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尝君传》复习课教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770478 上传时间:2017-10-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5.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孟尝君传》复习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读孟尝君传》复习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读孟尝君传》复习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孟尝君传》复习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孟尝君传》复习课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教案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教学流 程 一由背诵登飞来峰引出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生前封荆国公,死后谥号文。抚州临川人,于北宋真宗天福五年(公元 1021 年)出生在官宦之家。王安石是北宋的名相,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了解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要求改革吏治、实行变法。到了宋神宗时期,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展开斗争,确保“新法”的颁布实施,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的诗文造诣也很高,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文章伤仲永,情理兼具;他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至今仍

2、脍炙人口。文学上的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等。二背景这是王安石读过史记孟尝君列传后写的随笔,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读后感。全篇只有八十八个字 ,却抑扬吞吐、字字警策。三了解孟尝君孟尝君,姓田,名文,是战国时齐国的公子,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他与当时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都以“好养士”出名,称为“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当时有食客数千,可谓宾客盈门、谋背登飞来峰,回顾王安石读背景简介读书后关于孟尝君的资料巩固作家作品了解背景了解孟尝君以分析各段段意为引导,将全篇内容的重点部分串联起来。课题 读孟尝君传复习 授课年级 课型 课时 本学期累计课时授课时间 授课人 初三 复习课

3、1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书下注释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翻译, 的同学能准确掌握。能力目标:能大致了解文章内容,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的同学能够达到目标。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看待人、事的时候应该以辩证的观点、全面地分析, 的同学达到目标。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中重点词、句的翻译。教学难点 文章过于深奥晦涩,思想内容的理解有不小的难度。教学辅助手段PPT、试卷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士云集了。四读课文,正音正字五疏通文意世上的人都称赞孟尝君善于网罗士人,士人因此都去投靠他,而他最终依靠这些人的力量,逃离了虎豹一样的秦国。唉!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头目罢了,哪里谈得上善于网罗人才呢?不然的话,凭借齐国

4、的强大,只要得到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士人,就可南面称王,制服秦朝,还需要什么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呢!鸡鸣狗盗之徒出入他的门庭,就是真有才学的士人所以不去的原因啊!六思想内容分析1、对于孟尝君,世人有什么传统观念?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2、作者把孟尝君门下的“士人”称作什么? 鸡鸣狗盗3、作者心目中的“士”应是怎样的? 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4、“士之所以不至”的原因是什么?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5、王安石驳斥世人观念的根据是什么?王安石认为:A、鸡鸣狗盗不能算作士。B、依靠齐国的强大,得到一个真正的士,可以制服秦国。6 王安石的看法是否正确呢? 王安石对战国时士的概念理解不正确

5、。史记中负贩、屠狗、引车、卖浆者皆起过士作用。侯嬴、毛遂、毛公、薛公都出身微贱也都是士。 得一士可“南面而制秦”无根据,齐国得士也未必能制服秦国。 孟尝君可能 真的是个只满足现状的人,王安石说的可能是正确的 其实历史上“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人物是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我们要以锐利的眼光看待这些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反思他们!七典故鸡鸣狗盗:秦昭王准备重用孟尝君,后来却有人在昭王面前说了孟尝君的坏话,昭王囚禁了孟尝君,准备杀了他。孟尝君就派人去向昭王的宠姬幸姬求情。幸姬想要孟尝君的狐白裘。可是这狐白裘已经被孟尝君送给秦做笔记结合文章内容回答读故事掌握词句翻译,落实本课重点内容对文章的内容大致了解对理解文章内容起到辅助作用,积累成语王了。于是孟尝君的一个士人就装作狗的样子,在晚上潜入宫中偷出了狐白裘,献给了幸姬。幸姬就在昭王面前求情,孟尝君得以逃脱。逃到函谷关,昭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函谷关的法令是:鸡叫就开关。于是孟尝君手下的一个善于学鸡叫的士人就学起了鸡叫,这样一来,函谷关所有公鸡都叫了起来,函谷关就此打开。孟尝君借机逃回了齐国。课堂小结其实历史上“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人物是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我们要以锐利的眼光看待这些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反思他们!板书一作家作品二疏通文意三思想内容课堂反馈检测翻译作业翻译课文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