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行业)煤炭井工矿劳动定额制定办法及应用研究财务管理经管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37722808 上传时间:2020-07-11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50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冶金行业)煤炭井工矿劳动定额制定办法及应用研究财务管理经管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冶金行业)煤炭井工矿劳动定额制定办法及应用研究财务管理经管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冶金行业)煤炭井工矿劳动定额制定办法及应用研究财务管理经管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冶金行业)煤炭井工矿劳动定额制定办法及应用研究财务管理经管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冶金行业)煤炭井工矿劳动定额制定办法及应用研究财务管理经管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冶金行业)煤炭井工矿劳动定额制定办法及应用研究财务管理经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冶金行业)煤炭井工矿劳动定额制定办法及应用研究财务管理经管(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煤炭企业井工矿劳动定额方法及应用研究目 录1绪 论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目的意义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2 1.3.1国外研究现状2 1.3.2国内研究现状4 1.4研究内容6 1.5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6 1.5.1研究方法6 1.5.2技术路线72煤炭井工矿劳动定额基本方法制定研究9 2.1概述9 2.1.1劳动定额的概念9 2.1.2劳动定额制定的原则9 2.1.3劳动定额制定的要求10 2.2劳动定额制定的基本方法12 2.2.1经验估工法13 2.2.2统计分析法15 2.2.3比较类推法18 2.2.4技术测定法19 2.3劳动定额制定的其他方法20 2.3.1作图法21

2、2.3.2回归分析法223基于作业的煤炭井工矿劳动定额制定流程设计27 3.1煤炭井工矿生产环节及作业划分27 3.2煤炭井工矿劳动定额制定流程框架体系28 3.3划分环节及作业,确定工种及其工作内容29 3.4分析影响工时消耗的主要因素,确定定额项目,划分阶段30 3.5选择劳动定额制定方法,初步确定定额31 3.6确定修正系数32 3.7组织讨论,修改完善定额324煤炭井工矿劳动定额制定方法应用实例36 4.1TL集团公司简介36 4.2工时消耗分类36 4.2.1 定额时间36 4.2.2 非定额时间38 4.3工作日写实39 4.4劳动定额制定方法应用435煤炭井工矿劳动定额管理47

3、5.1劳动定额管理原则47 5.2劳动定额管理制度50 5.3定额管理与其他管理学科的结合516结 论5411绪 论1.1研究背景煤炭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用。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但是,在煤炭企业中,资源消耗大、劳动效率低等因素一直制约着煤炭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在煤炭企业实施定额管理,可以在保证安全生产、高质高量的前提下,应用定额的方法管理煤炭企业,提高煤炭企业的劳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定额能够为企业成本预算提供统一、规范的标准,为精细化成本管理、经营考评提供参考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是企业降低成本、

4、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实施精细化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是提升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的重要措施1。总结归纳当前煤炭企业劳动定额制定的原则与要求,给出制定煤炭企业劳动定额的方法和步骤,为煤炭企业制定先进合理、科学实用的劳动定额提供了指导,对企业实现高效、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2研究目的意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如下:(1)是煤炭企业编制计划、组织生产的基础煤炭企业开展各项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定额的制定,例如,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就要用工时定额,同时综合考虑生产任务、各工种劳动力数量和设备生产能力,组织、协调好各项工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衔接和配合。只有制定并执行合理的劳动定额,企业才能

5、实现劳动力和生产设备最优化,保证生产高效、有序进行。(2)是挖掘生产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劳动定额通过制定一个大多数工人可以达到的工作定额,使得工人们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前进方向,同时也促使工人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利于推广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操作方法,促进技术革新,巩固工作成果。贯彻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可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在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煤炭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是企业建立分配机制、衡量工人贡献的依据打破煤炭企业工资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应当制定一个量化的标准,以测定工人

6、是否完成工作任务以及完成了多少。实行定额管理、建立完善有效的分配机制,可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使生产责任科学、合理地落实到每个队和每个人,鼓励劳动者多劳多得,建立自主自觉意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合理的收入差距,激励工人提高劳动效率从而实现高收入的目标2。这就使得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了一个良性循环,为企业建立完善有效的分配机制提供了条件。(4)是企业进行经济核算的重要参考煤炭企业对生产经营中诸如劳动力成本、材料消耗、生产设备使用情况和工作成果等的核算,都要通过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来考量。其中,劳动力成本是企业应当考量的重要项目,企业应当不断优化劳动力的配置和效率,减少工资在单位产品

7、成本中的比重,降低产品成本,使人工成本更加合理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5)促使工人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效劳动定额为工人确立了先进的生产目标和考核标准,促使工人认真地对待工作任务,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努力完成甚至超额完成工作任务。工人为争取达到先进水平,就会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和操作方法,改进技术,提高工效3。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国外研究现状劳动定额实质上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国外劳动定额的研究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初期探索阶段(18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以后,英国的索

