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自评报告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37733039 上传时间:2020-07-1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14.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自评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工程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自评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工程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自评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工程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自评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工程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自评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程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自评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自评报告(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自评报告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发展历程1.服装系于1982年开始创办服装专业,当时以为总后军需服装企业培养生产一线技术骨干为主要目标、中专层次,在中国也属最早开设服装技术教育的院校,具有深厚的企业背景,从客观上为我们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做好了铺垫。当时专业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服装结构制图与样板和服装制作工艺,以讲授军服及各类制式服装为主,还有军需服装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自1988年赴日留学归国的教师任教以来,汲取日本文化服装原型的精华,结合我国人体特征和传统服装专业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得到极大丰富。专业教学也由单一的技术型,逐步发展成为集服装商品企划、产品设计开发、服装结构制图与

2、样板、服装制作工艺、服装生产技术管理、服装产品市场营销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引入了日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逐渐形成了职业技术教育的雏形。2. 1991年国家教委同总后勤部联合批文,正式批准我院为第一所试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于当年正式招生,承担探索“三校生”、“双起点”、“双证书”教学模式的试点任务,开始了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广泛、深入的探讨研究与实践。首先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要满足学生就业要求,使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第一任职岗位所需能力的训练及基本完成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因此我们以军需企业做根基,贴近市场确定专

3、业培养目标,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为目的,进行职业能力开发、课程开发,制定教学计划。1988年开始服装专业先后办过三次“技术员班”,其学员都是来自军需服装企业的中层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作为军需大型制式服装生产企业,对生产技术标准、工艺规程、产品质量、生产技术管理有严格的要求,对岗位职责、任职能力有明确规定,有缜密成熟的服装生产组织程序。因此,在高职研讨中这些技术员班的学员就成了服装专业DACUM调查对象,由他们提供了人才需求信息及人才规格标准,共同分析职业特征和职业岗位(群)及所需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整理归纳出了首届高职班学生应达到的职业能力标准,完成了技能项目开发,并逐渐

4、形成了适应服装专业教学的“单元模块制、整体目标式”教学模式。3.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课程建设是关键,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突破口,1994年我们开始进行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1995年开始,加大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力度,规范实践教学环节,探索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模拟生产管理实习为代表,建立了与服装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使服装专业教学模式得以确立和完善,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1998年,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调整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4. 2000年起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承担教育部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树立招生、教学、就业一体化的专业建设思想,加强师资、教材、设施等建设

5、,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教学方案,根据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开始了“2+1”分流教学模式的构建。 经过20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构建并不断完善了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素质养成规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出了适应社会、适应服装行业发展、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符合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走出了一条办学理念清晰、办学目标明确、办学效果优良、具有鲜明高职教育特色的服装专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培养了一批批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适应中国服装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现状源于多年专业

6、建设和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历史积淀,使我们树立起与能力中心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质量观,围绕如何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就业第一任职岗位所需基本能力的训练,完成关键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并获得可持续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理论与专业知识,构建起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能力中心教学模式,形成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具有较强教学综合实力的专业发展现状。2003年,服装结构制图与样板课程荣获国家级精品课。1.素质高、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现有专职专业教师41名,其中从日本留学归国教师11人,意大利进修归国教师1人,教授4人,副教授10人;日籍及澳大利亚籍客座教授6人,聘请企业及服装行业资深专家、名誉教授

7、9人。专业教师中兼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及会员的有5人,全国皮革和皮鞋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1人,美术家协会会员1人,河北省服装行业协会、设计师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1人,模特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人,服装专业为河北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团体会员。本专业教师参研由我院主持的教育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中的“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基地建设与改革的研究与实践(I05-5)”课题,获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主持国家教育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子课题等的教学研究;研究开发的“新文化式立体裁剪用人体模型”通过了河北省科技成

8、果鉴定,由此填补了国家该项空白;参加的“新世纪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课题获河北省面向21世纪教学研究成果奖;“一种电热服”项目的设计获国家专利;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论文奖多项。教师能够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结合国内具体实际,进行灵活、开创性的教学,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其中连续获得院级、省部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人,河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校级优秀党员6人。2.良好的实训教学条件满足学生实践教学要求2000年以来学院投入经费700余万元,其中包括教育部专项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根据现代化服装产业运作条件要求,搭建适合服装产业运作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了总面积3000平方米、包括24个专业

