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某市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7674236 上传时间:2020-07-1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0.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某市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某市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某市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某市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某市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某市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某市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一、前言(一)规划背景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智慧化已成为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第四次浪潮”。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前沿趋势,是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2006年,我市在紧密跟踪世界智能城市发展理念和实践进程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南京特色发展道路,完成了构建智慧城市、引领未来发展等重要课题的研究,提出了构建智慧城市的初步设想。2007年,在我市举办的“智慧产业发展与城市创新”高层论坛上,一批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发展智慧产业、构建智慧城市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随着“智慧地球”新

2、理念和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国内外对智慧城市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向前推进。2009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三个发展”意见,明确提出了推进“智慧南京”建设的重大战略构想,将其作为加快城市转型升级,并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确立领先优势的关键战略举措。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加快建设智慧创新、富裕和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将打造“人文绿都、智慧南京”作为“十二五”期间南京城市发展的基本取向。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智慧南京”,推进先进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建成“无线城市”,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和市民生活品质。

3、(二)规划内容智慧城市,是网络宽带化、管理智能化、产业高端化和应用普及化的城市,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智慧城市,是以信息、知识为核心资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通过广泛的信息获取和全面感知,快速、安全的信息传输,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本规划立足南京实际,分析了“十二五”期间“智慧南京”建设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今后五年“智慧南京”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重点对我市未来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发展、智慧人文环境等方面进行

4、认真分析谋划,力求通过高水平的顶层设计、系统设计、构架设计和制度设计,使规划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操作性,成为引领“智慧南京”发展的行动纲领。(三)规划期限规划期限是2011年-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四)规划依据1、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3、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4、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制定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5、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6、中共南京市委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科学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

5、展、跨越发展的意见(宁委发200937号)7、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有关工作的通知(宁政发2010173号)8、市政府关于推进市民卡项目建设的意见(宁政发2008200号)9、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政务数据中心的意见(宁政发201065号)10、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智能交通项目建设的意见(宁政发2010237号)11、中共南京市委关于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的决定(宁委发201136号)12、关于以打造“一谷两园”软件产业集聚区为重点高标准建设中国软件名城的意见(宁委发201139号)13、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而奋斗

6、(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二、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南京深入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三个发展”这一中心任务,突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信息化和城市化的融合,积极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扶持信息产业发展,着力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信息化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信息化建设在改善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推动城乡统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南京成为国家“两化融合先行试验区”、“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中国软件名城”,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较好基础。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通过“十一五”建设,南京

7、市已建成以光缆为主体、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干线传输网络,规模、容量、技术等方面均居国内领先水平。已建成拥有100多万公里光缆、500G出口链路的城域网。实现城区20M接入,农村8M全覆盖,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2010年电信业务总量131.04亿元,互联网用户达153.87万户,其中宽带用户达150.77万户。全面建成以光纤骨干网为主的数字化有线电视网络平台,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179.5万户,入户率达到93%以上,其中数字电视用户达108万户。无线宽带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以南京电信为主体全面推进公众无线接入网络建设,全市WIFI热点已超过1800个,政府机关和宾馆

8、等窗口单位已经率先实现无线宽带接入,主城内休闲场所、商务楼宇等热点区域实现无线宽带基本覆盖。同时,积极推进无线宽带行业专网建设,试验网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覆盖了包括建邺区在内约155平方公里的面积,并开展了移动警务、应急指挥等应用试点,取得了良好成效,其技术特点和应用模式已引起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重视。2、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深入推进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全市具有行政权力的53个政府部门和13个区县均建成权力阳光业务系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全事项上网、全信息覆盖、全过程监控;综合政务平台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接口,实现用户、系统、信息三者之间的协同;城市三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初步建成,开始在城市规划、市

9、政建设、房地产管理、环境保护以及治安管理等方面得到应用。另外,信息技术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实施了社区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初步构建了市、区、街道三级网络服务体系。3、信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南京的电子制造业与软件产业并驾齐驱,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两化融合”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围绕发展“五大产品群”、培育“九条优势产品链”,切实推进以“液晶谷”、“无线谷”为引导的信息产业“二十大工程”,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450.4亿元。软件业也占了我省的半壁江山,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13亿元,比上年增长60.3%。4、科教人

10、才方面的比较优势不断增强南京拥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十一五”期间,南京进一步普及信息化基础教育,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引导驻宁高等院校调整相应专业和学科设置,增加信息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专业,积极与国际专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培养出大量信息化管理人才;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积极开展了信息技术职业教育,培养出大量信息技术应用人才;积极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和市外各类专门人才,鼓励大中型企业设立信息主管,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二)面临形势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出现了新特点和新趋势,特别是“物联网”、“感知中国”等新概念新

11、理论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将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作为新的发展目标,使城市管理更加智能、城市发展更具活力,已逐步成为国内外主要城市创新发展的新趋势。1、技术创新与应用突破为“智慧南京”建设提供有效支撑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网络向宽带、融合方向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显现,信息技术向智能化、集成化方面发展以及与其他产业技术的融合不断加深,这些都为实现对城市建设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各种海量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处理、整合和分析,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智能化水平提供了有效的支撑。2、国家宏观政策为“智慧南京”建设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

12、我国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上的新形势、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信息化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对信息化发展任务进行了系统全面部署,指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国家已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对“智慧南京”建设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3、城市发展新趋势对“智慧南京”建设提出内在需求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南

13、京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十分巨大,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管理和社会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技术。2010年6月国务院发布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南京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城市发展新定位也对建设智慧城市提出内在需求。只有深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充分挖掘、实时整合、有效配置城市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源,才能实现城市科学协调发展。建设“智慧城市”适应城市发展的新要求,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4、青奥会举办为“智慧南京”建设带来新的契机2014年青

14、奥会将是我市举办的规格最高的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盛会,在南京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是时代赋予南京发展独一无二的战略机遇,不仅为南京扩大国际影响提供绝佳平台,为南京争取相关战略资源倾斜与发展政策支持提供难得契机,也为在短期内集中力量破解长期困扰发展的重大难题提供强有力的倒逼机制。“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充分发挥青奥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创新经济、智慧产业及文化体育产业,推动高科技成果在青奥会中应用,广泛普及智能技术、绿色低碳技术,全力打造“智慧青奥”,并使之成为推动“智慧南京”建设的核心力量。5、体制机制和信息安全是“智慧南京”建设面临的挑战我市智慧城市建设也面临相当大的挑战。目前,北京、上海、

15、广州、武汉、宁波等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地区间竞争态势依然严峻,迫切要求我们抢占先机,率先启动“智慧南京”建设,确保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把握主动权。智慧城市发展所涵盖的传感器、网络、智能处理等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多数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由此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重要挑战,迫切要求我们不断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真正把南京建设成为自主可控的“智慧城市”。此外,观念的更新、体制机制的调整是“智慧南京”建设面临的挑战。智慧城市建设初期需要大量的政府投资,将给我市财政带来一定压力,对创新建设、运营模式、保障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三、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总体架构(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完善“智慧南京”的顶层设计、系统设计、构架设计和制度设计,坚持以科技创新和深化应用为重点,将先进智能技术广泛运用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依托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更准确快捷地配置资源、更大程度地降低能耗,创造我市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创新活跃的市场环境、和谐低碳的人居环境,推进我市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提升信息时代的生活品质,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把南京建成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