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7678189 上传时间:2020-07-11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3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章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第8章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8章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8章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8章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8章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章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章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2014-5-5,学习内容,第一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 一、有关量的基础知识 1.量的概念 2.量的计量 二、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及年龄特点 1.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发展过程 2.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学习内容,第一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 一、有关量的基础知识 1.量的概念 2.量的计量 二、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及年龄特点 1.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发展过程 2.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一、有关量的基础知识,1.量 量是指客观世界中事物或现象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如长度、体积、重量、时间、温度等。

2、 任何具体事物都有量方面的特征,它通常用数(称量数)和单位量(称为计量单位)来表示。 例子:亮亮四岁半时,一次,在玩汽车游戏时,把汽车一辆接着一辆地排在“停车场”的线上,不一会儿他欢喜地喊到:妈妈,我的停车线好长啊,能排8辆汽车呢。 量可以分为不连续量(分离量)和连续量(相关量)两种。不连续量是表示物体的集合元素有多少的量,如人的个数;连续量是表示物体属性的量。如谷物的量,田地的面积,道路的里程。,学习内容,第一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 一、有关量的基础知识 1.量的概念 2.量的计量 二、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及年龄特点 1.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发展过程 2.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 学前儿童

3、量概念的教育,一、有关量的基础知识,2.量的计量 量的计量是把要测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用来作为计量的标准的量叫做计量单位。如米是长度的计量单位。用一个计量单位去计量某一个量,结果得到这个量含有计量单位的若干倍,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量的量数。同一个量,用不同的计量单位来计量,所得的量数不同。 计量方法有直接计量和间接计量两种。 直接计量指把要计量的量直接同计量单位进行比较而得出量数的方法。如用磅秤称人体的重量等。在幼儿园只涉及直接计量。,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铅笔、小棒、绳子、手、 脚步、小碗等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 幼儿在自然测量过程中包括两种逻辑活动:

4、 一是幼儿知道整体是由若干个部分组成; 二是逻辑相加,进行易位和替换的过程,即把每次测量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连接起来,建立测量单位体系。,学习内容,第一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 一、有关量的基础知识 1.量的概念 2.量的计量 二、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及年龄特点 1.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发展过程 2.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二、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及年龄特点,1.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发展过程 (1)从明显差异到不明显差异 2-3岁的儿童已对生活中许多物体量的特征有所感知和体验,但这种认识在早期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缺乏分化和不精确。 3岁左右儿童对量的明显差异能够感知和区

5、分,能够在差异明显的变量中辨别区分出最大、最小、最长、最短的量。,二、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及年龄特点,(2)从绝对到相对 儿童在感知、区别量的过程中还表现出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对量概念的理解缺乏相对性。 如小年龄的儿童常常会说:“我的玩具最大”。 只有当儿童在对两个物体的选择、比较、逐步过渡到3个或更多物体的比较时,才能逐步理解量的相对性。,二、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及年龄特点,(3)从模糊不精确到逐渐精确 儿童在生活中积累了关于物体大小和长短的不同经验,并能区分它们,但有时还不能用准确的词汇来表达它的意义。儿童在量的词汇运用和表达方面表现为从不精确到逐步精确的发展特点。 例如,3-4岁的儿童常常用大小来

6、代替长度等其他变量的准确名称,如把粗铅笔说成大铅笔,把长毛巾说成大毛巾。,学习内容,第一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 一、有关量的基础知识 1.量的概念 2.量的计量 二、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及年龄特点 1.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发展过程 2.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二、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及年龄特点,2.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年龄特点 3-4岁儿童一般已能感知物体的大小和长短差异, 也能用相应的词汇来表示。 但对于其他量的差异还不能认识,也不能用相应的词语来表示。他们对高矮、粗细、长短、宽窄等量的差异,都笼统地说成是大与小。 这时期儿童对量的认识不具相对性。,4-5岁儿童感知量的精确

