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行业企业管理)我们都有心理伤痕电子稿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7766408 上传时间:2020-07-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行业企业管理)我们都有心理伤痕电子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电子行业企业管理)我们都有心理伤痕电子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电子行业企业管理)我们都有心理伤痕电子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电子行业企业管理)我们都有心理伤痕电子稿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电子行业企业管理)我们都有心理伤痕电子稿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子行业企业管理)我们都有心理伤痕电子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行业企业管理)我们都有心理伤痕电子稿(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打是亲?骂是爱?12. 人的真爱行为23. 我们都有心理伤痕44. 为何惧怕“早恋”55. 恋爱也是学习66. 心里有苦就要说77.我也要一枝红玫瑰88.我不可能说服他99. 倾听是主动行为1011.你不了解女人1112.太出色,吓跑了男朋友1213.一个家庭,两个中心1314.老父亲要结婚1415.婆婆和媳妇的战争1516.成功的误区1717.成功的个人时期性1818.学不好英语的女孩1919.养育老板的自信心2120.老板可是不好当2221.老板与雇员各有想法2322.情感上要自立2423.寄生不是爱2524.我们到底要什么2625.如何对付逆境的挑战2726.精神力量的伟大之处29

2、1. 打是亲?骂是爱?小龙语文考试不及格,爸爸把他揍了一顿,挨了打的小龙,更加讨厌上语文课。期末考试,小龙的语文还是不及格,由于害怕再挨打,他索性把成绩单给撕了,躲在同学家里,不敢回家。你怎么看这件事?小龙的父亲对我说:“打是亲,骂是爱,我怎么就不打邻居的孩子啊?”一位美国的牧师,他的妻子得了慢性抑郁症,他的两个儿子已经从大学辍学,住在家里接受精神治疗。他为了满足妻子与孩子的需求,全力以赴地日夜劳作。他给两个儿子买了新汽车,并为他们支付汽车保险。他每个周末都带妻子到城里的歌剧院去。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将自己在家的几乎全部的自由时间,用于照顾妻子和孩子,而他们三人整天呆在家里,一点家务事都不做。显

3、然,这位牧师没有意识到,正是他自己的行为,促使了家庭的幼稚化。他不能理解,爱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活动,爱要求另一个人的完全参与使用他们的头脑和行动。他不明白,很多时候,不给予其实比给予,需要更多的勇气。而且培养独立性要比照顾那些原本可以照顾自己的人,更加是一种真爱行为。此外,他还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需要、愤怒、不满与期望,这对于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经过几次心理治疗,牧师逐渐明白了以上的道理,并且开始做出改变。他停止不适当地照料家里的每一个人。当他的儿子没有参与家务劳动的时候,能够公开表示自己的愤怒。他拒绝继续为儿子的汽车支付汽车保险费,对他们说:“如果你们想开车,就必须自己去工作,挣

4、钱买保险。”他还建议妻子应该自己一个人去纽约听歌剧。在施行这些改变的时候,他面临着变成一个“坏人”的危险,而且不得不放弃他以前作为家庭全部需要的提供者所具有的全权控制地位。一开始,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对他的变化表示愤怒。但是不久,一个儿子回去上大学了,另一个儿子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并且搬到自己租的公寓里去住,交上了女朋友。他的妻子开始享受自己的独立生活,按自己的方式成长起来。这位牧师则发现,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生活也变得更加有乐趣了。美国家庭心理治疗家保罗博士夫妇在假如你真的爱我一书中讲:(1)真爱行为是一种抚育自身和他人情感与精神成长的行为;(2)真爱行为助长个体的责任感。用爱的第一把尺子,衡

5、量父亲打小龙的行为,是非爱行为。因为打小龙,不能解决他学不好语文的问题。父亲打儿子,是在发泄自己的愤怒。在这种情绪中,含有对自己文化底子薄的羞愧以及对自己随时有可能下岗的焦虑。这是很不公平的,所以,小龙父亲的行为也是不爱他自己。用爱的第二把尺子衡量牧师的前后行为,显然,前者属于非爱行为,因为它们抑制了其他家庭成员自身的情感和精神能力的成长。经过心理治疗,牧师被修正的行为是真爱行为。由于他的改变,使得每个家庭成员有了自身发展的空间,逐步承担起他自己应负的责任,助长了每个人的独立自主能力和责任感。(1)2. 人的真爱行为我们应当发现我们潜意识中的原始心理需求,然后辨认出我们心理成长的需求,最后学会

