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知识总结(四)(五)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376203 上传时间:2017-06-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知识总结(四)(五)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文地理知识总结(四)(五)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文地理知识总结(四)(五)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知识总结(四)(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知识总结(四)(五)(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主要方式 作用运输业 主要是运送旅客和货物邮电通信 主要是传递信息和物品是发展经济的“先行官”和“神经网络”: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发展旅游业,加强各地区、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首先要创造便利的运输和邮电等交通条件商业 通过商品的买进和卖出活动,实现商品的交换和商品的价值,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包含收购、储存、调运和销售等环节。服务业 通过租让劳务,使消费者得到方便和享受,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交通运输和通信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运输方式 优点

2、 缺点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运费低(适于大宗货物的长途运输)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管道运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

3、煤浆及其它矿浆。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连续性强,运量很大。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已经超出自然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仍很重要,应尽可能利用有利条件、避开不利条件(山、河、沼泽等),减少工程量,便于维修养护。此外,技术因素也影响铁路的区位。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c.汽车站:要与市内、市外有方便、

4、直接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顾客d.航空港:占地广,要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净空保证;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航空港噪音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连接。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因此建设港口时要考虑其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以及腹地、城市等社会经济条件。可以综合归纳为:自然因素(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筑港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经济腹地、城市依托)两个方面。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5、: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的需求,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线(如铁路、航线)、点(车站、码头)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读图) 主要的交通线及枢纽主要铁路线京哈-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青藏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宁西线

6、大秦线、神骅线、太焦-石太线、宝中线、南昆线、泛亚铁路重要枢纽 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沿海主要港口 北方航区: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南方航区:福州、厦门、汕头、广州、湛江、北海、海口等主要内河航道 长江(重庆、武汉、九江、芜湖、南京、镇江、南通、上海)京杭运河(济宁以南)、珠江(广州)及松花江(哈尔滨)重要航空港 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昆明、乌鲁木齐主要输油、气管道 大庆-大连、大庆-秦皇岛-北京、任丘-北京、胜利-南京、胜利-青岛;西气东输、四川境内的天然气管道、陕气入京、涩宁兰管道邮电业 形成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为中心的,由

7、卫星、电缆、短波等各种通信手段组成的现代化通信网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特点: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运输的重点是客运,早晚上下班是高峰;行人与车辆交叉是典型的混合交通,安全问题格外重要;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形式:主要有环行放射式道路网和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二种形式。放射线有利于进入市区,环行线避免将车流、人流引入市中心,缩短各端点距离,有利于对外联系,同时缓解对市中心的压力,扩大市中心区的交通容量。原则: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电

8、子通信是电信通信领域的排头兵: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比用电通信更新、更快、更安全。电子邮件最大特点是一种人到人的通信方式,而电话和传真是场所到场所的通信方式。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集电话、电视、电脑功能于一体,能够综合传输和处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的一个全社会化通信网。国际互联网:当前信息领域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体体现。作用:开展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方便生活;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频繁、方便地参加电子会议,发表思想、论文,推动科技发展。3、商业贸易 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市场因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城市的几

9、何中心处,商业活动的范围很大。交通因素:以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商业网点的布局: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制约商业网点的布局。a.自然条件是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平原沿公路线布局,山区沿谷地布局。b.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人口稀少地区,交通闭塞,商业中心很难建立和发展,多采用流动服务形式,而在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商业网点设置可以采用相应的固定形式如商业街或商业小区。中国主要商业中心:古代:我国的四大商埠重镇: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四大米市(无锡、芜湖、九江、长沙)现代:上海、北京、武汉、广州、重庆、沈阳、西安、天津、哈尔滨

10、、南京、深圳、成都主要进出口商品:出口:纺织、服装、日用工业品、煤、机械、茶叶、稻米、土特产、工艺品等,近来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速较快。进口:钢材、机电产品、交通工具、化肥、木材、羊毛、铁矿石、小麦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美国、日本、韩国、欧盟、东南亚各国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当今的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突出表现是,以各国间商品、商品信息(会展业)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以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国际贸易和金融成为现代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发达国家工业基础雄厚,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小麦、玉米和畜产品等少数

11、几种农产品,以及资本和技术;进口大量燃料和原材料。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出口农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例如橡胶、棕油、咖啡等农产品、铁、铜、石油、铝土矿等矿产品。发达国家以低价从发展中国家买进所需的燃料、原料等农矿产品,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优势地位。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瑞士)。次一级:巴黎、法兰克福(德国、欧洲中央银行)东京、香港。五、文化景观1、文化景观:人们为了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如生产和生活活动景观(物质文化景观农田、道路、城市、村落等)和人类精神活动景观(精神文化景观学校、法院、纪念碑

12、、寺庙、雕塑、古岩画等)。主要特性:空间性(占有一定空间和固定的位置)、时代性(文化景观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不同时代功能会发生改变)2、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较密切,而精神文化则相对疏远。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也能折射出当地的人文社会环境,但这种反映并不是绝对的,有一定的局限性。文化景观的建设,如果顺应了自然、社会发展规律,将对环境产生有利的积极影响。3、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基本概念:文化源地是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和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文化系统由许许多多简单的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构成的文化有机整体,也称文化综合体;文化区某种文化事物或文化系统的覆盖地区。中国传统文化区下分为东部农业文化地区、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区和西部游牧文化区,各区又分出若干文化副区,如浙江属吴越文化副区。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文化传播扩散通过人实现。在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短的,称为扩展扩散,又可分为: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在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长的,称为迁移扩散。 (注意对比几种文化扩散类型的不同)不同的扩散形式有不同的扩散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