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畜牧)新余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37704953 上传时间:2020-07-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与畜牧)新余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农业与畜牧)新余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农业与畜牧)新余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农业与畜牧)新余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农业与畜牧)新余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与畜牧)新余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与畜牧)新余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余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市农业局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纵深发展,稳定粮食生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态效益和农民收入将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为了早日实现“江西崛起、新余率先”的宏伟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繁荣农村经济,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特拟订本规划。一、“十一五”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宏观背景“十五”期间,我市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支撑,以体制创新为动力,粮棉油猪等传统产业稳步发展,苎麻、果蔬、花卉苗木、草食畜禽等特色产业迅速兴起,农业

2、经济有序地向广度和深度拓宽,农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方向迈进。200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9.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25元;主要农产品粮食49.9万吨、油料1.4万吨、棉花8842吨、苎麻2551吨、水果2.5万吨、生猪出栏61.6万头、肉类总产6.2万吨、水产品2.9万吨。预计200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3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67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53.2%和44.9%,全面完成了“十五”时期农业的各项发展目标。新余辖区面积小,但“十五”期间发挥了农业政策落实到位快、财政支农资金足等优势,坚持“小中有特”、“小中见大”,自我加压,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一是农民人均纯

3、收入居全省第一。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2936元的489元;二是棉麻生产在全省颇具影响。渝水区已成为江西省棉花生产的主产县之一。分宜县苎麻夏布产业不断壮大,日益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夏布之乡”;三是地产果业新余蜜桔是继南丰蜜桔、赣南脐橙之后全省主推的柑桔品种;四是以丹桂、茶花为主的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异军突起。正在建设中的万亩丹桂基地正朝全国最大的丹桂生产基地迈进;五是肉奶牛胚胎移植工程的实施,开创了全省牛改工作的先河;六是网箱养鱼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七是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建设为全省树立了样板;八是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步伐加快;九是农业和农村网络信息化走在全省前列。在总结“十

4、五”期间所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必须以战略的眼光认真分析目前所面临的机遇和各种挑战。“十五”期末,随着国家农业发展的宏观政策的相继出台,农村税费体制改革、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以及水利设施项目建设等逐步深入农村,为我市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机遇,对提高我市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全市农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农业仍处于爬坡和攻坚的历史阶段,“十一五”时期将面临较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增收任务十分艰巨。“十五”期内农产品价格回升、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但进入“十一五”时期税费改革效应高峰期

5、已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气候多变,以及动植物疫病威胁仍然很大,妨碍农民增收的消极因素不可低估,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远没有建立起来;二是农产品国内外竞争与挑战更加严峻。入世的过渡期即将结束,我国农产品的市场开放并会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扩大农产品出口的难度很大;三是农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受制于经费、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从总体上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十分薄弱,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强,与发展市场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四是农民素质还不高。农民文化水平偏低,从业能力不强,就业观念陈旧,与我市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这些问题都

6、有待于在“十一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二、“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的总体战略(一)指导思想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围绕省委、省政府“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决策和市委、市政府“以城市化改造农村、优化农业、转移农民”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山上办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水面兴特色养殖”,精心做好“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五篇文章,按照“特色农业、绿色产品、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工作要求,做大基地、做优产品、做强龙头、做响品牌,稳定粮食生产,实现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我市在2013年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基础。(二)基本

7、原则1、优势区域布局原则。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规划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竞争优势等进行特色化布局,促进特色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不断形成优势产区,以提高我市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农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2、产业化经营原则。力求每个主导产业,都有龙头企业作为依托,主导产品有明显的供给区域和消费层次定位,产业发展有加工、经营和技术网络的支撑,使整个规划纳入产业化经营的轨道。3、市场化运作原则。通过采取政策引导、法律规范、市场运作等手段,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包括开发东部沿海产品销售市场和建立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培育完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搞活土地、果

8、园、水面等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打破所有制界限,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4、标准化建设原则。按照农业部、江西省主要优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逐步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国际市场接轨,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 5、依靠科技进步原则。针对区域特色,全面实施良种良法配套工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三)奋斗目标1、建设八大优质农产品基地。通过整合资源,加快建设以绿色大米为主的优质稻生产基地、以优质棉麻为主的纺织原料生产基地、以新余蜜桔为主的优质水果生产基地、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以丹桂为主的花卉苗木基地、以“双低”油菜为主的优质油脂生产基

9、地、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禽生产基地、以仙女湖为主的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等我市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商品量大、市场前景广阔、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八大优质农产品基地,实现基地农产品总量占全市农产品总量的75%以上。2、做强五大优势产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培育壮大百乐公司、卫岗公司、福润公司、恩达公司和姗娜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加速我市优质稻、生猪、奶业、苎麻和蜜桔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链条延伸,实现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3、完成两个增加。一是农业总产值增加,按可比价年增幅8.2%计算,到2010年实现全市总产值58亿元,比“十五”期末(预计)34.1亿元增加23.9亿元;二是农民人均

10、纯收入增加,按年增幅10.1%计算,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91元,比“十五”期末(预计)3767元增加2324元。4、实现三个优化。一是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努力实现高效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比例达70%以上,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达70%以上。二是品种品质更优化,努力实现种植业品种优质率达90%以上,养殖品种优质率达80%以上。三是产品质量更安全,大力推行农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到2010年主要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率达80%以上。三、“十一五”农业产业发展目标与布局(一)巩固提高粮油传统产业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山下建优质粮仓”,实现粮油

