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应用语言学的理论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7696495 上传时间:2020-07-11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1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 应用语言学的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第三讲 应用语言学的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第三讲 应用语言学的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第三讲 应用语言学的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第三讲 应用语言学的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讲 应用语言学的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 应用语言学的理论(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讲 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交际理论 第二节 动态理论 第三节 中介理论 第四节 层次理论 第五节 潜显理论 第六节 人文性理论,第一节 交际理论 一、交际理论的基本思想、目标和地位 (一)基本思想 1、语言的定义(中外大家的观点及现在的共识) (1)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语言的学说 斯大林在1904年说:“语言是发展和斗争的工具”。(社会民主党怎样理解民族问题) 列宁在1914年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论民族自决权) 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影响的定义。,(2)我国语言学界对这一定义的认识过程 我国五四以来,关于语文是工具的认识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四运动到新中国

2、成立。只有观点,没有论证。 少数学者在研究中顺便提出:“语言是工具”的观点,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如: 我国现代第一代语言学家黎锦熙在1924年从文字的角度考察有关问题时说到:“夫文字,工具也,利器也。”“要使文字和语言一致。文字以语言为背景,才是真正确切的符号,才能作普通实用的工具。”(商务印书馆新著国语教学法) 叶圣陶在1942年从口头语和书面语的角度谈论说:语文“在生活上是必要工具中的一种”;1948年他又说:语言“是表达内容的唯一工具。”,第二阶段,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接受斯大林观点并作大量论证。 1955年叶圣陶先生在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人民教育1955年8月号)一文中明确指出:“

3、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语言的学说,语言是交际 工具,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 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纷纷撰文阐述语言是工具的观点。,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期。语言是工具的观点得到进一步确认,同时进一步阐述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叶圣陶1980年在一次谈话中指出:“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吕叔湘先生1983年说:“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人们由阐述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思维的工具,进而阐述语言的文化内涵。 1996年国家教委审定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4、(供试验用)确认:“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学者认识到语言不是一般的工具,语言还具有人文性。,(3) 现在的共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思维、交际的工具。 事实上,讲语言不能离开人,不能离开语言的发展,不能从某一个角度去以偏概全。 吕叔湘先生1980年在一篇文章中曾激动地说:“语言是什么?说是工具。什么工具?说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可是打开任何一本讲语言的书来看,都只看见工具。人们没有了。语音啊,语法啊,词汇啊,条分缕析,讲得挺多,可都讲的是这种工具的部件和结构,没有讲人们怎么使唤这种工具。”(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陈原语言与生活读后1980年第四期读书),2、交际理论

5、的基本思想 交际是语言的本质: 人类社会随着人类学会交际而进入文明发展阶段; 语言因交际而产生和发展;没有交际就没有语言; 交际是语言发展变化动力和目的,是决定语言现象的根本条件; 语言交际的健康、丰富、活跃,是语言工作、语言教学、语言研究的目的和检验的标准。 (二)交际理论的目标。 为语言交际而研究语言。 (三)交际理论的地位。 在应用语言学理论领域,交际理论是应用语言学理论的总纲。,二、交际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语言交际能力是最基本的语言能力 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战国末期,荀子的两个学生都获得秦王的信任,韩非凭著作,而口才不行,是结巴;李斯不凭著作,而长于辞令。他们那个语言能力强

6、呢? “语感”和“论感”都强,才是真正语言能力强的人。 (二)在多样的语言交际中实践语言交际能力 人各种各色,人不纯,何谈语言纯。 但是语言可以由不纯向纯语言发展。 普通话要反复学习、反复练习,方言的学习也很重要。 (三)应该以交际值作为衡量语言规范的标准。 何谓交际值?就是交际到位的程度。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规范是为了更好的交际。 所以,交际值或者交际度,是衡量规范的基本标准。,(四)语言交际能力的实践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人的语言交际能力因年龄及其他主客观原因,有层次之分、高低之别,即或成年人的语言交际能力也是动态的,有上升或滑坡的可能。所以,交际理论强调语言交际能力的反复实践。 (五

7、)重视语言创新。 现有的稳定部分当初都是创新部分,创新部分是稳定部分的唯一来源。要鼓励创新。,第二节 动态理论,一、动态理论的基本思想 科学理论说明,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 人是运动的,语言是变化的,交际更离不开运动,存在于交际活动中的语言,当然也是动态的。,语言的运动是一种新陈代谢。 人的新陈代谢是血液,搏动血液的是心脏。 语言的新陈代谢是语素和词汇,搏动语素和词汇变化的是交际。动态是语言的本质。 我国古代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语言的动态性。 扬雄方言用实证说明,方言因地域、古今不同,而称说有别; 东汉王充说“古今言殊,四方谈异”; 东晋郭璞注释方言,注意到了通用语的发展变化; 明人陈第进

8、一步谈到了语言的动态,他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 ,音有转移。”,二 、动态理论的基本内容 用动态的眼光看待语言、语言应用、语言研究。 (一)对语言动态性的认识 (二)对语言认识的动态性的认识(理论认识、语言文字工作) (三)语言研究动稳结合,(一)对语言动态性的认识 语言是以动态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交际中; 语言的动态是语言的主导方面,静态只是运动速度相对 平衡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为了研究需要的假设状态。 动态理论认为语言的运动有几 种类型: 语言的吸收吸收新词、新义; 隐退或消亡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19491991出现的新词8000多条,已经极少使用的有843个词。 (二)对语言认识的

