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从建安风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7680927 上传时间:2020-07-11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从建安风骨(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本章关键词:三曹、七子、建安风骨、正始之音、阮籍、嵇康。 体会:概念的要点,作家作品的理解掌握。简述和论述的要求。 背诵老师讲解或指定的篇目。,建安诗坛,建安诗坛,上迄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这一时期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的文学现象与风格。主要成就是诗歌。以三曹、七子为代表。这些诗人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颠沛流离,对社会有较深的感悟。其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对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疾苦能

2、用实录精神加以反映,充满了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形成了建安风骨。风,指作品内容丰富,有悲凉慷慨之音,包含伤时、忧乱之叹,建功立业之志。骨,指语言表达的质朴有力,清新自然。,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

3、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郭沫若 替曹操翻案: 我写蔡文姬的目的是 替曹操翻案。 自宋以来所谓正统观念确定之后,(曹

4、操)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三岁的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的一大歪曲。,蒿里行,蒿里行,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欲扬先抑的手法。 先纵后横。时间为序,事件展开。直书所见,大处落笔,展示出东汉末年社会的广阔画卷。 对于纷繁的历史事件,取舍精当,独具眼光。,曹丕,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

5、三曹”。,燕歌行,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古诗。可称为七言之祖。 以写景起始,运用候鸟南归起兴,引出思妇的怅恨心情。 一韵到底,音节流畅。抒情委婉细腻。,乐府、歌行、古诗,你能解释这三个概念吗? 三者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到了唐代这三者的继承发展状况如何?,曹植,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大力写作五言诗 曹植是第一位,其作品

6、以曹丕称帝为界,分前后两期。 曹植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白马篇,曹植自创的乐府诗。又作游侠篇属杂曲歌辞。齐瑟行 清朱乾乐府正义: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 (1)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马人艺爱国 (2)浪漫色彩。是理想化身,并非实录。 (3)对偶、比喻、夸张。 (4) 精炼、形象、生动。,思考,三曹风格的不同及其成因 慷慨悲凉 , 真气回荡 便娟婉约 ,能移人情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

7、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正始诗歌,“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一般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 曹芳8岁登基,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傅司马懿辅政,王族衰微。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朝政,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命运与建安时大不相同。拥曹的何晏、夏侯玄等人被杀。嵇康拒绝与司马氏合作,亦惨遭杀害。阮籍本有济世志,但不满于司马氏的统治,故以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最后郁郁以终。在这样的背景下,玄学产生并盛行起来,文学风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

8、芳的年号。正始时期的诗人,由于政局混乱,朝不保夕,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以时而论,则有正始体。”注云:“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 此即所谓“正始之音”。 辞源解释为:“魏晋之际,尚玄学清谈,后人称当时的风尚言论为正始之音”。可见,辞源认为“正始之音”是一个哲学史概念。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正始之音”。(中国文

9、学史(第二版)第二卷 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政治昏暗,一些文人志士不愿同流合污,纷纷退出官场,过着纵情山水,放荡不羁的生活。当时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七人,相与友善,隐身遁世,常于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聚会,饮酒清谈,扶琴吟诗,世称“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特殊社会环境,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往往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竹林七贤,阮籍,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

10、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於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獮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一,唐 李善 :文多隐逸,百代以下,难以情测 钟嵘诗品:归趣难求。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全组诗之纲。 (1

11、)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表达内心的郁结苦闷和孤独。(2)以忧思为主线,首尾呼应,自我形象鲜明。(3)内心活动层层递进,千回百转。(4)虚灵而不滞实,淡墨写实,实而虚之,隐痛其中。,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忧愁不能忘,揽衣起徘徊。 王粲七哀独夜不能寐,揽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因物寓情 借物寄慨,为后世文人拓展出一条抒发政治苦闷抨击时政的创作道路。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咏怀 “驾言发魏都”,嵇康,嵇康(224263),三国时谯国銍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於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嵇康,思考,建安风骨的美学内涵是什么?对后世的影响如何? 曹操的人格魅力对你有何启发? 三曹之中你喜欢谁?为什么? 从屈原到阮籍再到陈子昂,都曾吟咏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生不逢时,你能结合其时代分析其情感的成因与内涵吗?由此,你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心路历程有何见解?你会选择怎样的发展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