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哈尔滨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20200618185701) .pdf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137759045 上传时间:2020-07-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38.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哈尔滨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20200618185701)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0年哈尔滨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20200618185701)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0年哈尔滨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20200618185701)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哈尔滨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20200618185701) .pdf(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 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 分钟 2全卷共四道大题,总分120 分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 第 16 题。共 25 分 )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6 分)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 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 的马群,深夜嗥呜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 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l n 的山雕,奔弛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我想起幽远的车铃, 晴天里马儿戴着

2、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澜语, 原野上怪 d n的狂风 , 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1)给文中加点的汉字注音。(2 分) 似 的( ) 召 唤( ) (2)为文中的拼音写出正确汉字。(2 分) 斑 l n ( ) 怪 d n ( ) (3)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2 分) 改为改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 ) A 他们熟悉那地下的世界,指导和参与地下深处的工作,并乐此不疲 ,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逝去的。 B 一篇篇文质兼美 的课文,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你尽情享受。 C 佳木斯的小吃风味独特,耐人寻味

3、 ,每到此地,必然品尝。 D 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 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 3下列句子无语病的一项是(2 分) ( ) A 是否学以致用,是一个人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前提。 B 欢快的溪流唱着清脆的歌声,跳着优美的舞姿奔向远方。 C 我们的校长很年轻,大概三十五岁左右。 D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4仿照下面的句式写一句话。(2 分) 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_,_;人生宽容了遗 憾,拥有了未来。 5古诗文默写。(9 分 ) (1) 海日生残夜,_。( 王湾次北固山下) (2) _,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4、) (3) 安得广厦千万间,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放达宽慰之情的句子是“_,_ (5) 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里,列举了九个景物意象后,用“ _”来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乡愁。 (6) 雁,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寄托乡愁之物,请你写出带“雁”字的诗句(连续的两句 ) : _, _。 6走近名著。(4 分) 你的邻居小亮,今年秋天就升入初中了,他想利用暑假的时间阅读一本励志的文学名 著,他想请你推荐一下。你推荐的名著是_,推荐理由:_ _ 。 二、口语交际及综合探究( 第 710 题,共 10 分) 人民日报4 月 28 日电“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今

5、天在京启动。该活动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中 央文明办共同实施,旨在吸引、鼓励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中华优秀经典作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7为了响应此次行动,学校也准备开展诵读活动。为使此次活动开展得更加圆满,更具特色,学校向全体 师生征求活动建议。请你也为学校提两条建议吧。(2 分) 8学校号召各班级以此活动为主题出一期板报,请你为这期板报拟一个主题语。(3 分) 9诵读活动马上就要开始,班级的小明以作业没完成为由不想参加了。见此情景,你将怎样劝说小明?(2 分) 10如果你参加此次活动,你准备选择哪首古诗?并简述选择理由。(3 分)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 第 1127 题,共 35 分) (

6、 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115 题。 ( 共 11 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右溪记 元结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鼓

7、嵌盘屈,不可名状。清 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 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日“右溪”。刻 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选自元次山集。元结(719 772) 唐代文学家。右溪:唐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道州治所 在今湖南道县。 “右” ,古以东为左 西为右, 此溪在城西, 所以作者为之取名“右溪” 。欹嵌 (qiqian): 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欹”,倾斜。盘屈:怪石随着溪岸弯曲屈折的样子。逸民退士:指不仕的 隐者和归

8、隐的官宦。 俾 (bi):以便,准备。裨:补益,增添好处。 1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乃记之而去 :_ 彰 示来者: _ 12把下列的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13【甲】、【乙】两文中的哪些句子各描写了池潭和岸边的景物?(2 分) 14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2 分) 15【甲】、【乙】两文都采用了_的写法。 (1 分 ) ( 二) 阅读选文,回答1619 题。 ( 共 8 分) _ 2009 年入冬以来, 包括我国在内的北半球大部分中高纬度地区寒流、暴雪事件频发, 气温持

9、续偏低。 例如, 2009 年 12 月以来,寒流和暴风雪频繁袭击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华盛顿地区的积雪深度达61 厘 米,为 1932 年 12 月以来的最高值;在寒流的袭击下,美国东南部佛罗里达州的气温降低到接近冰点,是 80 多年来的最低纪录。12 月中下旬以来,寒流和暴风雪也席卷了欧洲大部分地区,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气温 降到了有记载以来最低的一336,欧洲 部分地区的积雪深度超过50 厘米。 进入 20lO 年 1 月以来,北半球大部分国家再次遭遇了军见的寒流和暴风雪天气,部分国家受灾严重, 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再看我国。2009 年 11 月份以来,我国东部地区气温持续偏低,暴雪

