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园林规划)慈溪市镇龙浦两侧泥沙促淤试验工程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7670775 上传时间:2020-07-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园林规划)慈溪市镇龙浦两侧泥沙促淤试验工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城乡、园林规划)慈溪市镇龙浦两侧泥沙促淤试验工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城乡、园林规划)慈溪市镇龙浦两侧泥沙促淤试验工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城乡、园林规划)慈溪市镇龙浦两侧泥沙促淤试验工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城乡、园林规划)慈溪市镇龙浦两侧泥沙促淤试验工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乡、园林规划)慈溪市镇龙浦两侧泥沙促淤试验工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园林规划)慈溪市镇龙浦两侧泥沙促淤试验工程(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慈溪市镇龙浦两侧泥沙促淤试验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慈溪市海涂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评价单位: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2011年11月1 工程概况慈溪市镇龙浦两侧泥沙促淤试验工程位于慈溪市东部龙山、掌起两镇的东北部滩涂上,工程西起淹浦、东至慈镇交界(镇海泥螺山围涂工程北围堤)。本工程共布置丁坝4条,长度共计10.772km。号丁坝:布置在镇龙浦东侧1400m处,南起已建十塘横堤,北抵横堤外侧200m,沿横堤小塘轴线东西向各延伸300m和200m,丁坝总长2.982km,基本走向西南东北,主风向NWNNW3200。号丁坝:布置在淡水泓东侧2500m处,南起已建十塘横堤,北抵横堤外侧200m,沿横堤小

2、塘轴线东西向各延伸300m和200m,丁坝总长2.86km,基本走向西南东北,主风向NWNNW3200。号丁坝:布置在淞浦东侧1600m处,南起已建十塘横堤,北抵横堤外侧200m,沿横堤小塘轴线东西向各延伸300m和200m,丁坝总长2.712km,基本走向西南东北,主风向NWWNW3200。号丁坝:布置在淹浦西侧,南起已建十塘横堤,北抵横堤外侧200m,沿横堤小塘轴线东西向各延伸300m和200m,丁坝总长2.215km,基本走向西南东北,主风向NWNNW3200。本工程丁坝采用船抛及陆上车抛相结合的施工方式,施工分丁坝坝体抛填、坝体护脚抛石和干砌坡面三部分。工程总投资35784.43万元。

3、2 工程分析2.1 规划相符性分析本工程建成后将增加滩涂资源,稳定滩涂冲淤平衡,防止滩涂资源流失有积极作用,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有利于加快建立科学的滩涂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机制,增加慈溪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储备、推进沿海滩涂开发利用带等方面均有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因此,本项目符合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1-2020)、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慈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慈溪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2.2 与海洋功能区划相符性分析工程

4、项目为滩涂促淤试验工程,是服务于慈溪滩涂围垦的先期试验性工程。浙江省功能区划对该海域功能区划为围海造地区,工程建设能促进该海域功能更好发挥,不会对功能区产生不利影响。工程建设对滩涂养殖功能区具有促进作用,与该功能区在促进慈溪市滩涂养殖业发展具有一致性,为滩涂养殖业提供了更多的滩涂资源,与滩涂养殖没有用海冲突。本工程对捕捞功能区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影响范围、程度均很小,对主体功能不会造成较大影响。工程建设对排污区不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项目建设与浙江省、宁波市和慈溪市海洋功能区划是兼容的。2.3 工程各阶段环境影响分析2.3.1 施工期(1)水环境影响施工期水环境影响主要来自丁坝施工过程中,尤其是丁

5、坝坝体石料抛填过程会扰动海域底质沉积物,导致海底泥沙再悬浮进而引起丁坝周围水体浑浊,污染局部海域水质并影响局部沉积物环境质量。按丁坝施工对海底沉积物的扰动深度为0.1m,坝底平均宽20m,正常施工速度为0.5m/min,在正常连续作业情况下,悬浮物源强为1.0m3/min,取悬浮物起悬比为20,本工程顺坝施工时悬浮物源强约为2.3kg/s。(2)海洋生态、渔业生产影响本工程施工期对海洋生态和渔业的影响主要来自以下3个方面。丁坝坝体石料抛填会直接导致坝址及周围潮间带和底栖生物生境遭到完全破坏,相应带来潮间带和潮下带底栖生物量的损失。根据本工程方案,工程影响底栖生境面积共约75ha,其中丁坝直接压

