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教案和教学设计(两篇)

上传人:hu****a8 文档编号:137638332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6.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杨氏之子》教案和教学设计(两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1.杨氏之子》教案和教学设计(两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1.杨氏之子》教案和教学设计(两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1.杨氏之子》教案和教学设计(两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1.杨氏之子》教案和教学设计(两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杨氏之子》教案和教学设计(两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杨氏之子》教案和教学设计(两篇)(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杨氏之子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5.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6.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学重点】: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难点】:凭借课文中具

2、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过程】一、简介文言文,导题解题。1.简介文言文。(1)指名背诵自相矛盾。(2)教师简介文言文: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2.导入课题。(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节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

3、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学生齐读课题。(2)理解题目: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3.教师介绍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作者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二、初读课文、读通课

4、文。1.初读感受。(1)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2)再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3)指名读。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孔指以示儿曰” “为设果” “儿应声答曰”(两个多音字:为、应)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家禽)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1)学生试读。(2)教师范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3)学生练读。(4)比赛朗读: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5)教师评议并小结: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3.再指名读

5、,齐读。指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三、探究交流,理解意思。(一)理解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1“甚”是什么意思?(很,非常。)“惠”是什么意思?(惠同“慧”,智慧的意思。)2.再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还要小,但是很聪明。)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的意思。(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4.你觉得这段话中的哪个字用得好?(“甚”字用得好。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5.指导朗读,不仅读出了杨氏子的聪明,还要读出内心对杨氏子的喜爱。(二)研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1.谈话过渡:课文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

6、人。你知道是谁吗?(孔君平)你知道孔君平是谁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孔子第26代后人,晋朝人,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任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任。累迁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校。死赠光禄勋,谥“简”。2.孔君平来干什么呀?(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3.孔君平见到杨氏子的父亲了吗?(没有。“父不在”)4.孔君平发现杨氏子的父亲不在,他是怎么做的?(就把杨氏子叫了出来。)5.从孔君平的做法中你了解了什么?(孔君平经常来杨家玩,彼此比较熟悉。)6.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的意思吗?(有一天,

7、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7.指导朗读。(三)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1.“设”是什么意思?(摆放,摆设。)2.“为设果”谁为谁设果?(杨氏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3.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4.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他是个懂礼貌的孩子。)5.指导朗读:读出杨氏子的热情好客,读出对杨氏子的赞美之情。(四)品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谈话过

8、渡:师: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不由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师:儿应声答曰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2.读一读,了解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3.体会语言的巧妙。(1)理解孔君平的话.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音了吗?(学生各抒己见。)孔君平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它水果呢?(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孩子。)教师小结: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 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谈话过渡:杨氏子是怎么回应孔君平

9、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自由读一读。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对比理解,感悟巧妙。孔雀是君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第一句生硬,没有礼貌;第二句委婉回应了对方的问话,又不失应有的礼貌。)理解“应声答曰”。a.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b.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对话的巧妙,在朗读中表现出杨氏子的机智

10、敏捷,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杨氏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四、赞“聪惠”。1.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是什么样的神情?他又会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说一说,也可以写下来。2.学生独立思考、书写。3.小组交流。4.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暗想:我原本是想借杨梅和姓杨的字一样,来考考这个孩子是不是真的非常聪明,没想到,他居然拿孔雀和我的姓来反问,回答得又是那样婉转,真是了不得!于是他笑着说:“耳闻杨氏之子甚聪慧,今日一谈,果然名不虚传哪!真是可喜可贺!”五、熟读成诵1.谈话过渡:课文中,刘义庆用了短短的五句话留给我们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11、,把一个聪慧、礼貌的杨氏子展现在我们面前。老师觉得,像这们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给背诵下来。2.学生自由练习背诵。3.指名背诵,师生评议。4.小组同学比赛背诵,男女生比赛背诵、小组间比赛背诵。【教学反思】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语言幽默,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人家里的九岁男孩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这也是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生字,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通句子,理解文意,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一、教学效果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

12、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地读书。 进入第二个环节“读”的时候,我引用了名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重视语文的读;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并由教师范读,并重点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和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难读地方进行指导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画分文章的节奏。学生一边读,一边画,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读得有点韵味了。理解了文

13、章的意思后,再让学生带着理解读,我感觉学生读得越来越好了。二、成功之处1.抓住谈话,突破难点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这个问题有点儿难度,学生不会马上理解。因此,在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孔君平为什么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此是君家果?二是杨氏之子为什么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马上体会到了杨家学生回答的妙处: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学生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当然,还有一个巧

14、妙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学生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此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设置了一个语言练习:杨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形容?我稍微提示,学生马上说出了“无懈可击、天衣无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有的同学还说出了“顺水推舟、以牙还牙”这些词语。学生的回答让我惊喜,更说明他们读懂了文意,理解了文章。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语言练习:孔君平听完杨氏父子的话会怎么说呢?学生的回答不乏有赞美之声,谦虚之词。我想,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三、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

15、系,有些环节也做了调整和放弃,如讲故事,另外没有注重到学生的发散思维。四、改进措施让学生用文言文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也许会更感兴趣。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课题杨氏之子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学重点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难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按触文言文,激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