9、动态性 应用语言学要解决语言应用中的实际问题,从实践到理论是动态的,从理论到实践也是动态的,对语言的认识,既是实践性活动,也是理论性活动。,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是无止境的,那么人类对自身语言的认识也不会结束。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种之一,在语言学范畴对它进行认识和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有三次“大进”和两次“小退”: 五四至20世纪30年代 开展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大众语讨论、注音字母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和拉丁化运动。是第一次大进; 50年代初至60年代上半期(文革前17年)完成并巩固白话文运动、大力推广普通话、进行文字改革、推行汉字拼音方案和语文教学改革、开展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等,是第

10、二次大进;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普及普通话、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加强语言信息处理、语言文字立法工作、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等,第三次大进。 两次小退: 19271949年,10年国内革命战争、8年抗日战争、4年解放战争,全社会的语言文字工作几乎完全停顿。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10年,极左路线的干扰,语言文字工作误入歧途,走了弯路。,(三)语言研究要动稳结合。 语言的动态性不反对语言的稳态研究。事物纯粹的动态研究或稳态研究都是不存在的。 1、 语言需要稳态研究也需要动态研究。 促进语言自我调节,以适应人们交际、思维和认知等发展的需要,它重在两个方面的工作:

11、一是不断创造新的语言要素;二是保持语言相对平稳状态,使得整个语言体系不被破坏。这是语言学研究的基本事实。我们必须承认这一事实。 2、动态的语言交际,需要动态研究,也需要稳态研究。,三、动态理论提出的意义 动态理论渗透在语言学的许多方面,其价值也体现在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的各个层面。 1、语言是变化的,使用者学习语言不能一次完成,不进则退; 2、语言是动态的,语言不发展是最大的不规范; 3、语言交际能力是语言运用的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测试应该在语言交际实际中进行; 4、语言使用与否,使用是否规范,不是看过去有没有这样用,而重在是否符合现实规范,即重现在时,不重过去时。 5、语言的中介现象是运动的。“不

12、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语言的情感、色彩是变化的,造成语言的情感色彩是个动态的系统。,7、语言是个巨系统,语言的运动具有惯性,语言工作、语言研究、语言教学、语言规划等都要适度超前,不能追求立竿见影,要重视后续效应。 8、语言运动的方式和层次是语言的个性,即在不同的交际方式和交际层次上表现它的独有特点。 9、语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动力。如中国人推翻满清王朝,进入现代社会,也结束了文言文独霸文坛的历史,开创出白话文的时代。,第三节 中介理论 一、定义 二、中介理论和语言规划 三、中介理论与第二语言教学 四、中介与的主要特点 五、中介语研究方法,一、 何谓语言

13、的中介现象? 指语言单位之间,语体之间,人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以及语言接触融合的过程中,都有一种中间状态,应用语言学理论把这种中间状态称为语言的中介现象。 为什么要提出中介理论?,对语言的二元分类研究不能满足汉语研究的现实需要。 (1)在语音上,除了元音、辅音之外,还有音调的问题,音节的问题; (2)在词汇上,语义的中间状态更普遍,如“早上”与“上午”,“晚上”和“夜间”,“黄昏”和“薄暮”这些概念怎么划界呢? (3)总体来说,汉字属于表意系统,有没有表音的成分?如大量的形声字,表音与表意如何划分?如“诚信”与“诚实”的“诚”,“新”与“薪”等等。,(4)语法上,词的兼类现象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14、,在动词和名词之间、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形容词和名词之间都有许多兼词。如“代表”:“代表群众”与“群众的代表”; “打架”与“一打袜子”;又如动词和介词,二者中间也有中间地带。如“他在”与“他在学习”等等。 有的现象更复杂,如“进行贯彻”、“布置练习”、“加以装饰”、“讲究团结”等等。 (5)在语用上也有中间状态 以前,我们对语体只分为口语体和书面语体,实际上口语体中有书面语,书面语中有口语。节目主持人,会议主持人的语言,教师的语言,导游员的语言,既不是初始口语,也不是书面语,而是介于二者之间。,二、中介理论与语言规划,语言规划是社会对语言有意识的干预。 语言规划必须考虑语言政策的制定。 中介理

15、论对语言政策的制定是有影响的。 语言政策不能只是对语言现象作对与不对、是与不是的两端判断,有许多问题需要中介理论来作解释和分析,给予合情合理的回答。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语言政策基本是正确的,但是有些问题至今有争论。如语言规范化问题,简化汉字的问题,繁体字的整理、筛选问题等等,恐怕还要继续讨论下去。,1、中介理论认为语言规范化有一个规范度的问题。 语言的规范化要有一个过程,逐步向规范靠拢。因此语言的规范是有层次的,不规范也是有层次的。河南人说话很简洁明快: 谁?(是谁?) 我。(是我。) 啥?(干啥?) 尿。(撒尿。) 是方言?是普通话?规范还是不规范? 前几年,从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的接待活动中引入了一个词语:“愿景”,现在,人们的交际语言中屡屡出现,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还没有收进去。需要我们继续观察、研究。 2、中介理论在普及普通话中有重要作用。 普通话的标准只有一个,一个人普通话水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逐步接近这个标准的。我们在执行这个标准时,就要考虑动态的“度”。,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过渡地带,这个地带的普通话叫方言普通话或地方普通话。我们推广普通话面临汉语言的三个层次:方言 地方普通话 标准普通话 好的向标准普通话靠拢; 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