9、教室的校内实训基地服饰产业技术中心,配备有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程控绱袖机、锁眼机等多种智能化进口设备,建立了具有现代化生产特征的服装工业化生产系统,设置真实的职能机构、职能部门。导入具有现代化生产特征的大型品牌企业及外企先进的企业文化、管理规范,完全能够满足边讲边练教学、模拟生产管理实习等实践教学的需要。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既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同时又建立起稳固人才需求关系,建立模拟就业系统,实行预就业与订单式培养。目前服装专业就业信息库中的企业达100余家,其中有50余家企业同我们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人才供需关系,同20余家企业签订了联合实施实践教学的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三、专业培养方案的确立1、专

10、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丰富的服装产品开发设计理论、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原理及服装生产技术管理和服装市场营销等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服装工业化样板设计与制板技能、工艺设计与精湛的工艺制作技能,并具备服装生产技术管理和服装市场营销等能力,同时掌握计算机、英语等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能够胜任服装生产、管理、营销所需要的产品开发设计师、样板师、工艺师工作(或设计人员,工艺技术开发人员),胜任生产管理或市场营销等工作。学生毕业时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应用能力A、B级、服装设计定制工高级、高级设计人员等职业资格证书。2、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成立由企

11、业决策管理者及资深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专业委员会和各企业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及人才规格标准,共同分析职业特征和职业岗位(群)及所需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借鉴CBE模式,进行专业技能项目开发,确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开发,确定课程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以服装产业各岗位所需能力为主线、设计确定具有从市场到市场、从企业到企业的专业培养方案。企业 集 团同时由于高职服装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满足服装产业技术更新及生产模式、技术手段不断变更的要求,还要同时满足学生个人可持续学习和后续发展的需要,我们定期召开专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研究服装产业

12、结构的变化,新的职业岗位及岗位群所需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四、教学实施(一)课程建设经过1991年到1994年第一个回合服装高职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型人才的培养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仅仅是获得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和能力,而是必须要满足学生就业能力及职业素质要求,满足学生后续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需要,我们抓住如何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个核心,把构建符合高职教育教学普遍规律的课程体系作为突破点,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执行这一课程体系,只有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才能够实现,因此课

13、程建设是落脚点,是关键。1994年初,我院出台了关于实施课程建设的暂行规定,对课程建设的内容、要求、范围、申报程序、检查、验收、经费、奖惩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规范了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按照学院的整体规划,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工作开始启动。1课程体系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第一任职岗位所需能力的基本训练并同时基本完成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尽可能地增加实践教学的机会,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在已经形成广泛共识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时比至少达到1:1的条件下,如果延用普通高等教育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老三段课程体系,要完成这个任务显然是不现实的,

14、因此我们首先突破逻辑严密的老三段课程体系结构,按照认知规律,遵循“早实践、多实践、三年实践不断线”的原则,重置课程顺序关系,创新性地从第一学年就开设实践课,建立起由公共课(英语、数学、计算机、德育、体育等)、专业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和实践课(以边讲边练为授课形式的课程及传统的实验、实习与社会实践)三部分组成,实践课与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齐头并进,以服务于核心能力的专业主干课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其他相关课程横向衔接交叉的网络结构课程体系。单元模块制、整体目标式的教学模式,即体现了这一课程体系的特征,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三年贯通,以代表专业核心能力的专业主干课服装结构制图与样板

15、、服装制作工艺为主线贯穿三个学年,并由每一个服种类型将相关专业理论课、实践课贯穿为一个能力与知识的完整单元模块,如裤子单元模块,由款式设计原理、结构设计原理、结构制图与样板设计能力、服装工艺制作能力、工艺工程分析能力、生产技术文件的编制等理论知识与能力构成,学生从一入学就开始介入服种单元模块的学习与能力训练,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内容逐渐添加,能力训练也从低到高,较好地完成了从基础能力到岗位能力、职业能力的自然积累。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完成之后,与之相适应的每一门课程的建设也随之开始。2.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职业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养成,都需要必要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我们根据培养目标的

16、要求,找出支撑专业能力所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点,理清能力、知识、素质之间的关系,搭建能力形成与素质养成的理论基础平台。根据理论与实践学时1:1的定位,就意味着必须要在较少的时间内,获取足够理论知识,因而,不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坚持基础课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使内容少而精,专业理论课采取综合处理,实现综合化,使知识结构宽泛而实用,才能满足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必须” 和“够用”为度、实现课程综合化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删减和拼凑,而是以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依据,打破学科的系统性,进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必须通过课程建设才能得以实现。所以我们认真研究教学计划,了解该课程在培养目标中的作用、与前后课程之间的关系及学生后续发展的需要,再根据高职职业性、实践性较强,而对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要求不高的特点,舍弃理论课程中一些推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