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来语看日本文化的兼容性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376256 上传时间:2017-06-09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76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外来语看日本文化的兼容性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从外来语看日本文化的兼容性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外来语看日本文化的兼容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外来语看日本文化的兼容性(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 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Jul.2011第 30 卷第二期 总第 70 期 110从外来语看日本文化的兼容性 田玉玲 (商洛学院外语系 陕西商洛 726000) 摘 要 在现代日语中,外来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数量日益增多,可见外来语在日语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一切先进事物的国家。在日语对汉语以及欧美语系的吸收过程中,日本文化也实现了对不同国度文化的包容。 关键词 外来语;日本文化;兼容性 一、引言 所谓外来语就是从外国吸收而来的语言。日语的外来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日语当中的汉语词汇也属于外来语。狭义上讲,日语外来语主要指来自于欧美语言

2、,并且由片假名来书写的词。所以,无论在日本还是在日语学习者当中,提到外来语,首先想到的就是片假名形式的外来语,而忽略了汉字外来语。前者当然是现代日语中最具代表性的外来语,但后者在日本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将主要从汉字外来语,欧美语系外来语两方面分析日本对汉文化及欧美文化的吸收。通过这两方面的分析展示日本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时的兼容性。金田一京助曾说: “每一个词语都是民族文化的种子。一个个的外来语就是吸收外国文化的种子,外来语是研究如何吸收外国文化的重要资料。 ”1让我们看看洒落于日本各个领域的种子是如何一点点一步步地把各国的先进文化吸收囊括到本国文化中的。 二、日本文化

3、中的唐风汉韵 (一)日语中的汉字。公元四世纪,2大和朝廷建立统一的国家,与邻国朝鲜,中国等的交流也频繁起来。在频繁的交流中大陆文化源源不断的传入到日本, 汉字就是在这个时候传到扶桑之邦的。自此,日本从无文字时代进入了文字时代。到了平安时期,日本才创造出片假名和平假名,慢慢有了本民族自己的文字。日语中的平假名,片假名都是由汉字这个“真名”假借而来的,所以称作假名。平假名是借汉字的草书字体而成的。据说是因为当时的日本的文人墨客推崇晋朝文化,于是临摹草书而来的。而片假名则主要借汉字 作文,让老师看的目瞪口呆,无法下手批改。如果汉语汉字照这样发展下去,岂不悲哉! 一些广告商为了哗众取宠, 故意更换或改

4、动成语中的某些字词,造成别字横行,给人以误导。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治咳嗽药“桂龙咳喘宁” ,把刻不容缓改成“咳不容缓” 。类似的广告如纱巾广告把“一代天骄”改成“一戴添娇” 、治胃药广告把“无微不至”改成“无胃不治” 、牙膏广告把“哑口无言”改成“牙口无炎” 、蚊香广告把“默默无闻”改成“默默无蚊” 、热水器广告把“随心所欲”改成“随心所浴”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广告商对成语的随意改动看似幽默风趣,招人眼目,但可知这样做造成的后果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弥补的,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毒害尤甚。因为青少年年龄小,模仿力强,抵抗力、免疫力较弱。如一位小学生看过把“大吃一惊”改为“大吃一斤”的食品广告后,在写

5、作文时这样写道: “今天,我在马路上一不留神踩上了牛粪,令我大吃一斤”老师看后在作文上无奈地批道: “味道如何?”此种现象倘若鲁迅先生在世,定会再次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 七、群众抨击时弊,以谐音表达产生的一些错别字 近几年,老百姓为抨击腐败,体制失序和道德沦丧等社会上的不良习气,有意以谐音错别字来表达另一种含义。这种错别字形式因为幽默诙谐、切中时弊,传播速度相当快。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时间一长,就容易以讹传讹,误以为真。如检查宴(验)收、多捞(劳)多得、繁荣娼(昌)盛、酒精(久经)考验、植树造零(林) 、提钱(前)进步、委曲求权(全) 、不拘小姐(节) 、护假护伪(狐假虎威)等。 要想