7、性有了大的提高, 能比较精确地区分出高矮、粗细、宽窄、厚薄、轻重 并能用相应的词语表达这些量, 能判断相等量, 但缺乏对物体量守恒的认识。 能按照递增或递减的顺序进行简单的量的排序,排序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数量多时还有一定的困难。 这时儿童的排序还依赖于感知和尝试错误而不是运用逻辑关系认识量的关系。,5-6岁儿童能够正确地认知并用相应的词汇描绘物体量的各种特征, 精确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对量的相对性有了较好的理解。 他们逐渐在逻辑的基础上理解量的序列关系,包括可逆性、传递性、相对性。 开始能够正确排序,而且也不再受知觉范围的局限,有的还学会排序的策略。 此年龄段儿童能够学习用工具测量,但测量

8、还仅限于用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根据标准测量。儿童对于测量的方法技巧还难以掌握,要依赖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儿童独立、正确地完成测量任务还有许多困难。,学习内容,第一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 一、有关量的基础知识 1.量的概念 2.量的计量 二、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及年龄特点 1.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发展过程 2.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第二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一、量概念的教育内容与要求 二、量概念的教育,一、量概念的教育内容与要求,(一)小班 1、会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别大小和长短不同的物体,会正确运用大小、长短词汇 2、能从4个大小或长短不相等的物体中找出并说出

9、哪个最大(最长)最小(最短) 3、能按物体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5以内的物体排序 4、能仿照简单的规律进行物体排序,(二) 中班 1、能区别并说出物体的粗细、厚薄、高矮等,初步感知量的相对性。 2、能从5、6个大小(长短、高矮、粕细、厚薄)不同的物体中找出等量的物体(其中两个是相同量) 3、能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会按一定的规律排序物体。 4、会按一定的规律排序,(三)大班 1、会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宽窄、厚薄和轻重,能正确表达测量的结果。 2、能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10以内的正逆排序,能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物体,初步感知序列(连续量)之间的传递性、双重

10、性和可逆性关系 3、学习量的守恒,知道物体的外形、摆放位置等发生了变化,它的量不变。 4、能创造规律进行排序,二、量概念的教育,(一)比较物体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轻重的活动及指导 1.教儿童运用多种感官获得对量的感知体验 让儿童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的联合感知比较,来体验物体的大小、长度、重量等方面的特征。 例如,让小班儿童比较两个球的大小时,除了让幼儿看一看之外,还可以让儿童抱(拿)球触摸。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仅观察到了球外形大小不同,而且感觉到球所占据的空间的不同。 例如,比较厚薄、粗细时,也可以让儿童用手触摸获得粗或细、厚或薄的感觉。,2.教儿童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 儿童需掌握重叠

11、或并放的方法比较量。 例如,儿童比较两本书的厚薄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想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它们的厚薄是不一样的?”让儿童说一说自己想到的办法并启发儿童将两本书叠放在一起或并放一起,观察厚薄。 例如,儿童操作比较小棒的长短时,应提醒儿童把下端或左端对齐,比较高矮时,被比较的物体要在同一个水平面上。,3.鼓励儿童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在描述结果时,对不同年龄幼儿的要求不同。 例如,小班幼儿不理解“比”这个词,只要求说出如“红笔长、黄笔短”的比较结果即可。 中大班幼儿要用“比”这个词汇,说出如“丝巾比毛巾薄,毛巾比丝巾厚”的比较结果。此外,对于中、大班的儿童还可要求他们想出两样物体用相应的词汇描述出来

12、。 例如,学习比较宽窄时,让儿童想出两样东西比宽窄。有的儿童就会说:“我见过马路是宽的,幼儿园门口的路是窄的。”,4.引导儿童体验量的相对性 量具有相对性的特点,对于中班以上的儿童,应引导他们体验量的相对性。具体做法是通过对3个不同量的物体进行比较。 例如,呈现3根不同长度的铅笔,请幼儿思考、讨论中间的一根是长是短。幼儿比较后发现红色的笔比黄色的笔长,红色的笔比蓝色的笔短,从而使幼儿逐步理解物体的量不是绝对的,是比较出来的,(二)排序活动,1.数学活动中的排序形式 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 例如,把物体按从窄到宽的顺序排列(正顺序);也可以将物体按从宽到窄的顺序排列(逆顺序) 按数量多少、数字大小排

