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中西统治阶层比较.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7687051 上传时间:2020-07-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文化比较—中西统治阶层比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西文化比较—中西统治阶层比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西文化比较—中西统治阶层比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西文化比较—中西统治阶层比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西文化比较—中西统治阶层比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文化比较—中西统治阶层比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文化比较—中西统治阶层比较.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绩2012 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论文题目 中西方统治阶层比较(1949年以前) 课程编码 选课班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学 号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考试时间 2013/06/09 20122013第二学期课程论文考试评分表课程名称及代码: 提交时间:2013.06.09学生姓名学 号成绩学 院任课教师题 目中西统治阶层比较项目评分点评分理由得分选题(010分)价值难度论点(15分)确定性新颖性论据(30分)阅读范围调研观察资料运用分析推理结论(15分)合理性说服力写作(3040分)结构表达规范 注:教师提供选题者,选题项不予评分 任课教师: 摘 要中西方政治制度经历了不一样的演变过

2、程,不断地随着时代进步而进步,呈现了纷繁多彩的一幕。在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士人阶层长期地垄断着国家的政治权利,而西方则不断地出现统治阶层更迭,最终导致现代民主制度诞生。本文研究中西方统治阶层比较,不仅探究中西方统治阶层演变,更深入探讨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与两者的对比以及借鉴的可能性。【关键词】中西方;政治;统治阶层;士人阶层;更迭;借鉴中西文化比较 论中西方统治阶层比较(1949年以前)中西方在政治制度上,都经历过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但是由于地理、文化传统等因素的不同,因此在政治制度的演变上,就存在着迥异的发展轨迹与模式。中国的统治阶层基本上是一种由武装封主向士人阶层演变的模式;而西方则相对复杂,

3、是贵族元老共和向骑士教士统治,再发展为世俗君主与市民阶层双元制,最后形成多元化执政。可以看出,中国的统治阶层在发展演变中,变化较少,属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统治模式;相反,西方的统治阶层,在千年演变中,出现了多次变化甚至是巨变。因此中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的发展,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和冲突动荡。一、中国统治阶级先说中国的政治阶层。随着氏族制度的发展,私有制出现并带来了显著的贫富差距,为了生存需要,经由各氏族推选的首领制度开始,国家意识在中国出现。夏商周三朝是中华大地向心力形成的阶段,同时,地域的开拓,人口的增殖,以氏族为单位的人群划分已经无法满足统治需要。因此,西周实行分封制,“封建亲戚,

4、以藩屏周”。周礼的实行,则是强化了封建体制下的诸侯、大夫等封主的统治基础。所以,随着时间的推进,实际拥有封地治权、军权、赋税权的封主们就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统治阶层武装封主。他们开始挑战君主权威,开拓私田,成为了国家治理的主要力量。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政治上尊王,学术上循道周旋于道与王之间。他们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士人是古代中国才有的一种特殊身份,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一个精英社会群体。士人的阶层很早就出现了。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几与庶人相接;在宗法上,大夫臣士,士依附于卿大夫,不得

5、有僭越之举;在经济上,士有一定数量的“食田”,禄足以代其耕,可以不劳而食;在文化上,士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多种教育。他们的社会职业因而是多样化的,或充任武士,或作卿大夫的邑宰、家臣,或在天子、诸侯的宫廷和基层行政机构中担任一般职事官。 春秋中后期,士作为一个社会等级逐步解体。由于礼崩乐坏、宗法制松弛以至于瓦解,士失去了生活保障,除了“六艺”知识,已经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士在失去“铁饭碗”的同时,也摆脱了宗法制的束缚,不再受卿大夫的役使,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而大国争霸的政治需要,使得各诸侯国争相“尚贤”、“使能”,从而刺激了社会对智能、知识的需求急剧增长;以传播文化与政治知识为主的私学

6、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不仅培养出大批文化人,而且形成“不争轻重尊卑贵贱,而争于道”的文化理念。种种历史机缘的遇合,促成了士人的崛起。士人不同于士大夫。士大夫的称谓是战国中叶才流行开来,指的是士人与官僚的合二为一。从士人到士大夫,显示了士人介入政治,进入政治中心地带的历史动向。进入春秋末期,一些武装封主甚至篡权夺位,开宗立国,如“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为了确保新武装封主的统治地位,各诸侯国相继开始变法,也逐渐推动了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战国初期的变法中,士人阶层开始展露头角,魏国的李悝变法标志着士人阶层走上了历史舞台。随后,吴起、商鞅、孙膑、申不害、苏秦、张仪、乐毅等一批批士人相继出现,

7、无论他们崇尚什么学派,都掀起了一股士人政风。与此同时,蓄养门客也成为了武装封主争相比斗的潮流,“战国四公子”更是成为一时美谈。战国中后期,随着分封制的逐渐瓦解,郡县制开始成为主流,成为中央治理地方的主要制度,中央集权开始加强。这样既增大了对于士人的需求,也削弱了武装封主的生存基础,士人阶层逐渐成为政府官僚体制下的主流,在后世的发展演变中,逐步确立并扩大开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秦朝,以丞相为首的士人文官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确立。汉承秦制,士人文官制度得以延续。汉武帝开始出现察举制,士人阶层开始扩大,但仍有所局限。公元220年,魏文帝实行九品中正制,影响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此举