6、彻底消灭错别字,委实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要想避免写错别字,首先是要勤查字典,勤问他人,平时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其次是应从汉字本身入手,寻找一些辨认的方法。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其中蕴含着许多构字规律。比如:学生在作业中,经常把“急躁”的“躁”写成“燥”字。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躁”是足字旁,当人脾气急躁时常要跺脚的,而“燥”是“火”字旁,火烤了当然要干燥,“燥”是“干燥”的“燥”。另外,对一些字的偏旁,如果能说出它的标义,错误就能减少。例如两点水与三点水,学生很容易搞混淆。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用“两点水”作偏旁的字,大都和冰有关,如“冻、凝、冽”等字;而用“三点水”作偏旁的汉字,则大

7、都和水有关,如“江、河、湖、海、洋”等字。 八、常见的具体方法 1.注意字形。有些形似字是声旁相同。形旁不同的形声字,要注意辨析不同形旁的意义。如“狐、孤、弧”这几个字的声旁相同。“狐”的形旁是“犬”,用“犬”作形旁的字,原义一般同兽类有联系,狐狸属于兽类。“孤”的形旁是“子”,用“子”作形旁的字,原义一般同小孩有联系,孤儿是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孩子。“弧”的形旁是“弓”,用“弓”做形旁的字,原义一般同弓箭有联系,“弧”的原义是木。弓,引申作圆周的一段讲。了解这几个形旁的意义,这几个字就不会写错用错了。 2.注意字音。形此同声旁的形声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因此,可以用声旁来纠正错别字。如用“段”作

8、声旁的字,一般读 duan,如“锻、锻、缎”等。用“段”作声旁的字,韵母一般有ia,如“假、遐、霞、暇、瑕”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滥用同音字和近音字,也就是把两个字形不同而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互为混用。如“世外桃源”的“源”与“花园”的“园”。“艰难困苦”的“艰”与“坚持”的“坚”,“迫不及待”的“及”与“紧急”的“急”等。针对这一情况,在平时的使用中应该注意辨记使用方法。 3.注意字义。 用错字主要是由于不了解和不掌握字义而引起的。如“颗粒归仓”的“颗”常有人写成“棵” , 这就是因为对这两个字的意义分不清楚。“颗”从“页”、“果”声。原义是小头,引申作量词用。指形圆或粒状的东西。如“一颗红心”

9、、“一颗珠子”等;“棵”也是形声字,从“木”、“果”声,作量词用,指植物,如“一棵树”,“两棵白菜”等。粮食是粒状的,所以用“颗”不用“棵”。 了解了字义就不会把“树梢”写成“树稍”、 把“草稿”写成“草搞”、把“贷款”写成“代款”了。有些词,通用的是引申义,原义已经不用了,要了解词的原义,才能辨清到底错在什么地方。 如“提纲”误作“题纲”, “贡献”误作“供献”, “规矩”误作“规距”。还有的成语来自古代的寓言或历史故事,如“滥竿充数”、“班门弄斧”、“为虎作怅”、“暴殄天物”等。如果知道它的出处, 就不会把“滥竽”写成“烂芋”、 把“班门”写成“搬门”、把“怅”写成“帐”、把“殄”写成“珍

10、”了。因此,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员在平常的应用习中,应从字的形、音、义三个方面入手,辨清字形、字音,吃透词义,并能准确运用汉字,是消灭错别字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琳.错一字扣一分刍议J.咬文嚼字,2008(5). 2杜维东.错别字辨析手册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郭怀立(1968-) ,男,河南开封人,开封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文字、宋词。 收稿日期: 2010-12-06 2011 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Jul.2011第 30 卷第二期 总第 70 期 111楷书的偏旁而形成的。据说是汉唐佛教文化传入日本时,僧侣们抄习经文创制而成的。3日本

