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园林规划)中国建筑师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7668148 上传时间:2020-07-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园林规划)中国建筑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城乡、园林规划)中国建筑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城乡、园林规划)中国建筑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城乡、园林规划)中国建筑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城乡、园林规划)中国建筑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乡、园林规划)中国建筑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园林规划)中国建筑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景观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和具体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态的地理复合体。它是历史时期以来人类活动所塑造并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景观。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由于民族的迁移,一个地区的文化景观往往不仅是一个民族形成的。文化景观的内容除一些具体事物外,还有一种可以感觉到而难以表达出来的气氛,它往往与宗教教义、社会观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有关,是一种抽象的观感。文化景观的这种特性可以明显反映在区域特征上按明、清建筑传统的工程做法,油

2、饰彩绘前要在木构造表面分层刮涂用血料、油满(或光油)调制的砖灰做为底层,称作地仗,为防止其龟裂剥离,刮涂过程中还要披麻或糊布。明、清建筑油饰彩绘工程的地仗是由唐、宋建筑油饰彩绘工程的衬地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山西的村落无论大小,很少没有一个门楼的。村落的四周,并不一定都有围墙,但是在大道入村处,必须建这种一座纪念性建筑物,提醒旅客,告诉他又到一处村镇了。河北境内虽也有这种布局,但究竟不如山西普遍。 山西民居的建筑也非常复杂,由最简单的穴居到村里深邃富丽的财主住宅院落,到城市中紧凑细致的讲究房子,颇有许多特殊之点,值得注意的。但限于篇幅及不多的相片,只能略举一二,详细分类研究,只能等待以后的机会了。

3、 穴居穴居之风,盛行于黄河流域,散见于河南,山西,陕西,甘肃诸省,龙庆忠先生在穴居杂考一文中,已讨论得极为详尽。这次在山西随处得见;穴内冬暖夏凉,住居颇为舒适,但空气不流通,是一个极大的缺憾。穴窑均作抛物线形,内部有装饰极精者,窑壁抹灰,乃至用油漆护墙。窑内除火炕外,更有衣橱桌椅等等家具。窑穴时常据在削壁之旁,成一幅雄壮的风景画,或有穴门权衡优美纯净,可在建筑术中称上品的。 砖窑这并非北平所谓烧砖的窑,乃是指用砖发券的房子而言。虽没有向深处研究,我们若说砖窑是用砖来摹仿崖旁的土窑,当不至于大错。这是因住惯了穴居的人,要脱去土窑的短处,如潮湿,土陷的危险等等,而保存其长处,如高度的隔热力等,所以

4、用砖砌成窑形,三眼或五眼,内部可以互通。为要压下券的推力,故在两旁须用极厚的墙墩:为要使券顶坚固,故须用土作撞券。这种极厚的墙壁,自然有极高的隔热力的。 这种窑券顶上,均用砖墁平,在秋收的时候,可以用作曝晒粮食的露台。或防匪时村中临时城楼,因各家窑顶多相联,为便于升上窑顶,所以窑旁均有阶级可登。山西的民居,无论贫富,什九以上都有砖窑或土窑的,乃至在寺庙建筑中,往往也用这种做法。在赵城至霍山途中,适过一所建筑中的砖窑,颇饶趣味。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介绍在霍山某民居门上所见的木版印门神,那种简洁刚劲的笔法,是匠画中所绝无仅有的。 磨坊磨坊虽不是一种普通的民居,但是住着却别有风味。磨坊利用急流的溪水做

5、发动力,所以必须引水入室下,推动机轮,然后再循着水道出去流入山溪。因磨粉机不息的震动,所以房子不能用发券,而用特别粗大的梁架。因求面粉洁净,坊内均铺光润的地板。凡此种种,都使得磨坊成一种极舒适凉爽,又富有雅趣的住处,尤其是峪道河深山深溪之间,世外桃源里,难怪被人看中做消夏最合宜的别墅。 由全部的布局上看来,山西的村野的民居,最善利用地势,就山崖的峻缓高下,层层叠叠,自然成画!使建筑在它所在的地上,如同自然由地里长出来,权衡适宜,不带丝毫勉强,无意中得到建筑术上极难得的优点。 与其他房子的差别农庄内民居就是在很小的村庄之内,庄中富有的农人也常有极其讲究的房子,这种房子和北方城市中的“瓦房”同一模