6、对自己和心上人施以真爱行为。蓉蓉的妈妈发现,看着女儿的脏衣服堆放在那里,如果不去洗,自己心里烦。如果洗了,自己心里痛快了,因为符合自己的卫生习惯;更重要的是,给女儿节省了时间去学习,自己心里感到踏实,满足了妈妈的心理需求。为什么让蓉蓉多多学习,成了妈妈的原始心理需求?因为在妈妈的潜意识里,对于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感到焦虑,自己害怕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拉下来,可是又没有勇气提高自己,于是暗暗希望女儿考上名牌大学,在竞争中取胜,自己也因此产生了成就感。所以把劲儿往女儿身上使。例二,小龙闹着买一双昂贵的耐克鞋,要花费爸爸半个多月的劳动所得,小龙的父亲还是咬了咬牙给他买了。他为什么这样做?主要是看见邻居老

7、张家的旺旺有了一双耐克鞋,如果自己的儿子没有,害怕比不上人家,多丢面子呀!让儿子穿上名牌,满足了父亲的虚荣心,或者说满足了父亲的原始心理需求。我们的原始心理需求往往出于本能,但是,要想发现我们心理成长需求,却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因为那是认知的结果。心理成长的需求表现为个体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心理承受力和责任感的增强。什么是蓉蓉和她妈妈的心理成长需求呢?如果妈妈敢于正视女儿的成长需要,应该不难看出蓉蓉的个人生存能力,比起同龄孩子和她自己的学习能力来讲,均处于低下水平。应该给蓉蓉机会,帮助她发展这方面的能力,因为这是女儿心理成长的需求。同时,如果妈妈能够正视自己害怕落伍的焦虑感,应该设法增强自己的竞

8、争能力,以便满足自己心理成长的需求。什么是小龙和父亲的心理成长需求呢?父亲就应该鼓励小龙在学习上多下点工夫,在球场上再加一把劲,增强他的能力和自信心,促使儿子的心理成长。辨认出我们自身和心上人的心理成长需求以后,改变我们的行为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有两个要点:(一)把时间和精力集中放在改进、增强自身能力上面。例如,蓉蓉的妈妈参加了电脑学习班,实现了对自己的真爱。(二)控制自己原始心理需求带来的行为冲动,给予心上人发展空间。当孩子拒绝修正她他的行为的时候,要坚持自己的意见,让孩子的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落在她他本人的头上,他们就会改正了。例如,尽管妈妈已经向蓉蓉宣布,她的衣服要自己洗,但是蓉

9、蓉还是攒了越来越多的脏衣服,看看酷爱清洁的妈妈,会不会忍不住去洗。此刻,是对妈妈的考验。如果妈妈没有发脾气,而是告诉蓉蓉,把她的脏衣服放到自己房间里,不要影响家里的公共卫生;并且提醒爱漂亮的女儿,明天上学,她怕是没有干净衣服换了,甚至连蓉蓉穿了脏衣服上学,妈妈也只当没有看见。结果,蓉蓉一定能够学会洗衣服。更重要的是,她增强了自身的生存本领、自信心和责任感。因此我们说,妈妈实现了对女儿的真爱。做到了以上三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原始心理需求、分辨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成长需求、学会心理成长的办法,你就学会了真爱。3. 我们都有心理伤痕1人得到的权力应该与其能负的责任平行;2任何改变孩子行为的措施,都需要家

10、长首先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3人的行为学习需要正确的反馈。责任与权力平行今天的很多独生子女,从小事事被家长包办惯了,到了应该独立行动的年龄,开始要求独立的权力,却不能负起相应的责任。于是孩子在长到十二三岁以后,容易同家长发生种种矛盾。家庭动力结构蓉蓉的家庭系统有三个层次:爸爸、妈妈和蓉蓉是他们的核心家庭。爷爷、奶奶同他们住在一起,是她的外围家庭。而姥爷、姥姥住在城西边,每星期至少互相通个电话,每个月在一起吃顿饭,是整个系统的第三层。星期四,蓉蓉在外面玩儿得晚了,回家的路上,才想起忘了拿晚报和牛奶,可是邮局和奶站早关门了。蓉蓉一进家门,就感到气氛不对。爸爸脸沉着,问道:“你下午到哪儿疯去了?你拿的