8、霍工程铸造厂开始进行一系列管理改革,提出了很多比较先进的管理技术,开始探索劳动定额的制定与管理,这个时期施行劳动定额的企业,是以比较粗略的方法为基础,大多是企业家的个人活动,制定的劳动定额也多是在工人各自习惯操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制定的劳动定额不够准确合理,可执行性差。这一阶段,虽然没有专门研究劳动定额的著作,但在一些经济著作中,却有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以后对劳动定额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8世纪70年代,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分工思想,并指出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

9、,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劳动分工思想在19世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劳动分工是工厂实施劳动定额的客观基础4。1830 年,英国的数学教授查理巴贝奇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利益的思想,并遍访英国和欧洲大陆的许多工场和工厂,对其机械和产品的工艺程序进行分析研究,又提出了工时定额。(2)发展巩固阶段(20世纪初至40年代)伴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11年,美国人泰勒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并指出了管理的新方向“用科学的法则代替经验法则”,在书中,他提出了科学作业

10、的原理、按件计酬的原理、计划作业分离、实践研究原理等原理。泰勒指出科学管理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节省人力成本,还能够增加单位劳动的产出量,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在具体的管理和生产实践中,制定工作定额,实施标准化管理,实行计件工资制,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等。20世纪以来,科学管理思想在美国和欧洲大受欢迎,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0 世纪30 年代以后,随着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业工程师莫金逊和另一名工程师梅那特提出了“方法工程”的概念,指出研究工作效率不能只注意工人四肢及身体活动、时间浪费、工作负荷等因素,而应该用系统的观点加以考察和改进,他们将传统的时间研究推广到各个

11、领域,不仅大大的丰富了劳动定额的方法体系,也标志着劳动定额管理进入到全新发展阶段5。(3)成熟完善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今)20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工业工程师魁克等人在动作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工作因素系统”(WF法)和“方法时间衡量”(MTM法)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总称为预定动作时间标准(简写为PTS),其作用是工时测定可以用这些时间标准数据来代替,其精确度相当于现场秒表测定。随着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企业劳动定额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发展。从遵循的原则上看,不仅要先进合理、标准化,而且还要从综合效益、组织效率、整体效率、双项激励出发,综合进行劳动定额。从劳动定额的方法上

12、看,现代企业劳动定额运用了最新科技成果、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行为科学的方法等,创造出了适宜现代化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手段。从发展和研究来看,劳动定额逐步发展为工时学、工效学、人机工程学、人体测量学等新的学科,而且时间研究、方法研究、用量研究、动作研究、疲劳研究、环境研究、微动作研究等,作为劳动定额的现代基础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入。劳动定额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1960年以后,劳动定额制定及管理手段日趋成熟,随着计算机、行为分析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制定劳动定额,劳动定额的制定及管理进入到现代化阶段。1.3.2国内研究现状建国前,我国煤炭企业关于劳动定额的研究几乎没有。建国后,随着国家经

13、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劳动定额的研究才开始被提上日程,但是我国劳动定额的发展过程却充满挫折,几经反复,最后才逐步恢复、改进和完善。其发展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创立发展阶段(19491957年) 建国初期,全国的多数企业普遍建立了劳动定额管理机构,配备了相关人员。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把一些前苏联劳动定额方面的有关著作翻译过来,在学习前苏联制定劳动定额经验的同时对我国的劳动定额制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劳动定额制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这一阶段即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我国煤炭企业劳动定额工作的起步创立阶段。1950年,开始系统学习苏联经验,以经验估工法制定劳动定额,定额虽准确性差,计量单位也笼统,缺

14、乏对工作条件和工作内容的确切规定,但也解决了当时急需,对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和加速恢复国民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6。1953年劳动定额的形式由综合定额改为分项定额。1956年后,由于煤矿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煤矿生产特点的逐步认识和实践,人们认识到在生产过程中团结协作的必要性,劳动定额的形式开始出现了以分项定额为基础的综合定额,劳动定额工作进入了比较正规的发展阶段,劳动定额在企业管理和分配领域发挥了应有的积极作用。(2)曲折前进阶段(19581976年) 由于发生“左”的错误,经济工作中出现了盲目追求高指标、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不讲经济效益、不讲管理、否定按劳分配、搞平均主义的现象。企

15、业管理一片混乱,人员配备上无标准,无法考核劳动成果,造成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的现象,致使企业工人工作质量下降,也影响了安全生产。不过很快国家就做出了调整和部署,1961年,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恢复和发展工业,扭转了“大跃进”给国民经济造成的困难局面。企业的管理工作得以整顿和改善,劳动定额工作得以恢复和加强,重新建立和健全了机构,充实了劳动定额及管理工作,同时也建立和健全了原始记录7。在劳动定额制定方法上,根据煤矿生产的特点,采用了广泛统计资料、抽样技术测定和群众讨论的方法,使劳动定额及管理工作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促进了煤炭企业生产的发展。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劳动定额遭到批判,不仅撤销了劳动定额管理机构,劳动定额的制定工作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煤炭企业管理和生产工作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和破坏。(3)整顿恢复阶段(19771986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及各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劳动定额制定及管理工作,并促进了劳动定额标准的制定修订和贯彻执行,劳动定额工作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企业劳动定额步入规范化轨道。企业又重新组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