6、型,皆以“四合头”为基本,分配的形式,中加屏门,垂花门等等。其与北平通常所见最不同处有四点: 一、在平面上,假设正房向南,东西厢房的位置全在北房“通面阔”的宽度以内,使正院成一南北长东西窄,狭长的一条,失去四方的形式。这个布置在平面上当然是省了许多地盘,比将厢房移出正房通面阔以外经济,且因其如此,正房及厢房的屋顶(多半平顶)极容易联络,石梯的位置,就可在厢房北头,夹在正房与厢房之间,上到某程便可分两面,一面旁转上到厢房屋顶,又一面再上几级可达正房顶。 二、虽说是瓦房,实仍为平顶砖窑,仅留前廊或前檐部分用斜坡青瓦。侧面看去实像砖墙前加用“雨搭”。 三、屋外观印象与所谓三开间同,但内部却仍为三窑眼

7、,窑与窑间亦用发券门,印象完全不似寻常堂屋。 四、屋的后面女儿墙上做成城楼式的箭垛,所以整个房子后身由外面看去直成一座堡垒刘敦桢著名建筑学家、教育家,建筑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字士能,号大壮室主人。曾创办我国第一所由中国人经营的建筑师事务所。长期从事建筑教育和建筑历史研究工作,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又是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的开拓者。在对华北和西南地区的古建筑调查,以及对我国传统民居和园林的系统研究方面,都为这一学科奠定了主要基础。又曾多次组织并主持了全国性的建筑史编纂工作,出版了“苏州古典园林”等颇有影响的专著。1897年生。1913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1916年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科,

8、次年转入建筑科,1921年获学士学位。1922年回国任上海绢丝纺织公司建筑师,并与柳士英等肇建了第一所中国人经营的华海建筑师事务所;1923年又与柳士英等创设了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并任讲师,为国家培养了首批建筑工程方面的人才。1925年任湖南大学土木系讲师;1927年任中央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30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刘敦桢著有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大壮室笔记、明长陵、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易县清西陵、河北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河南北部古建筑调查记、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等论文,为中国古建筑研究树立楷模,1933年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兼文献主任;1943-1949年在中央大

9、学(现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创立中国最早的建筑系,任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工学院院长;1949-1968年任南京大学和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主任、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兼南京分室主任。1951年当选南京市人大代表;1954年选为江苏省人大代表;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任命为一级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是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此外,还担任全国和省、市建筑学会的理事、理事长等职。1957-1959年间,曾代表我国建筑界和文化界出访波兰、苏联和印度。毕生致力于建筑学教学及发扬中国

10、传统建筑文化,着重民居和各地古建筑调查,创办中国建筑研究所,为中国建筑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编撰出版的苏州古典园林获198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编著有中国住宅概说、中国古代建筑史;撰有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等论文;出版有刘敦桢文集(4卷本)。 逝世文革期间,深受迫害,身心遭严重创伤,1968年5月10日含冤而逝,终年71岁。 设计制作刘敦桢所创办的华海建筑师事务所,在上海等地做了多项设计。后来他又在长沙设计了湖南大学教学楼和市内名胜天心阁,在南京设计了一批民用建筑以及中山陵前的光化亭、中央大学学生宿舍、食堂和中央图书馆阅览楼等。1960-1966年,对南京瞻园