6、站32.31ha范围内的潮间带和底栖生境将遭到永久压站,而丁坝堤脚两侧约43.08ha范围的潮间带和底栖生境在施工结束后将逐渐恢复。本工程石料抛填会直接扰动工程海域海底泥沙,造成泥沙再悬浮从而影响海域浮游植物生境,造成其生物量减少、多样性降低和生产力下降并进而影响以其为饵料的浮游动物的生存。同时高浓度悬浮物扩散还会影响前沿及周围海域鱼卵仔鱼的生存、发育,造成渔业资源的损失。本工程所在海域目前主要为滩涂养殖开发,工程施工会直接造成渔业生产养殖面积的下降,产量和产值损失。但工程建成后丁坝两侧会逐渐形成适合养殖的区域,以弥补工程对滩涂养殖开发的短期影响。(3)大气、声环境影响本工程施工车辆、船舶及各

7、类机械在运行中也会排放一定量的废气,影响海上大气环境质量,由于施工车辆、机械主要以柴油或汽油为燃料,运行废气的主要污染物包括NOx、CO、SO2等。此外陆上运输车辆运行,土方、物料装卸、堆放、运输等将产生大量扬尘,污染环境。本工程海上施工会对工程区域声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包括水上声环境和水下声环境。(4)固体废弃物本工程丁坝坝体修筑和坝顶修葺等施工活动产生弃土(渣)量较小,且大部分弃渣可被直接利用,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施工期间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产生量约0.1t/d,若处置不当,会对工程区域的土壤和水环境造成污染,并影响环境卫生。2.3.2 运行期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对海域水文动力条件和地形地貌

8、冲淤环境的影响,表现为丁坝间围区流态变化,流速趋缓,泥沙淤积有所加剧,同时受前沿地形变化的影响,工程区域周围海域潮量可能也有所变化。本工程建成运行后基本不产生污染物,但工程将抛填大量石料入海,如抛填材料理化特性或其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超过相关技术标准要求,则抛填材料所含有的污染物可能在海洋长期腐蚀浸泡的条件下逐步溶出,从而对海域水质和沉积物环境造成不利影响。3 环境现状评价3.1 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本工程位于杭州湾南岸东部边滩,沿岸等深线基本与岸线平行。岸滩断面地形分带明显,由潮间带滩地、水下斜坡和海床三部分组成。由于工程区岸段的高、中潮滩大部分均已被围,现存的自然滩地较狭窄;水下斜坡,也称滩坡

9、,坡度在710之间,它似同一道堤坝的边坡,坡面平整,斜置水下,和海底床面构成交角,形成一条明显的转折带;海床床面-5m以下深水区域,床底迅速展平,进入平坦的杭州湾(灰鳖洋)海床。工程区主要位于该区-5m以上浅水域,岸滩沉积物以粉细砂和砂质泥等细颗粒物质为主,滩坡物质交换随季节变化。工程区岸滩基本一直在淤高,属建设型岸滩类型,平均淤积速率0.09m/a,2005年2010年0m、-2m和-5m等深线平均向海淤进2.83km、2.11km和2.96km。岸滩在整体向海淤进的同时,滩地面积逐渐减少,水下斜坡变陡,海床床面不断抬高。3.2 水文动力环境围垦工程区位于宁波镇海区澥浦泥螺山东侧,影响本工程

10、所在水域的涨潮流主要来自金塘水道;而落潮流主要来自杭州湾,经灰鳖洋下泄影响本工程区水域。工程区水域涨、落潮流受岸线地形作用,主体流路清晰,潮流基本沿等深线走向作东南-西北向的往复流动。本工程水域含沙量较高,实测最高含沙量为5.7500 kg/m3,最低含沙量为0.0684 kg/m3。水域大、小潮期间各站平均含沙量分布在0.89332.5026 kg/m3之间,其中大潮平均含沙量为1.8801 kg/m3,小潮平均含沙量为1.2241 kg/m3,大、小潮总的平均含沙量为1.5521 kg/m3。3.3 海域水质、沉积物环境用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进行评价,不符合水质要求的因子主要有pH、化学需氧量

