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精编

上传人:初**** 文档编号:137628636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02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运输)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精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交通运输)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精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交通运输)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精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交通运输)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精编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交通运输)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精编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通运输)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运输)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精编(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交通运输)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交通运输)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第三类易燃液体1、黄岛油库大爆炸1989年8月12日,位于山东半岛的黄岛油库发生大爆炸。黄岛油库始建于1973年,胜利油田的配套项目,每年经黄岛油库进出的原油在1300万吨之上。距油库仅百余米,即是黄岛油库码头。油库东南方向数千米外,投资数十亿的黄岛电厂正在进行二期工程。整个黄岛地区的建设,及其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喻自明。案情介绍入夏以来,青岛地区没有下过壹场雨,这天上午九时左右,天空乌云密布,滚雷阵阵,不壹会就下起大雨,夹杂着电闪雷鸣。正当为酷暑所苦的人们欣喜不已时,9时55分,23万立方米原油储量的5号混凝土油罐突然爆炸

2、起火,巨大的混疑土罐顶被掀起,滚滚浓烟拔地而起,烟雾中烈焰腾起。油罐内16万吨原油随着轻油馏分的蒸发燃烧,形成了壹股热波向油层下方传递。当热波传至油罐底部的水层时,使罐底部的积水和原油中的乳化水受热汽化、罐内的原油沸溢后猛烈地喷射出来。下午3时左右,5号油罐喷射出来的油火点燃了距离37米处的4号油罐顶部聚集的油气层。4号油罐引起爆炸。炸飞的罐顶混凝土碎块将相距30米的1号、2号、3号油罐的钢铁结构的顶部震裂,且且很快引燃了这三座油罐。整个油库的老罐区全部陷入火海,失控的外溢原油像火山喷发的岩浆,带着烈焰向低洼处乱窜。大火分成三股:壹部分油火翻过5号油罐北侧的矮墙,进入储油规模为30万立方米的新

3、油罐区,幸亏这些新油罐仍没有储油。可是新油罐区的1号、2号、6号浮顶式金属罐的四壁已被烧红。第二股油火沿着地下管沟流淌,汇同输油管的外溢油形成地下火网。第三股油火则从生产区向库区的其它设施蔓延,直接威胁了邻近的油港码头和其它企业、单位。下午6时左右,外溢的600吨原油在海面上形成几条十余海里长、几百米宽的污染带。青岛地区及山东各地的广大公安、消防干警紧急动员奋力扑救,当地民众壹万余人全力以赴抢险救灾,全国各地紧急调运了大批救灾物资,经过104个小时的奋斗,到8月16日的18时,才彻底扑灭了这场大火。这场大火造成19人死亡,7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540万元,被污染的胶州湾全部清除油污则用了壹

4、年的时间。事故原因分析经过专家实地调查和科学论证,对黄岛油库爆炸燃烧事故的原因作了以下的论定:1、事故发生之时,青岛地区为雷雨天气。该库区遭受对地雷击产生感应火花引爆油气是事故的原因。其根据是:(1)8月12日9时55分左右,有6人从不同地点目击,在该地区有对地雷击;(2)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测得,当时在该地区曾有23次落地雷,最大壹次的电流强度为104安培;(3)由于5号油罐已超过原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其罐顶保护层已脱落,混凝土预制板出现裂缝,钢筋外露。罐顶部为避雷装设的防感应雷屏蔽网连接处的铁卡锈蚀严重,钢筋及金属部件的连接处不可靠,从而出现因感应电压而产生火花放电的可能性。(4)根据电气原理

5、,5060米以外的天空或地面雷感应可使电气设施100200毫米的间隙放电,从5号油罐的顶部金属间隙见,在周围几百米内发生对地雷击时,只要有几百伏的电压就可产生火花放电。2、按照规定,在雷雨时候油库应当停止作业。可是5号油罐在8月12日凌晨2时起到事发之时,壹直在进油,共输入15万立方米的原油。在进油的同时必然要将油罐内的空气排出来,加上年久失修,罐顶预制板出现裂缝,油气外泄的孔隙纵横交错,于是在罐顶的外部形成壹层油气混合体,当对地雷击感应产生的火花放电点燃了达到爆炸极限的油气层时,事故就此发生。3、每个油罐都有配套的消防设施,5号油罐顶部的消防系统为壹台每小时流量900吨、压力为784KPa的

