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化浅谈自治区农牧区信息化发展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37658905 上传时间:2020-07-1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83.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化浅谈自治区农牧区信息化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管理信息化浅谈自治区农牧区信息化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管理信息化浅谈自治区农牧区信息化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管理信息化浅谈自治区农牧区信息化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管理信息化浅谈自治区农牧区信息化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化浅谈自治区农牧区信息化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化浅谈自治区农牧区信息化发展(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题目:浅谈西藏农牧区的信息化发展 目录摘 要3第一章 农牧区信息化概述41.1. 信息化基本概念41.2. 农牧区信息化的内涵与定义10第二章 西藏农牧区信息化发展状况与分析142.1. 西藏的发展情况152.2. 国内的相关经验222.3. 存在的问题24第三章 西藏农牧区信息化的发展思路26第四章 西藏农村牧区信息化的建设建议36结束语38参考文献39摘 要 信息化建设是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通过信息化推动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信息化是促进农村发展、促进小康社会实现的强大动力。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2、可以带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让广大农民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国民待遇,并最终融入一体化的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西藏自治区作为以农牧区为主的地区,在解决以信息化促进“三农”问题上,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本文通过研究大量相关文献,研究国家、西藏自治区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西藏统计局等单位公布的数据,研究论证西藏实施信息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从区域信息化和农牧业信息化相结合的发展脉络出发,通过分析国内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调查了解西藏农牧区实施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分析西藏农牧区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试图探讨西藏农牧区信息化的定义、内涵和体系结构,把握西藏农牧民信

3、息化的本质特征,找准西藏农牧区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提出有效的针对性的对策,以促进西藏农牧区可持续发展,加快西藏农牧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也希望本文能为全国农业信息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系统地了解西藏农牧区信息化发展状况提供有益的参考。关键词: 西藏 ,农牧区,信息化 第一章 农牧区信息化概述1.1. 信息化基本概念1.1.1.信息与信息化1)信息世界上存在着无限多的、形态各异的物质,每种物质都以空间和时间作为其存在形式,并在一定的空间界面和时间间隔中呈现出有一定规律的组合,这种组合反映出物质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标识了物质的根本属性,即为信息。信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尽管它本身并不是物

4、质,但它具有物质性,不能离开作为它的载体的物质。信息也不是能量,它本身并不具备对一个物体作功的能力。“信息”一词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即有“信”字的出现。“信”常可作消息来理解。作为日常用语,“信息”经常是指“音讯、消息”的意思,但至今信息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学术界对信息有着诸多的定义,在这里列举其中几种: 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 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 信息是反应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特征和变化的知识,是数据加工的结果,信息是有用的数据。 信息以物质介质为载体,传递和反映世界各种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 无论如何定义,人类自古至今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环境中,

5、通过信息的积累、传播和应用,延续着人类的文明。2)信息的特征信息具有以下特征:(1)可识别性 信息是可以识别的,对信息的识别又可分为直接认别和间接识别。直接认别是指通过人的感官的识别,如听觉、嗅觉、视觉等;间接识别是指通过各种测试手段的识别,如使用温度计来识别温度、使用试纸来识别酸碱度等。不同的信息源有不同的识别方法。 (2)传载性 信息本身只是一些抽象符号,如果不借助于媒介载体,人们对于信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方面,信息的传递必须借助于语言、文字、图像、胶片、磁盘、声波、电波、光波等物质形式的承载媒介才能表现从来,才能被人所接受,并按照既定目标进行处理和存贮;另一方面,信息借助媒介的传递又

6、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这意味着人们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对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信息加以选择,增加利用信息的可能性。 (3)不灭性 不灭性是信息最特殊的一点,即信息并不会因为被使用而消失。信息是可以被广泛使用、多重使用的,这也导致其传播的广泛性。当然信息的载体可能在使用中被磨损而逐渐失效,但信息本身并不因此而消失,它可以被大量复制、长期保存、重复使用。 (4)共享性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不同个体或群体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可以共同享用。这是信息与物质的显著区别。信息交流与实物交流有本质的区别。实物交流,一方有所得,必使另一方有所失。而信息交流不会因一方拥有而使另一方失去拥有的可能,也不会因使用

7、次数的累加而损耗信息的内容。信息可共享的特点,使信息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 (5)时效性 信息是对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反映,如果不能反映事物的最新变化状态,它的效用就会降低。即,信息一经生成,其反映的内容越新,它的价值越大;时间延长,价值随之减小,一旦信息的内容被人们了解了,价值就消失了。信息使用价值还取决于使用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的能力。 (6)能动性 信息的产生、存在和流通,依赖于物质和能量,没有物质和能量就没有信息。但信息在与物质、能量的关系中并非是消极、被动的,它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可以控制或支配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并对改变其价值产生影响。3)信息技术人类通过信息的

8、积累、传播和应用,逐步的发展了信息技术,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利用信息的主要手段,并发展成一个专门的学科,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4)信息化1963年,日本学者Tadao Umesao在题为论信息产业的文章中,提出

9、“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首次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后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 关于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作过较长时向的研讨。如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如此等等。 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

10、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实现信息化就要构筑和完善6个要素(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国家信息化体系2006年公布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信息化被定义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在1997年6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信息安全”为7要素。21世纪以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

11、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全球数字鸿沟呈现扩大趋势,发展失衡现象日趋严重。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正在出现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力争跟上时代潮流。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

12、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我国从从十五大就提出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大力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进入了信息化工作的起步阶段;到十六大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进入了信息化进程推广阶段;到十七大又提出了的“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并改制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进程开始了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阶段。1.1.2.信息化发展战略1)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

13、方针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务求实效,面向市场、立足创新,军民结合、安全可靠。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实现网络、应用、技术和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网络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要以需求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要以人为本,惠及全民,创造广大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要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推动军民结合,协调发展。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并确定

14、了如下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2)西藏自治区信息化发展战略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统筹协调,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推进通信网络广覆盖,构建宽带融合信息网络,增强通信安全保障能力,提高信息资源共享能力,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1.2. 农牧区的信息服务需求湖南

15、省农业厅于2011年就湖南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工作进展和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对信息需求等现状开展了一次全省范围的问卷调查,其结果对西藏自治区的农牧区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湖南省农业厅在全省随机选取了561个小型农户、生产大户、涉农企业和农产品消费者,其中个体农户占40.3%,生产大户占21.4%,涉农企业占13.4%,农产品消费者占25.0%。被调查对象年龄偏青壮年,其中3044岁占46.3%,4554岁占35.5%;文化程度集中在初高中水平,其中高中占33.2%,初中占26.4%。被调查对象对农业信息服务需求意向分析如下:1)最需要的信息。被调查对象中,63.3%认为最需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信息,其次分别是57.0%认为最需要优良品种信息,56.1%认为最需要种养生产技术信息,52.9%认为最需要农产品供求与价格信息,34.8%认为最需要气象预报信息,24.1%认为最需要储藏保鲜加工技术信息。浏阳市北盛镇马战村开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讲,“目前,合作社农民最迫切需要的是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市场供求与价格信息”。2)最关心的信息。被调查对象中,69.0%最关心农业科技信息,56.7%最关心政策信息,54.2%最关心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49.6%最关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49.0%最关心病虫测报信息,48.1%最关心农业投入品与农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