11、人经过不断努力,不断探索终于创造了自己的一套由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组成的文字体系。日本民族在短短的时间内从无文字时代到了拥有表音,表意文字完整文字体系的时代,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绝无仅有的,让人感叹日本民族吸收外来文化之包容。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以汉字为载体的汉文化,已然随着中日两国的交流,交往,漂洋过海,抵达扶桑之国,并发展,繁衍开来。可以说汉字为日本民族送去了文明开化之灯,照亮了其漫长的文化发展之路。 (二)日本对汉文化的吸收。日本最早吸收的外国文化应该就是汉文化。主要是因为在当时世界上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日本民族又是一个擅于吸收学习先进国文化的民族。

12、而事实上先进的汉文化确实对当时相对落后的日本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催化作用。正如一位日本汉学家所说:日本文化与汉文化接触之前是一锅豆浆,汉文化就像碱水,日本文化一与汉文化融合就成了豆腐。道出了汉文化在日本文化当中所扮演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角色。 隋唐时期,日本对大陆文化的吸收达到了鼎盛。彼时的先进汉文化影响着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 1.政治体制方面,仿照中国实行年号制。根据遣唐归来的高向玄理等改新国博士制定的新政策,设置了二官,八省的中央官制和国,郡,里三级的地方行政体系。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这种焕然一新的政体制可以说几乎是把隋唐封建集权制的核心移植到了日本。 2.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也仿照唐朝,设置了大

13、学僚,以中国儒家经典孝经 论语 礼记 左传等为教材。文学方面,可以说唐诗的影响是最大的, 在当时从天皇到贵族几乎人人都会作唐诗,奈良时代到平安初期编纂而成的有名的汉诗集怀风藻 凌云集等可以说是最好的证明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是当时日本人最喜欢吟诵,模仿的了。比如,成书于十一世纪,日本文学中伟大的古典名著源氏物语 ,该书之中就引用了大量的白居易的诗。4文化艺术方面,我们所熟知的日本的茶道,也是由唐朝传入的。作为宗主国的我们对其不甚重视,而日本人却把这种文化发扬到了极致。再次,书法,唐朝时候书法艺术可谓百花齐放,登峰造极,日本人最推崇的是王羲之父子的作品。以至于现在日本还有几百家专门的书道学院

14、。最后,日本的绘画也深受唐朝影响,具有明显的唐风。以至于学者称这个时代的日本文化为唐风文化。可见,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之深远,之广泛。5行文至此,不得不感叹于日本对汉文化如饥似渴地吸收。汉文化已经随着汉字这个文化之种扎根于邻国日本,并与异邦本土文化交织融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日本文化。日本文化中可以说是处处可见汉文化的影子,上至政经制度,下至文娱生活无不充盈着汉文化的映像。 三、日本文化中西方色彩 (一)日语中的欧美外来语。在现代日本,使用片假名表示的外来语俨然成为了一种时髦,时尚的行为。有时候明明有些日语固有词完全可以表达,却非要用一些蹩脚的外来语。而对于听者,就算对说话人讲的有些外来语的意思不

15、明所以,也不好意思直说,以免让人笑话。由此可见,外来语在日本社会的应用已然达到了泛滥的程度。外来语的输入与日本的历史进程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吸收某国外来语的多寡,则反映出当时日本与该国交往,交流的深浅与长短。让我们随着日本历史进程的长河,看一下日本民族是如何一步步一点点地编织起这规模庞大,种类繁多的西洋文字体系的。 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日本与英美两国交往的频繁,输入日语的英美词语大量增加。经过大正,昭和到近现代的继承,发展,现在英语已经占日语现代外来语的百分之八十,成为欧美语系中最大的外来语。当然,大规模的美式英语输入日本是在二战之后。当时,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对美国的“一边倒” ,加上作为占领军的美军在日本驻扎多年,使得美语对日语和日本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随着日本锁国政策的结束,除了英美外,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等西方国家也开始了与日本的贸易往来。长期闭关自守造成的文化匮乏与社会落后局面,使得整个日本民族对滚滚而来的西方文化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欧美文化很快覆盖了整个日本社会。相应的日语中的各国外来语也猛增起来。代表这些国家特点或某方面文化优势的语言随着国家间的交流进入日本。来自法语的主要是服装,文艺, 料理等方面的外来语, 比如 (芭蕾) 、 (口红) ;来自德语的主要是医学,哲学,文学等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