6、泡沫泵和罐顶上4排共20个泡沫自动发生器。按理讲,当罐顶起火时,泡沫灭火设施会自行启动灭火。然而当5号油罐起火时,自动灭火装置无法启动。当消防队员到达罐顶后,想尽办法也无法使其发挥作用。开上去的壹辆泡沫灭火消防车无法控制火势。为扑灭大火,消防车使用冷水喷射,然而效果适得其反。由于油比水轻,着火的原油浮在水上,随着水流向低处扩散,形成壹股股火龙,使火情进壹步扩大。而流入罐底的水在受热后汽化,形成壹股巨大的水油混合体喷射到空中,使燃烧的原油向四处喷溅,造成周围设施大范围着火燃烧。4、油库安全生产管理上存在不少漏洞。从1975年以来,该油库已发生雷击、跑油、着火事故多起,可是从领导层开始却设有引起重

7、视。如前面提到的泡沫自动发生器失灵,说明平时设备检修保养工作没有做好,又没有定期做性能喷射试验,致使丧失了施救的最好时机。油库原配备有35名消防队员,但其中24人是临时性的合同工。这些人平时缺乏必要的培训,技术素质差,事发之日也只有23人可供调遣,有12人竟然自行离库返乡。就在事发当天,值班的消防人员却在室内打牌、见电视,无壹人在现场巡查。5、黄岛总面积仅533平方公里,而黄岛油库和青岛的油港码头油库都集中在15平方公里的坡地上。早在1975年,黄岛油库就形成了341万立方米的储油规模,由于不断扩建,到事发时已达76万立方米的储油规模;形成油库区相连,罐群密集的布局。按照安全防火规定,油罐之间

8、的间距不得少于33米,由于壹些领导同志的个人意愿,将原定5000立方米的储罐改造成10000立方米的油罐,结果油罐之间实际罐距只有11.3米!油罐之间的消防通道是路面狭窄、凹凸不干的山坡路,且无环形道路,消防车开上去没有回旋的余地。灾情发生后,想集中优势使用消防车抢险救火也不可能。黄岛油库大火绝非偶然。案例评议黄岛油库在这次失火前就发生过多起事故,1985年就发生过因滚地雷击中混凝土罐的火情。在这次事故发生前,其他地区的油库因雷击油罐的火灾事故已发生数起。就在壹个月前,秦皇岛壹只油罐就发生雷击起火事故,这些居然没有使当时的油库领导人警惕。例行的消防安全检查且非没有发出警告,据说当时对安全隐患严

9、重的单位作了壹次“评比”,黄岛油库是全国十大火灾隐患单位之壹,而且是“名列前茅”。加强企业生产的安全管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应急救援设施、器材的维修、保养,壹旦发生事故时能立即投入施救且有效的发挥作用;组建壹支训练有素的施救队伍,壹旦需要能自觉地进入预定的岗位,进行有效的施救。这些都是每壹个危险品生产、运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必须认真对待的,丝毫不能麻痹大意。2、发生在大运河上的惨剧案情介绍1979年9月18日凌晨,大运河上行驶着江苏省运河航运X公司的804号客班轮,这是从镇江开往淮阴的航班。因大雾航班锚泊在宝应县河段。此时船上167名旅客正在酣睡,谁也不会想到将有壹场灾难降临到他们头上。女旅

10、客刘某睡得很不安稳,这次她受友人潘某之托,在行李中夹带了三公斤胶粘剂上船。她知道这是危险物品,航运X公司曾三令五申明令禁止旅客私带危险品上船。但碍于情面,潘某又再三向她保证说不会出事。他曾四次携带着这些东西登船、乘车,都没有出什么问题。自己上船时也没有被查出来,她以为是没有事了。上船之后,她不知道怎么安置这些东西,临睡时也不知道为什么原因居然将这些胶粘剂当作枕头枕在脑袋下面。她以为这样就保险了。盛装胶粘剂的是壹只方型的塑料壶,尽管垫着衣服,可是衬在脑袋下面总是不太舒服,所以她睡不安稳。也不知道是塑料壶经不住头部的挤压,仍是封口不严密,里面的胶粘剂渗漏出来了。她闻到壹股异味,又摸索着有粘粘糊糊的

11、东西沾在衣服上,昏黑的光线下也见不清是什么。这时睡在身边的旅客醒了,她告诉了这些情况后,请这位旅客帮着查见。这位旅客就擦亮火柴凑近过来。没想到就是这点明火引燃了胶粘剂,火势立即蔓延开来。这场大火烧死43人,烧伤31人慌乱中跳河逃生的旅客中又淹死四人。事故原因分析胶粘剂,联合国编号11321133,属第三类易燃液体,由酚醛、丁晴、聚乙稀醇、甲乙脂、醋酸乙脂、甲苯等材料制成。根据不同用途选用若干材料,能够配制成各种类型的胶粘剂。其危险特性为:易燃、遇高温、明火、氧化剂有引起着火爆炸危险。蒸气及液体能刺激人的眼睛、粘膜和呼吸系统。壹旦发生泄漏,首先要切断火源,救援人员要佩戴防毒面具和手套。对泄漏物只