13、序,按一定规律排序 幼儿的学习内容涉及以下规律: 重复式样 滋长式样 变异式样,2.排序活动的意义 排序有助于儿童理解抽象的数概念 排序能发展儿童的观察、比较、判断、推理及逆向思维能力。,3.排序的教育方法 (1)教儿童按照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等量的差异排序。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的重点在于比较。 案例 按粗细排序 目标:比较纸卷的粗细,知道哪个粗,哪个细,将纸卷排序。 材料:粗细不同的纸卷5-6个,其中有两个是一样粗的。每个幼儿桌前贴有一条底线。 过程:(1)提出操作任务,将纸卷比一比,然后排一排。 (2)幼儿探索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有的幼儿会 取任意两个纸卷比较,在两两比较中,发

14、现同一个纸卷一会儿是粗的,一会儿是细的;有的幼儿会将所有纸卷放在一起比较,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排序。 (3)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排的。展示幼儿的两种排序方式(有的幼儿按从粗到细排,有的按从细到粗排)。 提问:这两种有什么不一样? (4)请幼儿将两种方式都操作一遍。,可知,教育方法是 确定难易适度的教育内容。 小班学习按大小、长短排序且数量不超过5个;中班学习按粗细、高矮、数量多少等排序,大班学习按厚薄等排序且数量在10个以内。 让儿童在操作中建构序列。教师给儿童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例如,各种等差的实物、实物卡片、排序底版等, 排序底版方便儿童的操作。在底版标有底线及排序的方向标记。例如,给儿童

15、提供长条形排序底版,要求儿童从小到大排列西瓜图片。,引导儿童感知物体序列中的可逆、双重、传递等逻辑关系。在排序活动中,教师要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儿童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中班儿童按长短把一组小棒正、逆排序后,教师提问:“你两次排的有什么不同?”让儿童说一说小棒可以从短到长排列,也可以从长到短排列(体验序列的可逆性)。 例如,也可以指着一根小棒提出“为什么放在这里”的问题,让幼儿说一说“这根小棒比前面的长又比后面的短(体验双重性)。对大班的幼儿可以提出”你怎么知道黄棍比绿棍长?”的问题,让儿童体验量的传递性。,(2)教儿童按一定规律排序。即模式排序,是排序的另外一种形式。 确定适合儿童年龄的教育内容

16、。小班学习简单的重复式样,中大班学习难度大一些的滋长式样、变异式样。滋长式样涉及计数、难度大一些。变异式样涉及思维的发散,儿童较难理解和掌握,在大班学习。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活动。从易到难 识别 复制 延伸 填补 创造,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儿童理解规律排序。 例如,让儿童用珠子穿一条漂亮的项链送给妈妈,装饰一条花边来美化幼儿园的环境。 让儿童获得关于规律排序的多种体验。 一种是动作式。另一种是声音式。,(三)感知体验量的守恒活动(大班),感知、体验量的守恒包括感知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容积几方面的内容。 1.通过量的变式让儿童获得量守恒的体验,案例 一样大吗(大班) 目标:体验体积守恒 准备: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块每人一份 过程:先让幼儿把橡皮泥搓成圆球,看一看,掂一掂后,确定两个泥球大小相同。然后让幼儿把其中一块泥做成饼。组织幼儿讨论饼用的泥和泥球用的泥是不是一样多?为什么? 运用变式,注意事项: (1)确定等量。 (2)让持有不同认识的儿童各自陈述理由,2.通过比较和数数感知量的守恒 例如,长度守恒,儿童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