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复习过程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765829 上传时间:2020-07-11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复习过程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复习过程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复习过程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复习过程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复习过程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复习过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复习过程(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文档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 成长的岁月很长很长,成长的故事很多很多,需要我们一点一滴地用心去感悟。本组教材是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进行编排的,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综合训练语文园地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里做客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叶老的感激与怀念之情。乌塔讲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赞扬了乌塔极

2、强的独立自主能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等等。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的认知观念,还要教育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尊重他人、懂得感谢,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1.学习本课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

3、分。 3.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6.能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7.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8.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回忆成长中体验到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重点】 1.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对文中的人或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独特看法。 3.围绕成长的故事,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学习书信的正确格式及写法,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难点】 认

4、真阅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情感。在体验人物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形成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课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2课时 乌塔1课时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1课时 语文园地七5课时 总课时11课时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

5、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九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

6、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第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第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学习本课生字。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得意扬扬、 惩处、巡警、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等词语,并通过结合上下文、资料引入以及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并使学生能够准

7、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意识。 3.整体解读文本,通过合理想象画面、补充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周恩来有更多的认识。【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

8、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教师准备】PPT课件、课文朗读磁带,搜集租界、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图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了解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并尝试解决预习中的问题,熟读课文。 2课时第课时 1.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

9、、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方法一 1.师:请同学们先听一个小故事。边听边思考:里面的主要人物是谁?讲了一件什么事?(PPT播放周恩来立志小故事。)(学生边听故事边思考) 2.哪个同学能说说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周恩来立志)。 3.师:谁在课前了解过周恩来?(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PPT播放周恩来图文资料) 4.师:这

10、样一位伟人在少年时代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大家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写这几个字。( 师写课题。) 5.师:一起读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课题)6.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呢?(学生自由交流) 7.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志向。周恩来能成为一个伟人,与他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从小就立下大志是分不开的。他立下这个志向的时候,还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到底是什么促使他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周恩来的故事导入,让学生对本文的主人公有个大致的了解,再通过简介,进一步了解主人公,初步知道时代背景,知道文题是周恩来从小立下的志向。

11、然后通过对文题的理解引发学生的思考:到底是什么理由让他从小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这样层层深入引导,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探究的欲望。方法二图片对比,情感奠基。1.师:同学们,咱们先来看一组图片。(PPT播放近几年国庆的盛大场面)2.师: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些什么?(学生交流)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使得我们骄傲自豪。那百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PPT出示百年前的中国人民苦难的生活图片)3.师:百年之前的中国很落后,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生死挣扎的边缘。在那样的背景下,一个12岁的少年发出了这样的呼声:(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师: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12、(学生齐读)5.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学生交流)6.师: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自由读第25课,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在导入中利用两组鲜明对比的画面冲击学生的心理,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方法三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们最尊敬的人是谁?为什么尊敬他?(学生自由交流)2.师: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尊敬的人,你们想知道老师最尊敬的人是谁吗?老师尊敬的人,他有一个宽广而博大的胸襟,一生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他深深

13、地印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上,他就是周恩来。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PPT显示周恩来简介配乐画面)3.师:周恩来这个名字,陪我们走过了多年的风雨历程,今天,我们依然深切地被他的精神所打动,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一个报效中华的伟大理想。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4.师:让我们铿锵有力地读出他的远大志向。(学生齐读课题)5.师:通过昨天的预习,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呢?(学生交流)6.师: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题。(学生齐读)设计意图导入即开启,设计这样的谈话导入,犹如乐章的引子,逐渐拨动学生的心弦。一、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初读课

14、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词,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2.检查字词,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师:请看大屏幕,认识这些字词吗?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字词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也是有感情的,试着结合你的理解,用心读一读。(PPT显示下面字词)PPT出示: 生字:帝、伯、范、闯、租、凡、嚷、巡、惩、妇、振、义词语: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喝彩、 得意扬扬、振兴中华、帝国主义、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 师:请大家把生字词带到课文里,再快速地读读课文

15、,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快速读课文) 师:谁能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自由交流)概括:少年时的周恩来在租界因亲眼所见中国人地位低下,因此有感而发中国人只有读书才能挺起脊梁,所以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设计意图一位著名特级教师曾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就是要教给学生识字、朗读、背诵,就是教学生写好作文。”本环节体现了对识字教学的重视,也正体现了这一点,符合中年级教学目标的有关要求。二、细读课文,探究原因。聚焦“中华不振”1.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说明了原因。请把它找出来?(学生找出“中华不振”)2.师:“中华不振”这个词正好与“中华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PT显示“中华不振”)请大家齐读这个词。(学生齐读)读这个词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来,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个词。(学生再读)3.师:让我们走进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去看看当时的中国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