岩性尾斗山水库周围出露的地层主要是元古界红安群天台山组和七角山组,天台山组地层总厚32774296m,可划分为上、中、下三段(Ptt3、Ptt2、Ptt1)。下段(Ptt1),为白云钠长片麻岩、二云微斜钠长片麻岩夹白云石英片岩、钠长角闪片岩和浅粒岩;中段(Ptt2)为肉红色浅粒岩,夹含黑云(白云)微斜钠长片麻岩;上段(Ptt3)为白云微斜钠长片麻岩、白云石英片岩、阳起绿帘钠长片岩和浅粒岩。七角山组地层总厚32274614m,分上下两段(Ptq2、Ptq1),下段(Ptq1)为钠长阳起片岩、白云钠长石

8、英片岩(片麻岩)、柘榴石云母片岩互层、柘榴钠长角闪岩,底部为半石墨片岩、大理岩、白云岩、石英岩、硫锰矿层。上段(Ptq2)为白去钠长石英片岩、含白去钠长石英片岩,含绿帘白云钠长石英片岩及白云石英片岩和少量阳起片岩,底部是浅粒岩。第四系地层分布非常少。(3)地质构造与地震本区在大地构造上属秦岭褶皱系(I级)淮阳隆起(II级)、大别山隆褶束(III级)的西部边缘,东边以麻城团凤断裂为界,西侧与桐柏红安隆断束相毗邻。库坝区褶皱以倒转背、向斜为主要特征,其轴向为NW,平等排列,从东北至西南,依次是七里坪倒转向斜、游仙山倒转背斜、羽台山管山倒转向斜和五云山倒转背斜。库坝区断裂以北东向为主,西侧有张店断裂

9、,东侧有永河断裂和野鸡岗断裂,互相平行,倾向北西,倾角6588,属平推断裂。离工程较近的大型活动性断裂是东部的麻城团凤断裂和南部的襄凡广济断裂,其距离分别超过35km和55km。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大坝所在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定为VI度。1.1.2.3工程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尾斗山水库大坝全长567m,坝顶高程73.30m。大坝轴线走向NW61。坝址处属丘陵地形,大坝以斜坡形式与河床衔接。坝后河床宽约200m,河床最低高程45m左右。左岸坝肩有一长约20m的平台,坝顶高程相当。地形经一10m高的陡坎后平缓上升,地形坡度度915;右坝肩是管理处办公区范围,地面大致与坝顶齐平,管理

10、处西北是溢洪道,溢洪道右岩地形开始升高,直至尾斗山顶,尾斗山顶高程为282m。坝后左岸鱼池一带为河流II级阶地,高程50.8060.00m,宽约100m,向河床方向倾斜。大坝前后岸坡很缓,坡角520,为横向谷地质结构,无不良地质体存在,岸坡稳定。(2)地层岸性坝址地层非常简单,出露元古界天台山级下段(Ptt1)和少量第四系。基岩岩性为灰白色、薄层白云钠长片麻岩,夹石英条带,石黄条带一般宽数厘米至数十厘米。该层岩性厚约270m。同于其走向与坝轴线近于平等,故岩性也简单。第四系残坡积层(el+dlQ)主要分布在坝后II级阶地上。岩性为褐黄色粘性土、风化的砂土和碎石,比较复杂,最大厚度7.0m。第四

11、系冲积积层(alQ)分布在坝前、坝后河床内,颊呈带状,上部是1m厚的漂石,下部是粗砂或砾石层,很干净,砂粒以石英矿物为主,卵、漂石微量主要是片麻岩,该层最大厚度7.3m。第四系人工堆积物(rQ)主要是坝体,由粘土和砂砾石代料组成。(3)地质构造节理裂隙主要发育两组。第一组走向NNE,倾向NW(倾向右坝肩),倾角6485,最密处约10cm一条,一般隙宽25mm,最宽20mm,可见最大长度8.3m,裂隙面平整光滑,少充填,左坝肩可见约4m2的裂隙面暴露,该组节理最为发育。第二组节理走向NW,倾向SW,倾角6080,不甚发育。(4)岩体风化特性受构造和漫长地质年代风化的影响,坝区处古老地层风化严重风化层厚度大。岩体在垂直剖面上分为强风化、中等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带,坝区基岩普遍存在有强风化带和中等风化带,心墙截渗槽只是将强风化带挖去了1.5m,并未使心墙放在中等风化带或微风化带上。整个坝基岩体受岩性等因素的影响,风化强烈。钻孔揭露的坝基岩体风化厚度和分布高程见下表。钻孔编号钻孔位置强风化岩体中等风化岩体微风化岩体厚度(m)高程(m)厚度(m)高程(m)厚度(m)高程(m)ZK1坝前2.81.2930.2ZK33.159.556.45.2156.451.24.38.69.74.911.425.912.425.0ZK111.250.048.89.81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