12、能用沙土吸收,用油灰刀刮起,将其掩埋在空旷的地方。发生火警时用雾状水喷射,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灭火机扑灭,或用砂土灭火。804号客班轮上的火灾发生在凌晨时分,这是人们最无防备之心的时刻,慌乱之中百余名旅客挤成壹团,哪里仍谈得上有组织的扑救!案例评议旅客私带危险物品是客运工作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据铁路上海站有壹年统计,仅查获鞭炮、发令纸、香蕉水、酒精、丁烷气管、雷管等事件,平均每天为73起,各类危险物品84件,重量为76公斤。那么逃避检查,私带上车的是否被堵住了?谁也不敢下这个断语。在私带危险物品案例中,因为无知而犯下的错罪只是少数,大多数则是明知故犯,是以身试法,是拿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当作儿戏。3

13、、静电散装易燃液体作业中的杀手船舶和车辆在港口装卸散装的液体易燃危险品时,最大的危险是燃烧和爆炸。引起燃烧和爆炸的火种主要明火、电器火花、撞击火花和静电。其中静电火花是危险品作业中最难控制的火种之壹,而且壹旦发生火灾也最难查明原因。案情介绍案例壹1981年。日本液体散装船(进化丸)轮在某港装运粗苯时,突然发生火灾。事后查明原因,火灾是静火花引燃粗苯的蒸气引发的。案例二1995年5月27日,南方某航运X公司A港5号在某港装载219桶混合苯和35吨聚氧乙烯,由于装卸在主甲板通道外的混合苯封口密封情况不好,少量苯蒸气溢出。挥发的苯蒸气密度比空气大,于是就沉聚在船艏的死角和苯桶之间的空隙处。人作业时,

14、桶体和船壁之间摩擦产生静电火花,引起苯蒸气爆燃。案例三1997年6月4日,广州海运集团X公司大庆203号轮在某油运锚地过驳作业。由于舱内静电引起油气爆燃,大庆203号轮和三艘过载的油驳相继爆炸起火!泄漏的原油在江面形成2万多平方米的流淌火,大火造成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计。此外,油库的储油罐、液体化学品的储罐、加油站进油或给车辆加油时,因静电反应引起的爆燃事故,更是举不胜举。静电,在人们不易察觉中产生,积聚,直到酿成火祸。给人们带来不尽的灾难。事故原因分析我们着重分析船舶在港口作业中发生的静电现象。静电是摩擦而产生的。当俩种不同质地的物体发生摩擦时,由于它们对电子的吸引力各不相同,于是

15、就会发生电子转移。这壹物体固失去壹部分电子而带上正电荷;另壹物体由于获得壹部分电子而带上负电荷。如果这时候的物体处于和大地绝缘状态,则电荷无法泄漏,就只能停留在物体的内部或表面,处于壹种相对静止的状态。这种电荷称为静电。当静电积聚到壹定数量时,在壹定条件下会产生火花放电。船舶在港口装卸散装原油或各种液体化学物品,是经过管道由动力泵加压完成的。液体在管道中流动时和管壁发生摩擦,仅液体和管壁之间产生电位差,电子就出现转移。若管道内壁带负电,则液体物品就带正电。这种带电的液体流入船舱内,船舱的内壁就感应出和液体化学品所带的电量相等,符号相反的静电。船舱的外壁则出现和内壁带的电量相等,符号相反的静电,

16、也就是说和舱内液体所带的电荷相同且等量的静电,由于船舱外壁是接地的,外壁所带的静电通过接地或水的导电性而流失,而舱内壁的静电和液体的静电则互相吸引而留在舱内,且且越积越多。船舶在进行液体化学品作业时,在多种情况下能产生静电:1、液体经过泵的加压而流动,在加压时由于剧烈的摩擦产生静电;2、液体在输送管道内流动,和管壁之间摩擦产生静电;3、灌装作业进行时,由于软管没有深入到舱底,形成灌装管道的出口和舱底或液面之间有壹定距离,液体在溅落时和舱底或舱内物品的液面之间产生静电;4、在装货之前或卸货之后,为了清舱,用高压水枪冲洗船舱内壁或其它构件,使舱内静电荷失去平衡,造成液体水雾和舱壁之间的电子转移;如果在洗舱水中添加化学药剂进行洗舱,或者使用含有油污的再循环水洗舱时,会使静电压增大;5、使用压缩空气或蒸气直接冲刷舱壁,在高速喷射下使粘附在舱壁的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