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专题规划1)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7674416 上传时间:2020-07-1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784.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专题规划1)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城市规划)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专题规划1)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城市规划)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专题规划1)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城市规划)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专题规划1)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城市规划)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专题规划1)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专题规划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专题规划1)(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专题规划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江门市、东莞市、中山市及惠州市区、惠阳市、惠东县、博罗县和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等23市3县。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占广东省的23.4。2000年末总人口2306万(计入外来人口为4150万,以下括号内数据均为同一口径数据),占广东省的30.8(48%)。人口密度546人/平方公里(995人/平方公里),是广东省的1.4倍(2.3倍)。一、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展迅猛。逐步建立了一个具有较强生产能力、外向度高、新兴产业不断崛起的工业体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外开放领域

2、进一步拓展,已培育起雄厚的竞争力基础。珠江三角洲现已成为以电子、电气为主导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并基本形成以广州、深圳为龙头,以九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为支柱的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成为全球性信息技术产业高度集中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已从以劳动密集型轻纺加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初期阶段,逐步进入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据较大比重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并形成了更为发达的外向型经济和日益紧密的珠港澳经贸合作关系。高速的经济增长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大力推行体制改革、发展外向经济

3、和实行对外开放等政策,鼓励多种形式经济的成长并尊重地方发展的自主选择,启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珠江三角洲积累了巨大的投入能力,二十世纪90年代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区开发有了更广阔的资金渠道。20年来,珠江三角洲城镇已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过万亿元,培育起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化发展(见表1)。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在增加就业、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越来越发挥出关键性作用,推进城市化,促进城镇健康发展更成为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措施。表1:城镇发展与城市化指标(2000年)指 标广东省珠江

4、三角洲珠三角占全省设市城市(个)522344大城市(个)12975中等城市(个)221150建制镇(个)155637431城镇户籍人口(万人)2338113448.5城市化水平()31.249.2(72.2)/ 标注的城市化水平是按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口径计算。(一)城市化特征1、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二十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在政府建设投资拉动和外资、民间资金的多重推动下,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发展表现出鲜明的政府主导与地区自发增长相结合的特征,城镇建设模式逐步由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单一投资主体转变为多元投资主体并存的局面,城市化模式也由计划经济体制下“自上而下”的城市化转变为“自上而下

5、”与“自下而上”共同发展的城市化格局。城镇发展机制日益市场化,城市化动力强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珠江三角洲涌现出多种城市化发展模式,包括“以下(乡镇以下的各类企业)促上(市级企业),遍地开花”的东莞模式,“中间(乡镇企业)突破,带动两头(市属、村办企业)”的顺德模式,“以上(市属企业)带下(乡镇以下企业)、一镇一品”的中山模式,“六轮(市、镇、村、经济社、联合体、民营经济)齐转,各显神通”的南海模式,等等。2、基本形成一体化的城乡发展格局城市拓展和乡村城市化的双向作用,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形成。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共同作用下,珠江三角洲产品、资本和劳动力在城乡之间

6、快速流动,城市建成区迅速向外扩张,乡村地区广泛城市化,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大中小城镇相结合、多层次的城镇体系,总体上呈现出集聚性、区域性的趋势。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大城市作为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支柱,产业不断升级和重组,区域发展重心逐步向大、中城市集中,大、中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与此同时,小城镇亦成为新的人口和产业集聚点。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结构的整体调整和升级,珠江三角洲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市作为广东省的单极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城市之间的关系属于绝

7、对的核心-边缘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已逐步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与广州市毗邻而立的又一个中心城市,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江门、肇庆等城市也相继进入了中等城市行列,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双极结构已成为目前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结构特征。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城市功能逐渐多样化,城市交流更加密切,已发展成一个城乡一体、类型完备的多层次城镇体系,双极模式正逐渐向网络化模式演化。3、城镇建设质量和生活环境质量日益提高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备。珠江三角洲是广东省交通运输最发达的地区,区内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方式有机结合,全面发展,区域性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已跻身国内先进水平,成为珠江三角洲

8、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珠江三角洲公路通车里程、高速公路总长和公路密度均居国内先进水平;已建成广州、深圳、珠海等国际机场,旅客运输量、吞吐量、飞行起降架次等均居国内前列;航运及航空运输能力、电信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各地光纤通信网络建设普遍展开。在各城市内部,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建设投入逐步增多,近两年来城市新建污水处理设施数量已超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前期总和。城市生活质量和投资环境也明显提高。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公众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建设的思路也逐步从粗放扩张向集约发展转变。加大城市建设力度,优化城市资源配