11、的改建,是他最成功也是最后的建筑制作,也是他对园林研究的建系方针刘敦桢在中央大学建筑系的建系方针为:综合欧美与日本等国建筑学专业之所长,培养以建筑设计为主,加强建筑结构和建筑营造等工程知识,使其成为既具有广泛的科学知识和较好的设计与表现能力,又能妥善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建筑师。并制定学制为4年,课程按学分计算。这些原则不但成为该系数十年办学的依据,而且还成为兄弟院校新建这一专业的重要参考。 成就刘敦桢对中国古建筑的辛勤研究和取得的成就,使他在学术界获得了崇高的地位和声誉。他在1933-1937年间在华北六省进行大量科研调查,共写出论文、调查报告、读书笔记等35篇,约65万字;与其他学者合撰论文7

12、篇,30万字。他研究了我国古代官式建筑(宫殿、坛庙、寺观.等)和营造法式、工部工程做法。抗日战争期间,他对云南、四川、西康等地古建筑的调查,填补了我国建筑史上一大空白。1950年,他参加了南京市和江苏省的文管会工作,对南京城内外的古建筑和古墓葬,进行多次调查,写出了修整或保护计划。1952年,开始了对国内传统民居的调查和研究。 著作与荣誉1956年发表了专著中国住宅概论,在国内学术界掀起了对这一领域全面开展研究的热潮。后来,又开展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他率领助手们对苏州大、中、小典型园林、详细测绘,八、九年间绘制测绘图纸2000余张,摄影2万余幅,文字稿10万余字。此项工作因文革而中断,遗稿于

13、1979年由他的助手和后人整理出版。出版后,蜚声中外,又被译成英、日文出版。他集中了建筑史学界和部分考古学界的老、中、青学术精英,主持、编写了中国建筑简史和中国古代建筑史,历时7载,改稿8次,终于在1966年成书。该书至今仍是重要参考书,1988年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刘致平刘致平(1909-1995),字果道,辽宁铁岭人。1928年考入东北大学,是建筑系第一班学生。主要著作有: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辑(共10辑,由刘致平编篆,梁思成主编)、云南一颗印、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中国伊斯兰建筑等。那时,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是梁思成,教授有童寯、陈植、林徽因、谭垣、蔡方

14、荫等。“九一八”事变时,他是三年级学生,随校逃亡关内,转入中央大学插班念建筑系,1932年毕业。1933年流亡到上海,被陈植、童寯老师收留在华盖建筑设计事务所。当时,因为是流亡学生,工资仅只20块银元。应该说,这还是有陈、童二位老师的照顾,否则,连栖身之处也找不到,毕业就是失业。20块银元显然只够糊口。据知,“九一八”以前在沈阳,小学教师的最低工资是35块银元。这么对比,即可知20银元,确实是少得可怜。1934年,经刘福泰(中央大学建筑系主任)介绍,到浙江省风景整理委员会任建筑师。1935年,经梁思成先生推荐,到北京中国营造学社为社员,并始任法式助理,直到1943年。 1934年到1945年,

15、刘老在调查研究和设计方面的主要工作有:测绘杭州六和塔并做修复设计;协助梁思成绘制清式部工程做法补图并撰写文字说明;调查研究河北沧州古建筑;做河北正定隆兴寺及赵州大石桥修复设计;调查研究北京北海静心斋和恭王府;调查研究云南、四川民居;撰写四川广汉县志中城市建设和建筑篇章等。 刘老对云南、四川民居的调查研究,撰写广汉县志都是开创性的工作。他从抗战前即开始研究伊斯兰建筑直至上个世纪70年代,几十年不辞辛劳跑遍了有关地区,潜心研究,终于写出了伊斯兰建筑一书,这也是一件前无古人的研究成果。 建筑学界圈里的人都一致公认,刘老治学严谨、执着,一生清刚耿直,不慕荣利。他的一生所依赖的是学问、能力和人格。在他的

16、一生中,既没有权势关系可以依赖,也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可以依存,更从来没有学会阿谀奉承。 虽然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刘老已是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教授,直到80多岁病逝,并没有留下什么财产。但是他留给后人的那些学术著作都是用之不竭的遗产。 此外,他还给我们留下的另一份宝贵遗产,是他生前写下的读书笔记和藏书梁思成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梁思成190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