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老师作题为《缔造完美教室》的主题报告2012 年 7 月 15 日下午,在年会主会场,朱永新老师作了题为《缔造完美教室》的主题报告朱老师的报告分别从 1.缔造完美教室的意义,2.完美教室的文化构建,3.完美教室与道德图谱,4.完美教室的课程建设,5.完美教室的生命叙事,6.结语(临淄宣言)六部分组成报告全面阐释了“缔造完美教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新教育人以后在“缔造完美教室”道路上的总的指导纲领缔造完美教室——新教育第 12 届年会主报告朱永新提要:“缔造完美教室”,就是在新教育生命叙事和道德人格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新教育儿童课程的丰富营养,晨诵,午读,暮省,并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为所有学科的追求目标,师生共同书写一间教室的成长故事,形成有自己个性特质的教室文化缔造完美教室,就是要让教室里的每个孩子穿越课程与岁月,朝向有德性,有情感,有知识,有个性,能审美,在各方面训练有素又和谐发展的生命,而一天天地丰盈着、成长着本文提纲:一、缔造完美教室的意义;二、完美教室的文化构建;三、完美教室与道德图谱;四、完美教室的课程建设;五、完美教室的生命叙事;六、结语:临淄宣言从物理视角讲,一所学校,是由一间间教室组成的。
而从社会学角度看,每一间教室都是一所小学校,一个小社会一所学校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间间教室的品质决定的,新教育实验的最终成就与品质,也取决于每一间教室里的故事与成就教室是什么?新教育的榜样教师常丽华曾经说:教室是我们的愿景,是我们想要到达的地方,是决定每一个生命故事平庸还是精彩的舞台,是我们共同穿越的所有课程的总和,它包含了我们论及教育时所能想到的一切一间教室,一个个生活于同一间教室中的人,应该是一群有着共同梦想,遵守能够实现那个共同梦想的卓越标准的志同道合者他们彼此为对方的生命祝福,为生命中偶然的相遇而珍惜珍重,彼此作出承诺:共同创造一个完美的教室,共同书写一段生命的传奇一、缔造完美教室的意义什么是“缔造完美教室”?简言之,就是在新教育生命叙事和道德人格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新教育儿童课程的丰富营养,晨诵,午读,暮省,并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为所有学科的追求目标,师生共同书写一间教室的成长故事,形成有自己个性特质的教室文化缔造完美教室,就是要让教室里的每个孩子穿越课程与岁月,朝向有德性,有情感,有知识,有个性,能审美,在各方面训练有素又和谐发展的生命,而一天天地丰盈着、成长着在新教育人提出“缔造完美教室”时,许多人问我们:为什么你们要把原先的班级、班集体,说成一个原本仅仅具有空间概念的教室?从约定俗成的定义来看,班级是学校中的班次与年级的总称。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一个班级通常是由一位或几位学科教师与一群学生共同组成,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在班级活动中实现的而教室(classroom,schoolroom)则是指在学校里教师对学生正式讲课的地方,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空间所以,一个是从组织的角度来界定班级,一个是从空间的角度来定义教室,而从教师与学生生命活动的形态,以及师生共同活动的场域而言,两者其实是相同的我们在这里之所以说教室而不是班级,是想强调教室是一个师生的生命在此展开的场同时我们又不希望这个概念仅仅停留在空间上因为在这个空间里,不仅世界得以展开,而且历史得以书写,它是叙事的、时间性的,用新教育人喜欢的词语说,它又是岁月的缔造,在字源上有最初创造的含义我们选择这个词语,是想强调作为教室缔造者之一的教师,可能起着比我们原先认识的更为重要的主体作用在我们喜欢说学生是目的、是主体的时代里,我们往往会忘记一个事实:没有人不是目的,不是主体新教育实验主张,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这里所说的人,无疑是包括了学生、教师、父母等所有与教育相关的人教室的叙事主体,必然是它的所有参与者但是,在这个叙事中,教师既是演员又是导演。
