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专题世界观与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质量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7687036 上传时间:2020-07-1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专题世界观与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质量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三专题世界观与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质量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三专题世界观与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质量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三专题世界观与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质量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三专题世界观与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质量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专题世界观与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质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专题世界观与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质量(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界观与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质量,第 三 专 题,主讲人:,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一)世界观的两种类型,(二)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理论化,系统化,哲 学,世界观,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不是 “观世界”,(三)哲学世界观与哲学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方法论就是一定的哲学世界观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 一定的哲学世界观总是内在地包含某种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 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内化为人们的观念结构,转化为人们对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态度时,哲学世界观就会转化为哲学方法论。,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实现了

2、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世界观,超越主客二分的现代哲学世界观,(一)“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世界观 强调人与万物相融相通 “人世界”结构对“主客”结构的超越 (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强调世界首先是“感性世界” 世界与人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世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下不断生成与变化,(五)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 为第一性,何者 为第二性,思维和存在 有无同一性,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哲 学 基 本 问 题,可知论 不可知论

3、,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一)列宁的物质的定义,“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二)马克思对“物质”的理解,(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基础:科学的实践观,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

4、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基本特征,a.物质性b.自觉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a.物质生产劳动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科学实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的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生成与相互转化。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本身是一种处于不断生成、变化中的过程性存在,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形成的三个重要环节: 无生命物质的反映特

5、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心理-人的意识,指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应答能力。,刺激感应性,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的社会历史性,物质决定意识,“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四、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6、,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一元论,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可知论,反映论,不可知论,先验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法,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马克思,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方法论意义,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思想和认识要“与时俱进”,“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江泽民,变革世界观、提高生命质量,生命质量是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人们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况的一种感觉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