11、、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硫化物、石油类、铅和汞。其中pH超标率10%,但符合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化学需氧量超标率15%,但符合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均不符合第二类水质标准,且超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为劣四类;硫化物超标率5%,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石油类超标率25%,但符合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总汞仅1个站位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超标率95%。50%的站位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30% 的站位符合第四类标准,另有3个站位为劣四类;铅超标率95%,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镉、铬、铜、砷 样品中含量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按照海洋沉积物一类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所测因子汞、砷、铅、镉、

12、铬、锌、Eh、石油类、硫化物、有机碳均符合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仅铜有两个站位超一类标准,但均符合二类标准。3.4 海域生态环境(1)浮游植物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发现浮游植物1门4属9种,其中网样8种,水样6种,均为硅藻。密度范围在1.2103个/m3114.22103个/m3之间,均值为22.83103个/m3。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琼氏圆筛藻。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值为0.96,变化范围在0.591.64之间;均匀度均值为0.66,各站变化范围在0.290.92之间;丰富度均值为0.15,各站变化范围在0.070.37之间。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较差,种类分布不均匀。(2)浮游动物

13、现状调查鉴定出浮游动物及浮游幼虫为34种,以桡足类种类为主和浮游幼体最多,分别有12和8种,分别占总数的27.9%和26.2%。各各站生物量(湿重)范围在15.7141.7mg/m3之间,生物密度波动范围在4.17167.50个/m3之间。生物量最高值为141.7mg/m3,最小值为15.7mg/m3。浮游动物密度最高值为167.50个/m3,最低值为4.17个/m3。主要优势种为太平洋纺锤水蚤、左突唇角水蚤、百陶箭虫和真刺唇角水蚤。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48,各站变化范围在1.153.23之间;平均均匀度为0.85,变化范围在0.660.97之间;平均丰度为1.72,变化范围在0.792.7

14、1之间。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的多样性较好,种类分布较均匀。(3)底栖生物现状调查鉴定出底栖生物2个类群4种,分别为纽形动物(纽虫)和多毛类(不倒翁虫、丝异须虫和寡鳃齿吻沙蚕),有3个站位未检出底栖生物。底栖生物量密度范围在025个/m2之间,密度均值为7.5个/m2;生物量范围为00.43g/ m2,均值为0.08g/ m2。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1.082,变化范围为0.7541.602。均匀度平均值为0.917,底栖生物分布情况来看还是相对较均匀,规律性不明显。(4)潮间带生物潮间带生物调查共鉴定5类26种。其中多毛类4属8种,占30.8%;软体动物9属9种,占34.6%;甲壳类4属5

15、种,占19.2%种;其他类动物4属4种,占15.4%。平均生物量为83.81g/m2,范围在9.72256.38g/m2之间;平均栖息密度为184.53个/m2,范围在24.0个/m2608.0个/m2之间。生物量和密度组成以软体动物和多毛类为最高,其次为甲壳动物。潮间带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为中潮区 高潮区 低潮区。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39,变化范围为0.962.10。潮间带生物均匀度的变化范围为0.560.99,均匀度的平均值为0.71。3.5 渔业资源渔业资源调查共鉴定出游泳动物33种,其中拖网27种,张网15种。拖网中鱼类渔获种数最多,为13种,占48.15%,虾类9种,占3

16、3.33%,蟹类5种,占18.52%。各站种类数在1016种之间。2011年9月调查海域渔获物重量密度中,鱼类最高,平均占61.62%,虾类为31.37%,蟹类7.01%;尾数密度中,鱼类平均占17.45%,虾类81.91%,蟹类0.64%。2011年9月调查海域渔业资源重量密度均值为88.20(kg/km2),其中鱼类54.35(kg/km2),虾类27.64(kg/km2),蟹类6.19(kg/km2),渔业资源尾数密度均值为27.36(103ind./km2),其中鱼类4.77(103ind./km2),虾类22.41(103ind./km2),蟹类0.18(103ind./km2)。鱼类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