10、频繁。从2009 年 10 月 31 日至 11 月 16 日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国华北地区先后出现3 次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和强降温过程,其中山西中部 和河北西南部地区普降中到大雪,河北石家庄至山西阳泉一带积雪深度达到破纪录的3050 厘米,石家庄 积雪深度更是达到惊人的55 厘米。从历史纪录上看,此前石家庄最大积雪深度是19 厘米,出现在1962 年 11 月 19 日,此次强降雪的积雪深度居然接近历史最大值的三倍。总体来看, 这次强降雪对华北地区来说是 60 年一遏的极端事件,局部地区达百年一遏的标准。大雪之后,我国东部地区的气温骤降,过程降温幅度 超过 20的地区横贯整个中国东部地区,个别

11、站点温度降幅超过30,“冷如三九”,受此降温过程 影响,广西桂林、江西赣州等地一夜入冬,而此时他们的夏季才刚刚过去10 天。 真正到了2009 年冬季的“三九”天,我国东部地区的气温之低更是多年未遇,不少地区的最低气温 也都突破了历史极值。元旦刚过,内蒙古中东部、山西北部、河北中北部、北京、天津等地又出现了一次 明显降雪过程,其中北京大部地区积雪深度超过20 厘米,北京南郊观象台的积雪深度达234 厘米,突破 了历史极值 ( 历史同期最大积雪深度为1951 年 1 月 5 目的 16 厘米 ) ,北京市政府也因此而发出了新中国成 立 60 年来第一个因极端天气所致的全市中小学停课令。 这次大雪

12、过后,上述地区的气温急剧降低,其中1 月 5 日早晨内蒙古、河北有15 个气象站的最低气 温突破了历史极值,如内蒙古西乌珠穆沁站在2010 年 1 月 2 日早晨刚产生 -39 8的历史最低值,1 月 5 日早晨的气温再次刷新纪录,低达-40 7; 1 月 6 日早晨北京南郊观象台的最低气温为-16 7,为近 20 年来的最低值。1 月 1 日到 1月 12 日这 12 天中北京的平均气温接近-10 ,比常年同期偏低了5多。 (选自百科知识) 16阅读全文,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不超过 10 个字 )(2 分) 17本文主要运用了_和_的说明方法。(2 分 ) 18第段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

13、掉? 为什么 ?( 可选一处作答 )(2 分) 19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当自然灾害突临时,你认为最重要的两点应对方法是什么?(2 分) ( 三) 阅读厉彦林的记忆里的煤油灯,回答2023 题。 ( 共 8 分) 记忆里的煤油灯 煤油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久远了,许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馆、纪念馆才能见到它的身影。偶尔 停电,大家也是用蜡烛替代照明。在我记忆深处,那如荧的煤油灯,依然跳跃在乡村那漆黑的夜晚,远逝 的岁月也都深藏在那橘黄色的背景之中。 我的家乡就挂在一个山套里,房子无规则地散落着。岁月如歌,人间沧桑。记忆中的小山村,白天 有刺眼的阳光,傍晚有燃烧的夕阳,晚上有亮晶的月光,黑夜

14、有跳动的磷火、飞舞的流萤,并不缺光。那 时山村没有电,祖传的照明工具就是煤油灯,印象最深的是那煤油灯的光芒。油灯那跳动着的微弱的光芒, 给遥远而亲切的山村和山民涂抹上昏黄神秘的颜色,也给我的童年升起了一道生命的霞光。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煤油灯是乡村必需的生活用品。家境好一些的用罩子灯,多数家庭用自造的 煤油灯。用一个装过西药的小玻璃瓶或墨水瓶子,找个铁瓶盖或铁片,在中心打一小圆孔,然后穿上一根 用铁皮卷成的小筒,再用纸布或棉花搓成细捻穿透其中,上端露出少许,下端留上较长的一段供吸油用, 倒上煤油,把盖拧紧,油灯就做成了。待煤油顺着细捻慢慢吸上来,用火柴或火石点着,灯芯就跳出扁长 的火苗,还散

15、发出淡淡的煤油味, 煤油灯可以放在很多地方,譬如书桌上、窗台上,也可挂在墙上、门框上。煤油灯的光线其实很微 弱,甚至有些昏暗。由于煤油紧缺且价钱贵,点灯用油非常注意节省。天黑透了,月亮也不亮了,各家才 陆续点起煤油灯。为了节约,灯芯拨得很小,灯发出如豆的光芒,连灯下的人也模模糊糊。灯光星星点点, 飘闪飘闪。忙碌奔波了一天的庄稼人,望见家里从门窗里透出来的煤油灯光,疲倦与辛苦荡然无存。 晚饭以后,院子里光线已经暗了,娘才点起煤油灯,我便开始在灯下做作业。有时我也利用灯光的 影子,将五个手指做出喜鹊张嘴、大雁展翅的形状照在土墙上,哈哈乐上一阵子。母亲总是坐在我身旁, 忙活针线活,缝衣裳,纳鞋底,一言不发地陪伴我。母亲那时眼睛好使,尽管在昏黄的油灯下且离得较远, 但母亲总能把鞋底上的针线排列得比我书写的文字还要整齐。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娘一直在忙着纺呀、 织呀、纳呀,把辛劳和疲倦织纳进娘的额头、眼角。漫长的冬夜,窗外北风呼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