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7680910 上传时间:2020-07-11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6.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单元教学研究,56中学 邬雪梅,一、必修二的地位和作用,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强调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课程的设计思路,高

2、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人口 城市 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 人地协调问题,必修二的主要内容,必修二的体系结构,人口,人的生活空间,人的生产活动,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理解人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培养多角度、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必修二教学的关注点,二、对必修二教学的思考,1.从课程地位来看,关注对必修一所学知识的运用 注意与必

3、修三能力层次的差别,二、对必修二教学的思考,2.从教材内容来看,选取学生身边典型的案例 深入研究,形成完整思维,二、对必修二教学的思考,3.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来分析,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过程 在思考中学习,在辨析中提高,三、“人口部分”教学方法交流,第一章的内容逻辑结构,人口的变化,数量变化,空间变化,自然增长,增长模式,现象,原因,人口的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环境与人口的关系,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迁移 环境承载力 合理人口容量,核心概念,关键图象,194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变化,2000年,我们家的“人口普查”,学生活动,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分析说明不同历史阶段人

4、口增长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会考要求,一是学生知道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 二是学生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说出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 三是学生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对课程标准的分析,以往教学步骤,第一步,读图分析世界人口增长,2011年10月31日凌晨,成为象征性的全球第70亿名成员之一的婴儿在菲律宾降生。,以往教学步骤,第一步,读图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第二步,读图或绘图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图,第三步,描述人口增长各个阶段的特点,探讨人口模式变化的原因,高,高,低,低,低,低,低,高,高,人类社会初期,产业革命时期,现代科学技术时期,原始型 (高高低),传统型

5、 (过渡),现代型 (三低),以往教学步骤,第一步,读图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第二步,读图或绘图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图,第三步,描述人口增长各个阶段的特点,探讨人口模式变化的原因,第四步,分析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拓展延伸,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两类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解决措施?,尝试教学方法,第一步,读图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真实感知:中国、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提出问题:中国、世界人口是否会一直高速增长,第二步,分析人口增长影响因素,知识铺垫: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展示关键词,分析它们对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结婚年龄,教育水平,老龄化,医疗水平,营养水

6、平,城市化水平,女性就业,工业发展,平均寿命,自然环境,计划生育政策,传统观念,第三步,根据影响因素尝试描绘人口增长模式图,第四步,对照模式图尝试划分阶段,描述特点,巩固:将年龄结构图放入对应人口增长阶段,第五步,展示中国人口变化曲线图,第六步,将不同类型国家的数据放入对应人口增长阶段,总结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分析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变化,引出人口迁移。,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运用所给实例归纳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会考要求,1、学生能对实例做出判断,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 2、学生依据实例归纳人口迁移特点,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学生举例说

7、出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和主要原因。,对课程标准的分析,以往教学步骤,第一步,分析实例,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北京学生毕业后到哈佛读书 老师春节回老家探亲 河北农民到北京城打工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假期到英国修学旅游 中石油向尼日利亚派遣钻井工人 图瓦卢举国搬迁新西兰 云南新娘嫁到浙江,第一步,分析实例,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第二步,区分人口迁移的类型,第三步,从实例出发,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闯关东,结合实例,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 经济因素,2. 政治因素,3. 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宗教、种族、婚姻家庭、文化教育,政策、战争、政治中心改变,4.

8、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主要因素,拓展延伸,人口迁移对于迁入地和迁出地会带来哪些影响?,总结:合理地引导人口迁移,最终实现区域人口迁移的一种动态平衡是我们应对人口迁移问题的核心目标。,尝试教学方法,第一步,分析实例,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第二步,阅读北京外来人口的实例资料,概括人口迁移的类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课前调查: 你的家庭是原汁原味的北京人吗? 调查一位你所认识的外地人。,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进行分类,1.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婚姻家庭、文化教育,2. 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主要因素,适当给出一些实例。,第三步,

9、交流调查结果,讨论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总结:从身边出发,正确理解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课标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涵义。说明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不同点,会考要求,1.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基本含义。 2.能够在实例中正确分辨“环境承载力” 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3.运用所给实例说明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不同点。,对课程标准的分析,以往教学步骤,第一步,通过实例,引入概念,在美国落基山脚下的一个国家公园,那是野生羚羊的保护区。公园管理员为了保护羚羊,曾经在60-70年代大量屠杀野狼。后来野狼绝种了,羚羊竟然把整个公园的草

10、地啃光了,公园环境恶化,出现了荒漠化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某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人均最低消费量:,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二十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9000万的高峰。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面积而减少8000km2 ,新造林面积1万km2 。 (1)计算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多少。耕地/森林面积/淡水? (2)未来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什么? (3)以二十年后资源状况该地区最多能容纳多少人口?,案例: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强调建设创新、和谐、宜居新北京。,1、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第级105m2/人计算

11、,北京市的土地资源可供多少人口居住? 2、按照“十五”期间北京市人均综合用水量,北京市的水资源可以供养多少人口? 3、依据1、2题的结论,你认为北京市可以供养的最大人口数是多少?主要考虑哪种资源?,北京市,、土地资源可供约6036万人居住 、水资源可以供养的人口数为约1551万人 、北京市可供养的人口数为约1551万人 水资源,第二步,通过系列实例,分析影响因素,1. 最主要因素,资源,2. 其它限制因素, 自然环境: 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 地域开放程度, 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消费水平,归纳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各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可总结如下,环 境,环 境,人类社会,物质

12、和能量,废弃物,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拓展延伸,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他的发言中有这么几句话:“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第一步,结合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到底能容纳多少人?,第二步,结合关键词,分析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水资源,气候,生活质量,土地资源,科技水平,矿产资源,食物,绿地,空气,交通,尝试教学方法,第三步,对影响因素进行归类,找到最主要因素,第四步,以北京水资源为例,区分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的概念,第五步,在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谢谢大家!,二O一二年二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