11、晚报呢?牛奶呢?”蓉蓉知道自己有错,只好闷着头吃饭。刚刚端起碗,爸爸用筷子指着她的碗,说:“指望你刷碗,全家就别吃饭了!”蓉蓉再也忍不住了,大哭着把碗摔在桌上,跑回自己的小屋:“不吃就不吃!”这么一来,疼爱孙女的爷爷不干了:“连顿饭都吃不安生!孩子不就今天忘了吗?她奶奶不是把报纸和牛奶也取回来了吗!”“都是您老宠的,蓉蓉越来越没样儿了!”妈妈忍不住开始责怪爷爷。两位老人更火了,辛辛苦苦帮你们带孩子还落个不是。大人吵起来了,妈妈委屈地给姥姥家打电话,全家乱作一团。剖析这个家庭“事件”,可看出家庭中的互动关系和连锁反应。首先,由于蓉蓉承担部分家务,使其他人的生活也跟着起了变化。奶奶不去拿报、拿牛奶

12、了,只好找爷爷说话。爷爷趁着奶奶出门,正好读一下午书,现在可好,被没有出门的奶奶唠叨得心烦。爸爸那天挨了领导的批评,心里窝火,回家看着女儿的表现更没好气儿。奶奶从来就不放心蓉蓉拿报、拿奶,于是放弃了每天下午聊天,紧盯着蓉蓉。这下,让她算着了,蓉蓉果真忘了。等到儿媳妇一下班,老太太赶紧抱怨她给蓉蓉制定的锻炼计划行不通。本来奶奶就不高兴总是妈妈在家里做主,这下子全爆发出来了。蓉蓉还是长不大,并且下意识地承认自己就是不行。以后在她的生活道路上,尽是这样过不去的坎儿,蓉蓉成了个败仗将军。打开来看看运用行为心理学的方法,解析蓉蓉家的故事,我们需要特别指出三个关键点:(一)潜意识对行为的影响奶奶不放心的提

13、醒,使蓉蓉觉得奶奶是底牌。人的行为往往是受这种潜意识支配的。(二)情绪能量的转移发泄爸爸同他老板的矛盾,奶奶同妈妈的矛盾,并不会因为把气发在蓉蓉的事上而消失。相反,矛盾只会逐渐加深。同时,掩盖了蓉蓉失职的问题。(三)错误行为得到后果,才会被纠正。蓉蓉对此事的记忆,是大人拿她出了气,根本不会学到任何正面的经验;人的行为学习需要正确的反馈。如果蓉蓉早上没有牛奶喝,第二天她说什么也得记着改。(3)4. 为何惧怕“早恋”“早恋”实在是一个错误的用词。因为爱情是人类的自然情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爱情的内容和形式是很不相同的。记得我的儿子4岁的时候,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幼儿园里爱上了同班的丹娇,一个金发碧眼

14、的小女孩。他们俩经常在一起玩“结婚游戏”。一个扮演爸爸,一个扮演妈妈,娃娃是他们的“小孩”。为此,有时方方会和他的男孩朋友麦克打架,因为麦克也喜欢丹娇。方方5岁上小学以后,就和丹娇分开了,从此,再也没有听到儿子提起过她的名字,似乎大家都把这桩儿童恋情淡忘了。不久,我们的家从美国南部搬到了东部的新泽西州。方方7岁的时候,我带他去华盛顿看艺术博物馆。儿子站在雷诺阿的一幅小女孩肖像前面,久久不肯离去,问我:“妈妈,你看她像谁?”我仔细端详那个金头发、胖脸蛋的法国小丫头,怎么也想不起来我们周围有这么个人,只好摇摇头。“丹娇。”方方噘着小嘴蹦出个名字。哇,儿子居然还记得她!原来4岁小儿的情感也不是说丢就

15、丢下的呀!8岁的方方开始读小说了。我相信书上的字,他还认不全,但是故事是能读懂的。有一天,方方感冒了没有去上学。吃中午饭的时候,我端了一碗他平日里爱吃的热馄饨,走到他睡的沙发面前。只见他匆忙地把一本小书藏到被子里去,用小手擦脸上的泪痕。我吓了一跳,伸手摸摸他的头,正常呀,没发烧。“怎么啦?方方,哪里不舒服?”儿子摇摇头,赶紧接过碗来吃馄饨,避免和我说话,可是被子里的书却掉到了地上。是ErichSegal写的爱情故事。一本20世纪70年代的畅销书,写得真挚动人,读它总是能让我落泪。刚刚8岁的儿子,居然已经能够从书中体味失去爱情的痛苦了。看来,我这个妈妈又一次低估了自己孩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方方的11岁到15岁是在一所仅有男生的寄宿学校里度过的,我只知道他在“性”方面的知识大增。直到儿子16岁回家,上了男女混校的高三,和一个韩国姑娘黏糊在一起,我才想起来再次提醒他,要对女孩子“负责任”。哪里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