他不仅仅是主角之一,而且还是参与剧本创作的人一间平庸的教室并不完全源自一个平庸教师的所为,但一间卓越的教室,一定源自一个不甘平庸的教师的梦想而且,正是凭借这一梦想,这位教师才可能得以超越自身的局限,自身也抵达卓越关于“完美”二字,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因为很多人认为,完美,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远不如优秀、卓越这样的提法实在我们认为,这里一方面是为了在我们“开发卓越课程,缔造完美教室”的表述中显得更对称,另一个方面是提出一个愿景,一个朝向缔造完美教室是我们追寻的理想,是“虽曰不能,心向往之”的前方所以,完美教室并不是一个苛刻的衡量当下的标准,而是一个使命,一个愿景,并且在这一表达中体现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并不想只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一些任务,而是想从自身的领悟与梦想开始,创造一个足够美好的事物要全面理解缔造完美教室的内涵,还需要把握好几对重要的关系一是教室与学校的关系学校是完美教室存在的大背景,任何教室都不能孤立于学校之外而独立存在,教室文化和理念的确定同时要以学校的文化为背景在一所学校很强大的时候,教室更要置身于学校的大文化之下,并从中汲取养分但是,在一所学校的文化不够强大的时候(如雷夫的第 56 号教室),教室(班级)就要突出自我,拥有自己的文化和镜像。
而且,教室不是一个单一的狭窄的空间,操场、图书馆等学校的其它场所,都是教室的延伸二是成长与成绩的关系完美教室与优秀成绩并不矛盾新教育不把分数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但是好的分数,一直是对新教育人额外的奖赏新教育人明白:“缔造完美教室有一个绝对的‘硬指标’:所有孩子在教室里可见的进步 ——无论是在道德上的、情感上的、智力上的没有可见的显性的成长,不是真正的成长,单个的学生个体的成长也不是真正的成长在德性养成上,孩子们“既质又文,君子堂堂”,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从内至外散发的儒雅气质和宁静之气是显性的但道德人格以外,我们同样需要智力上的显性成就 ——最终的分数是很好的体现我们把分数的要求放在灵魂的成长之后,但最终学生的成长一定能用分数来表现分数将是成长的一个表征没有合理的分数,世界无法懂得你也无法承认你,如果把分数抛开,完美教室就无法真正完美当然,在我们已经存在的完美教室中,因为新教育的课程,因为两套教学大纲的相互促进,孩子们最终的分数都比普通班级要优秀甚至卓越得多三是教室与家庭的关系作为有教育学自觉的教室,应该在思想上领导着家庭,凭借专业素养和技能引领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家庭也是教室的延伸,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教室。
没有父母的成熟,很难有孩子的成熟所以,建立家校联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成立新教育亲子共读中心的缘由所在因此,完美教室也一定是教师与父母充分交流、交融的教室,是父母充分参与教育教学的教室,是学校和父母高度认可的教室,没有他们的认可和信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在厘清缔造完美教室的概念内涵以后,我们有必要再来审视一下其价值与意义教室与生命联系在一起,是为生命而存在教室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没有生命绽放的教室,就不可能是完美教室生命,是新教育最重要的一个词汇教室的重要性,一直被低估生命,在任何阶段,都需要一个自由舒展的领地最初,这个领地被称为母亲的子宫 ——一个大生命为一个新的小生命创造的舒适的宫殿然后,是襁褓,是摇篮和家庭;再然后,是校园和教室;最后,是职场与社会摇篮和家庭、校园和教室、职场和社会,在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其中,校园和教室对于生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在这个时期,生命一边在象征着起点与过去的家庭和当前的校园与教室之间往返,一边将触角伸展到自己未来将独自面对的世界(职场和社会)……生命的这个过程,被理解为是从安全到自由的进程,而生命发展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需要有一个具有双重意义的场所:为了安全的庇护所,和为了自由的训练场。