8、进一步扩大了士人阶层,但是也造成了世族大家的形成,对于社会的长远发展有所妨碍。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新的选拔制度开始酝酿而生。此后,经过隋唐几代帝王的不断完善,科举制逐渐成为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士人阶层范围开始向下层人民扩展,并形成“学而优则仕”的浓郁风气,但世家大族依然是士人阶层的主要构成部分。宋元时期,书院私塾大肆兴起,科举制名额增加,彻底扭转了世家大族长期霸占士人阶层的局面。垄断被打破,大量的平民百姓加入到士人阶层的行列当中,并随着入仕、致仕的良性循环,开启了文官集团联合执政的时代。自宋以降,“以文治武”成为历朝的通行法则,深深地影响着这片土地的文治武功,尚武精神也随之渐渐流失

9、。士人阶层在明清时期逐步稳定下来,但是由于制度逐步僵化和高度集中,士人阶层思维也开始僵化,由过去的“兼容并蓄”逐步禁锢在宋明理学的观念之中。诚然,宋明理学易于统治需要,但是却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活力减退,致使中华民族渐渐落后于世界,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此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总是存在着分裂动荡,因此这段时期总是存在着武将、士人并存统治甚至是武将统治的现象。诸如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以及民国军阀时期等。这都是由于特殊时期造成的特殊现象,并不足以影响整个士人阶层统治中国的总趋势。2、 西方统治阶级西方的统治阶级经历过很大的变动,这是由西方多民族迁徙以及宗教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众

10、所周知,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滥觞起于古希腊古罗马,而这种民主政治的核心就是贵族元老共和政治,贵族元老就成为了主要的统治阶级。公元前49年,凯撒实行独裁统治,元老院开始衰落。公元前36年,凯撒养子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君主独裁制开始确立,元老院彻底淡出了权力层,但是国家权力依旧掌握在贵族手中。在基督教建立的前期,始终受到了来自于各方面的迫害。但是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还是影响了相当一部分罗马帝国境内人民的欢迎,甚至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也成了一名虔诚的教徒。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赦令”,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于是,基督教开始走上了西方的政治舞台。公元380年,狄奥多西一世正式发布敕令,宣

11、布基督教为帝国的国教,同时“取缔一切异教迷信活动”。从此,基督教发展成罗马地中海的唯一正统宗教。公元395年1月17日,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东西方为了树立罗马帝国“正统”,纷纷抬高了基督教在国内的地位,并且也造成了基督教的信仰分裂,形成今天的“天主教”与“东正教”。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兴起众多王国,其中法兰克王国在国王查理曼的带领下,建立了囊括西欧大部分的庞大帝国,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曼加冕,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从此,教会开始凌驾于君主之上。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标志着骑士阶层的兴起,随着封主制度的不断发展,骑士阶层扩大,成为最底层的贵族。类似于日本明治维新前

12、的武士阶层,骑士阶层也成为了欧洲中世纪统治阶层的基础,教士骑士统治阶级形成,并由始至终伴随着欧洲中世纪,直到宗教改革、民族国家的兴起。14至17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相继出现,标志着欧洲宗教神权的衰落,市民阶级兴起,民族意识觉醒,民族国家相继建立。于是,封建贵族重获统治权,教会被排除在统治阶层之外,骑士阶级濒临崩溃,市民阶级尤其是工商业者代表进入权力层,开始了君主、议会双元制统治阶级。但是,由于民族国家的兴起,西方各国的发展形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各国因为民族国家建立的方式不同,并且在接受两次工业革命的洗礼,政体出现了显著差异。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欧国家,主要是以议会的形式,资产阶级文官掌握国家

13、政权;而以德俄为代表的中东欧国家,则是一种君主立宪形式下的资产阶级军官登台执政。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使得前者在对外政策上倾向于纵横捭阖,后者则更具扩张性和侵略性;同时,因为发展时间和程度的不同,前者对内更倾向于保守、维稳,后者则更富有进取性和震荡性。此外,有必要说下美国的统治阶级。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布,标志着美国的成立。从13个州代表的身份可以看出,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美国的主要统治阶层是资产阶级工商业者和农场主。此后,尽管美国的政党制度逐渐演变成两党制,共和与民主两党始终代表着资产阶级工商业者和农场主的利益。随着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束,农场主开始淡出美国统治阶层,资产阶级工商业者也

14、不再直接掌控国家政权,律师、军官等精英阶层开始登上国家舞台,并逐渐形成今日的美国统治阶层,这从美国历任总统的出身就可见一斑。3、 比较分析(1) 相同点 1.在早期统治阶层中,贵族占据着主要地位。无论是中国的贵族封主还是西方的元老院,其主体成员都是贵族,贵族享受着大量的特权,并拥有者藐视国家权力的能力。2.每一次大的变革(变法),都意味新的力量进入统治阶层,同时旧一部分阶层退出权力圈。士人阶层通过战国变法开始走上中国的统治阶层,并伴随着各种制度出现及完善,不断地巩固着统治地位,封主贵族开始让出权力;西方更是如此,新贵族取代旧元老院,骑士取代贵族,教士神权压制君主权力,中世纪结束,文官、军官等精

15、英阶层涌现。但每次都不是彻底的取代,依旧保留着部分残余,君主制在一些国家的存在就是典型代表。3.军事力量从始至终都影响着统治阶层。无论中西方,无论何种名称,武装封主、军阀、骑士、武士亦或是军官,这种力量都深深地影响着国家统治阶层,并承载着人类历史几千年的血与火。中国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天下”大势以及两次世界大战,都足以证明着军事力量的深远影响。(2) 不同点 1. 中国统治阶层的重大转变较少,西方统治阶层则发生过多次重大转变。中国主要的转变是士人阶层登上政治舞台,此后两千多年的历史则各种的是士人阶层统治的发展与巩固;相反,西方则发生了多次转变,如元老贵族的衰落与骑士教士的兴起,之后是双元制的崛起以及后来的多元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