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温州市科技发展十五规划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37645231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温州市科技发展十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温州市科技发展十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温州市科技发展十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温州市科技发展十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温州市科技发展十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温州市科技发展十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温州市科技发展十五规划(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目录引 言 1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主要问题1(一)“十五”科技发展回顾及现状1(二)科技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4(三)趋势判断 4第二章 基本思路与主要目标 6(一)科技发展基本思路 6(二)主要目标 7第三章 主要任务、技术发展重点及配套工程 9(一) 主要任务 9(二) 技术发展重点 111、工业 112、农业 15 3、社会发展 174、科技兴海 20(三)配套工程 21第四章 政策措施23引 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原则,并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省委、

2、省政府从本省实际出发,提出建设科技强省的要求,并制定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通过15年努力,使浙江的科技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前列。在这种形势下,认真编制和精心组织实施温州市科技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全面实施“三个温州”战略,加快建设文化大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划是依据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制定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规划纲要进行编制,规划期为20062010年,是未来五年科技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政府引导经济社会实施科技进步重要依据。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主要问题(一)“十五”科技发展回顾及现状、段。第91

3、、科技创新的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明确提出要以加快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有关政策,强化平台建设,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本市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扩大规模和提升层次。省级认定的企业研发中心有29个、行业创新服务中心5个;市级重点行业技术研究中心3个,与全国各地大院名校共建28个企业研发中心、17个中试基地和27个其它类创新载体。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个,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4个。强化了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从而有力推动了我市的科技发展。2、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长“十五”

4、期间温州市科技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市全社会科技投入2004年达21.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经费2004年达16.1亿元。地方财政科技拨款2004年达2.5亿元。3、产业技术取得很大进步。的信息化水平。努力提高其科技创新意识和组织实施能力,切实落实好“十五”期间,温州市科技工作以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加快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研发能力,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围绕电器、泵阀、汽摩配、农药等行业区域支柱产业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提升区域支柱产业层次和水平。二是大力发展有温州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和

5、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数字温州“231工程”,推进了本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四是围绕安全与高效益,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4、科技促进社会领域更趋协调发展医药卫生学科优势基本形成,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医学科技实力有了明显增强。科技强警战略贯穿于各项公安业务工作中,有效提升了公安工作的整体效能。防震减灾强化了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体系的建设,防震减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气象科技长足进展,台风预报预测、短时暴雨预报、气候资源开发、雷电防御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高速气象信息通信、监测网络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环境科技围绕“蓝天、碧

6、水、绿色、安静”四大综合治理工程,取得大批成果。5、科技兴海取得重要进展海洋科研开发取得大量成果,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建设进展顺利,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初露端倪,科技兴海科研体系逐步形成,海洋环保技术不断得到开发应用。6、科技合作成效显著一是科技合作平台不断创新。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了温州网上技术市场;引进大院名校共建联合研究院等公共平台。二是合作活动不断深化。以“温交会”、“科交会”、“轻博会”等科技合作交流活动为载体,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结合的战术,最大限度地把全国的科技、人才资源引入温州,为我所用。三是合作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十五”期间,温州市企业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

7、3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上万名专家进行合作洽谈,共达成科技合作项目近2600项,四是市、县联动,集中资源,集成经费,支持对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有重要影响的对外合作项目。7、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取得很大成效“十五”期间,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温州人才发展行动纲要等13个文件,确立了人才发展“一个高地、三个中心”的总体目标;健全党管人才组织协调机制;建立了每年1000万元以上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人才培养和吸引,滚动使用,每年与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004年底全市有各类人才资源49.5万人,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二)科技工作

8、面临的主要问题1、科技发展与先进城市相比,差距扩大。2004年在省内11个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中,温州市规模综合评价为第4名,水平综合评价为第9名,与上年变化情况综合评价为第11名。2、全社会科技投入持续相对偏低。2004年温州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增速比全省平均低8.9个百分点。3、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特色不明显,高新园区规划没有真正落实。2004年,本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44%,在省内排第八位。4、科技底子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少,传统产业面临技术瓶颈制约,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技术基础落后,技术创新能力差。5、农业和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健全,不能满足发展的需

9、要。6、从事自主研发科技人员少,难以支撑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三)趋势判断1、支持科技创新,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首要选择。研究表明,韩国、台湾、芬兰和爱尔兰等国家和地区进入现代工业化行列都是依靠科技创新,先后实现了发展的战略转型和经济腾飞。我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诸城市,也都依靠占居大量科技资源和改革开放先机,政府倾力引导,大量吸纳优秀人才资源获得发展的主动权。相反,拉美地区如阿根廷等国家由盛到衰的教训也深刻地启示我们,一个国家如果放弃自身的创新能力,就有可能丧失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导致人民福利水平下降和社会政治动荡。2、区域科技进步必须跟上全省的潮流。国家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

10、略,必将在全国形成一个自主创新的高潮。广东的珠三角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结合当地的产业需要大力引进科技资源,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我省的杭州湾在积极引进科技资源的基础上,主动接轨大上海经济圈,共享科技研发平台,谋求区域发展。因此温州必须紧跟这一发展潮流,否则就会被边缘化,落后于主流的发展。3、依靠科技进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市人多地少,资源约束性强,要靠规模扩张谋求新的经济翻番已经相当困难,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树立依靠科技进步观念,走实施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道路。区域竞争加剧,市场拓展受阻所带来的发展压力,将会推动企业选择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十一五”

11、期间,温州市人均GDP将实现并超过3000美元,开始向人均GDP10000美元迈进。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3000美元可以看作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折点,即从依靠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向主要依靠自主创新转变,只有实现这种转变才能迈进人均GDP10000美元的发达状态。4、有特色的创新体系,是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不可缺少的基础平台。我市以传统产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主体,要靠依托外部科技资源或由企业自行解决技术创新问题,难以实现当前及将来的增强区域竞争力的目标。因此必须充分运用政府有形的手,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引导配置科技资源,发挥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基地作用,结合产业特点建立技术研发的公共平台。5

12、、人才需求快速增加,特别是技术创新的核心人才会成为争夺的焦点。虽然我市人才总量有了很大的增加,但人才结构并不尽人意,企业技术创新的领军人物普遍为年龄偏高退休专家,缺乏发展潜力。更大量的是基础性的辅助人才,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与实力。因此加大工程技术人才吸纳和培养力度,创造良好的科技氛围,提高全民科技素养是当务之急。第二章 基本思路与主要目标(一)科技发展基本思路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建设科技强市和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加快人才培育和引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为基础

13、,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营造科技进步环境、构筑区域创新体系为重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全面提升我市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为建设“三个温州”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2、基本原则一是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在重点推进工业科技进步,特别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农业、农村的科技进步;在科技继续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同时,更加重视环境、资源、人口、卫生、安全、防震减灾等社会领域的科技进步,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在继续加快发达县(市、区)科技进步的同时,更加重视欠发达县的科技进步与普及。二是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把自主创新作为产业技术升级、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

14、节,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既积极培育和充分利用本地科技力量,又大力引进和主动利用外地科技力量,加强各种类型的科技合作,特别是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重点突破,跨越发展,逐步实现由引进技术,借用“外脑”为主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展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三是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深化改革,不断优化科技进步环境,增强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四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突破,使高新技术产业

15、切实成为“十一五”的经济高新增长点。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形成高新技术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二)主要目标到2010年,通过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建立起基本健全的区域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行业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整体科技实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支撑农业和社会发展,跨入浙江省科技强市行列,并向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迈进。1、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市级企业研究开发机构200家,省级以上100家;建成为主导产业服务的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和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