如果家庭意味着更多安全,社会意味着更多自由的话,那么教室正好意味着在这二者之间且同时具备二者功能的特殊领地,是孩子生命从安全到自由的最重要的驿站同样是一间教室,或者平庸、冷漠,甚至充斥着暴力、专制、欺骗,或者完美、温馨,对于每个穿越其间的孩子的意义完全不同,对于每个生命成长的意义完全不同从某一刻起,一位教师(或几位教师)和几十个孩子相聚在一个叫教室的地方,生命中一段最重要的时光在这个叫教室的地方度过,大家的成就与挫败、悲哀与喜悦源自于这个叫“教室”的地方我们能够对它无动于衷吗?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认为,学校改革的中心在于课堂,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革命是从一间间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没有哪间教室与其他教室里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只有从教室开始,从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开始,才可能有新的课程创造、新的“学习共同体”创造新教育人探讨缔造完美教室的意蕴以及可能性,正是希望有更多的新教育教师,能够清晰地认识教室的价值,理解生命的成长,让缔造完美教室的项目成为师生成长的一个契机,在行动中不断朝向完美希望有更多的新教育教师,能够“守住自己的教室”,让每一个生命在教室里开出一朵花来二、完美教室的文化构建教室,不应该是一盆散沙。
教师和学生,不应该只是各不相干的把知识作为商品的出售者和消费者在教室里相聚的一群人,不应该只是偶然原因的随机组合,或者偶尔因一首歌、一个演讲、一场比赛才聚集在一起,平日里则是一群没有共同思想共同语言的乌合之众,一群没有共同愿景共同价值的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教室,注定是一个生长中的部落和社会;教室,注定是一个要形成自己文化与规则的地方论及教室文化,大家自然会想起新教育第 10 届研讨会的主题“学校文化”事实上,我们在有关学校文化论述中的大多数内容,完全符合教室文化我们甚至可以说,教室就是一个缩微版的学校,教室具备学校的一切结构与功能如果要说教室与学校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室,总是有一个明确的期限规定性:或者三年,或者五年、六年,它不但起始时间被规定,而且同样被规定于某一刻完成自己的使命当然,完成使命并不是宣告这一教室的彻底消失,而是这个教室叙事的完成,而经由这一教室叙事成长起来的师生,将在另外的叙事中继续扮演主角,继续书写各自的生命叙事学校的绵延性显然要更强一些如果说教室完全由一群人相聚而成、相离而散的话,那么学校则是无数人、无数代人的进进出出中,生成自己的文化与历史套用一句老话,就是:“铁打的学校流水的教室”。
也因此,教室叙事,是一个比学校叙事结构更清晰的篇章教室,是一个比学校更应该清晰规划,精心设计好开端和结局的叙事,而文化,就是这个故事中的灵魂、精神2010 年石家庄的新教育年会上,我们曾从一所学校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来观照学校文化,也曾从学校的校徽、校歌、校训、仪式、庆典以及建筑、英雄故事等角度来剖析学校文化这种观照与剖析,我们同样可以运用于教室也就是说,一间教室,应该在自己的构建过程中,拥有自己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一间教室,应该在自己的叙事过程中,拥有自己的独特命名、象征标志、英雄与榜样,或者说,一套属于自己的形象符号系统和学校文化对于学校形象、学校历史一样,教室文化是完美教室的灵魂,是一个班级的使命、价值观、愿景的集中整合与体现在教室文化的思考中,呈现在世人面前的第一形象是教室命名,而最终呈现的则是教室文化的整体构建一间教室的名字,应该是教室文化的具体承载与体现,是班级成员的自我镜像通常情况下,许多学校的教室是用数字来命名的,如一(3)班、二(4)班等,或者如雷夫的“第 56 号教室”用数字作为教室和班级的代号,无疑是最简单的,但也是最枯燥、机械和重复的在新教育的教室里,往往通过具象化的命名,把格式化的数字符号,转化为一种精神意向,赋予教室一种精神力量。
教室命名,就像每个人出生时被命名一样,是生命中一件特别重大的事件也因此,许多班主任老师总想别出心裁,起一个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教室名字是的,每一间教室应该是独特的,但这里的独特不是非要起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