9、置、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追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地共识。以广州城市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到2010年一大变”、深圳“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城市”为典范,珠江三角洲掀起了“净化、绿化、美化城市”行动的高潮,城市广场、步行街、文体教育等公共活动设施和场所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城市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二)存在的问题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尽管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了明显成绩,但问题仍很突出。整体而言,城市化发展水平和质量不高,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城市化滞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造成工业企业“遍地开花”

10、,带来经济效益低下、投资分散和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严重问题。“非城市化的非农化”,导致非农人口“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既影响了城镇规模效益和服务功能的发挥,也不利于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化发展滞后,已成为珠江三角洲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一大障碍。2.城镇规划建设水平不高,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珠江三角洲多数城镇设市时间不长,大多在几年前才撤县改市、撤乡改镇,虽然建设成就有目共睹,但城镇管理工作仍然跟不上发展的形势,城建管理机构尚不完善,城乡居民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原来城市边缘一些村落逐渐成为“城中村”,它们在地域上与城市已密不可分,但迟迟未能纳入城镇统一管理范畴

11、,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社会治安隐患突出,成为城市“脏乱差”的“重灾区”。在一些农村地区,其建设外观和生活水平上与城市已没有区别,但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观念行为还不适应城市社会要求,教育、文化、科技建设急需加强。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离不开城市管理的现代化和“人”的城市化。3.相关制度安排不适应城市化发展的要求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进入工业化发展时期之后,没有及时推行有效的城市化政策,社会经济运行仍受到旧的城乡分隔的体制性障碍束缚。如外来打工人员已占到珠江三角洲总人口的45左右,但原有的户籍制度较大限制了人口的合理流动;土地管理制度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农民既不愿意放弃建房

12、收租、土地分红所获取的巨大利益,又很难凭借放弃土地使用权得到的收益迁入城市安家立业;资本市场发育不良制约了城镇规模扩大和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很多城镇建设资金缺乏,综合公共服务设施不足;行政区划缺乏整合度,一些城镇的发展建设已高度关联,但行政体制却各自独立,矛盾错综复杂;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也制约了珠江三角洲各城镇自身的发展和整体优势的发挥,等等。不利于城乡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要素集聚的相关制度安排,造成了一系列结构性、体制性和政策性失衡,阻碍了城乡交流与融合,制约了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推进。(三)趋势和挑战1.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更合理的经济地域分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

13、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推动下,企业和生产要素更健康、高效地在地区间流动和重组。珠江三角洲将进一步改变以往城市间缺乏紧密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经济结构趋同的状况,中心城市与外围区域在战略服务活动(包括专门化的服务产业、产业内部的服务活动,如研发、管理等)和生产制造活动等方面的分工架构日益清晰,社会资源利用更为合理,中心城市的战略服务特色更为明显,促进珠江三角洲紧密合作的区域经济分工的形成。2.信息化与知识经济促进产业空间组织的调整和升级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社会结构,促进了全球商品、资金和信息的高速流转。这种以信息技术革命为

14、代表的知识经济发展浪潮引发的产业优化升级,对珠江三角洲产业空间布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新经济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咨询等服务性产业和管理中心越来越趋向于大城市集聚布局,以寻求空间集聚和经营活动的同步。集聚的经济环境,也为科研、教育的发展和交通、通讯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出了更大的集聚效益。3.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强化城市功能的优化与重组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进一步强化了全球性的分工、合作和竞争,也推动着珠江三角洲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不断调整优化和重组。在全球化趋势下,大型企业的功能呈现了突出的空间集聚和扩散特征,企业的管理研发功能集聚于大城市,生产加工功能则分布于中、小城市,形成

15、了经济功能在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协作系统,也推动了城市功能的空间集聚与扩散过程,成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联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知识经济浪潮的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原有的特殊政策的优势已逐渐淡化,并受到越来越多区域集团的竞争压力,产业和城市发展面临着更大的难题和挑战。实行内外全方位开放,不断优化重组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构筑更具竞争实力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促进珠江三角洲走向高质量与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之路的当务之急。二、主要任务(一)发展目标1.全面提升城市群竞争实力,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的主要城市集团。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珠江三角洲要确保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相互促进,继续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为主线,加快转变粗放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促进城市群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珠江三角洲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