11、稳定增产。(1)粮食: 2005年预计140万亩,总 50.4万吨。计划2006年140万亩,总产51.1万吨;到2010年面积140万亩,总产53.9万吨。(2)油料: 2005年预计21万亩,总产1.16万吨。计划2006年面积23万亩,总产1.29万吨;到2010年面积达30万亩,总产1.95万吨。 重点推广以稻鸭共栖模式为主的绿色大米生产,2005年预计10万亩,计划2006年10万亩,2010年达20万亩,主要规划在生态环境优良的钤山、九龙、河下、东坑、良山等我市南部丘陵山区乡镇。推广以“双低”品种为主的优质油菜,主要规划在中部袁河两岸和北部丘陵地区。 (二)适度发展棉麻纺织原料产业

12、 依托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提升品质、增加效益,适度发展棉花、苎麻生产。(1)棉花:2005年预计10万亩,总产1万吨。计划2006年棉花面积10.5万亩,到2010年达13万亩;2006年总产1.05万吨,到2010年总产达1.4万吨。(2)苎麻: 2005年预计3.5万亩,总产0.35万吨。计划2006年苎麻面积4.0万亩,总产0.4万吨;到2010年达6万亩,总产0.6万亩。 在布局上,棉花为避免出现低产棉区、“上山站岗棉”、“下滩洗澡棉”及“树下躲荫棉”等现象,要按因地制宜、旱涝保收的原则优化布局,全市以渝水区下村、水北、鹄山、人和、罗坊、姚圩、观巢、界水、珠珊等乡(

13、镇)及仙女湖区河下镇、高新区水西镇为主要产区。苎麻为避免低产麻区的出现,要按因地制宜、适地适种的原则搞好生产布局,全市以分宜县的双林、洞村、高岚、操场、杨桥、洋江等乡(镇)为主要产区。 (三)大力发展以新余蜜桔为主的优质水果业 通过新栽和高接换种两条途径,重点发展新余蜜桔,积极发展早熟梨、杨梅、葡萄、冬枣等多种水果,大力推进“山上办绿色银行”。2005年预计全市水果面积15.6万亩,其中新余蜜桔3万亩。计划2006年水果总面积16.8万亩,总产量2.8万吨。2010年水果总面积22万亩,总产量6万吨,其中新余蜜桔10万亩,占45.5%;早熟梨4.0万亩,占18.2%,板栗3.5万亩,占15.9

14、1%;杨梅1.0万亩,占4.5%;冬枣1万亩,占4.5%.在布局上,强化“渝桔钤栗”、“渝梨钤梅”的果业格局。新余蜜桔重点规划在蒙山果业带(水北、下村、洞村等乡镇)、一字岭果业带(水西、马洪、罗坊等乡镇)、七里山果业带(东边、南安、姚圩等乡镇);早熟梨主要规划在水西、罗坊、东边、南安、人和等乡镇;板栗主要规划在凤阳、杨桥、高岚、操场、九龙等乡镇;杨梅主要规划在钤山、分宜镇等乡镇;冬枣主要规划在河下、水西、罗坊、姚圩、新溪等袁河一带。 (四)做优做强蔬菜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无公害蔬菜,进一步增强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蔬菜产业的整体效益。(1)新增商品蔬菜10000亩,每年建设2

15、000亩,分5年实施。全部按无公害高标准建设。(2)200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26万亩,为社会提供商品蔬菜31万吨,按当年价格计算,实现总产值4.5亿元。(3)2010年,全市蔬菜生产播种面积30万亩,为社会提供商品蔬菜35万吨,产值5亿元。在布局上,(1)新增商品蔬菜生产基地:主要布局在水西、河下、珠珊、观巢、分宜镇、罗坊等乡(镇)。(2)新旺菜场、渝水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无公害蔬菜示范点。(3)大力发展特色蔬菜基地:莲藕主要分布在罗坊、姚圩两镇;观巢的早黄瓜、早茄子;大蒜主要分布在鹄山、观巢等乡(镇);笋竹主要分布在分宜镇、钤山镇;食用菌主要分布在欧里、钤山、水北乡(镇);早玉米主要分

16、布在河下、水西等乡(镇);晚辣椒主要分布在界水、水西等乡(镇)。(五)强化畜牧业发展后劲按照立足市场,调整结构的要求,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大力开拓畜产品深加工,狠抓生态畜牧小区建设,狠抓畜产品质量安全,激发畜牧业发展后劲,实现畜牧业跨越式发展。(1)肉类总产量年均递增7.98%。 2005预计年达7.1万吨,计划2006年达7.6万吨,2010年达10.5万吨;(2)蛋类总产量年均递增6.96%。2005年达1.0万吨,2006年1.1万吨,2010年达1.4万吨;(3)奶类总产量年均递增12.9%。预计2005年达0.22万吨,计划2006年达0.23万吨,2010年达0.40万吨。生猪预计2005年出栏69.9万头,计划2006年出栏74万头,年均递增7.42%,到2010年达100万头;肉牛预计2005年出栏8.5万头,计划2006年出栏10万头,年均递增14.87%,到2010年达17万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