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孔孟论学》《天净沙•秋》小测(上海专用)

上传人:binzh****nxia 文档编号:137618690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孔孟论学》《天净沙•秋》小测(上海专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孔孟论学》《天净沙•秋》小测(上海专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孔孟论学》《天净沙•秋》小测(上海专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孔孟论学》《天净沙•秋》小测(上海专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孔孟论学》《天净沙•秋》小测(上海专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孔孟论学》《天净沙•秋》小测(上海专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孔孟论学》《天净沙•秋》小测(上海专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初三古诗文复习-孔孟论学天净沙秋作答时间:20分钟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一)解释下列词语(1)“譬如为山( ) (2) 虽覆一篑()(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三)内容理解 1.上文选自儒家经典著作 ,孔子是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

2、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阐述了学习使人终身受益的道理。B.第段论述了勤勉好学,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C.第段突出了“思学结合”的重要性。D.第段以“为山”和“平地”为喻,论述踏实做事的重要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一)解释带点的词语(1)无

3、或乎王之不智也( ) (2) 不专心致志( )( )(2)使弈秋诲二人弈 ( ) (4)虽与之俱学 (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1.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2.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3.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三)内容理解。1.选文作者 是 时期 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人称“ ”。他的思想主张是 。 2.孟子所说的关于弈秋的故事,意在告诫齐宣王: 。后来从以上节选部分还延伸出两个成语: 、 。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任何事都必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B.君王的大智慧应是专心听取正确意见。C.君王不智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三心二意。 D.君王不智是因不能专心听取贤

4、者言论。4.选文设喻说理,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下列观点不是选自选文的一项是( )A.为人处事贵在向善有恒,半途而废必将远善失道。B.即使对待小技艺(小数)也应加以重视,认真研究。C.为学必须杜绝三心二意,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成就。D.研究学问或历练品格,都应坚持不懈,自觉上进。5.下列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弈秋很听话,他是春秋著名的围棋高手。 B.我见不到王,很难使王的善良之心萌发。C.弈秋教学生,一个认真学一个心不在焉。 D.王不够聪明,学习围棋态度又一曝十寒。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1、这首作品的体裁是

5、 ,作者是 。2.此曲通过 与 这两幅画面的对比,表达了作者 3.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本曲作者为元代杂剧家白朴 B.本曲题目为“天净沙秋” C.本曲被誉为“秋思之祖” D.本曲被视为“元人小令最佳”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整首曲描写萧瑟的秋景,使人感到沉闷压抑。 B“一点飞鸿”在曲中其实就是暗喻作者自己。 C最后两句作者由近及远地描绘出一幅秋景图。 D此曲与天净沙秋思所抒之情是相同的。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的氛围。B.作者选取秋天的景物,由远及近,渐显出一派色彩绚丽的秋景。C.“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表现了作者对

6、生活的热爱之情。D.本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6.下列理解恰当的是( ) A. 整首曲写尽秋意却无一“秋”字。 B. 这首小令描绘了江南秋天的美景。C. 前后画面的对比极尽秋景之迟暮。 D. 最后一句以抒情收尾,直抒胸臆。7.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曲通过对十二种景物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作者情感变化过程。B本曲描写景物既有动景又有静景,可谓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C. 本曲描写景物由远及近,通过视角的变化,多层次地铺排秋意。D. 本曲一扫传统诗词悲秋格局,展现了秋日璀璨斑斓的丰富色调。18.孔孟论学天净沙秋(答卷)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7、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譬如为山(堆积) 虽覆一篑(即使)(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出危险.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他)聪明好学,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给他谥号为文。(三)内容理解。 1.上文选自儒家经典著

8、作论语,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第段阐述了学习使人终身受益的道理。B.第段论述了勤勉好学,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C.第段突出了“思学结合”的重要性 D.第段以“为山”和“平地”为喻,论述踏实做事的重要性。(坚持不懈的重要性)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

9、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一)解释带点的词语(1)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同“惑”,奇怪) (2) 不专心致志(尽,极;意志)(2)使弈秋诲二人弈 (假使 ) ( 4)虽与之俱学 ( 虽然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如果)晒它一天,冷它十天,也不能生长了2.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其中一个人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只听弈秋的话。3.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是:不是这样。(三)内容理解。1.选文作者 孟子 是战国 时期 儒家 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人称“亚圣”。他的思

10、想主张是“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2.孟子所说的关于弈秋的故事,意在告诫齐宣王: 做任何事要专心,不可一天晒它,十天冻它 。后来从以上节选部分还延伸出两个成语:一曝十寒 、 专心致志 。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做任何事都必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B.君王的大智慧应是专心听取正确意见。C.君王不智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三心二意。 D.君王不智是因不能专心听取贤者言论。4.选文设喻说理,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下列观点不是选自选文的一项是( B )A.为人处事贵在向善有恒,半途而废必将远善失道。B.即使对待小技艺(小数)也应加以重视,认真研究。(只是文中

11、举例证明,不是观点)C.为学必须杜绝三心二意,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成就。D.研究学问或历练品格,都应坚持不懈,自觉上进。7.下列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弈秋很听话,他是春秋著名的围棋高手。(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话) B我见不到王,很难使王的善良之心萌发。(吾见亦罕矣见得少)C弈秋教学生,一个认真学一个心不在焉。 D王不够聪明,学习围棋态度又一曝十寒。(学围棋是举例不是玩雪围棋)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1、这首作品的体裁是 元曲中小令 ,作者是 白朴 。2.此曲通过傍晚萧瑟之秋景 与 明朗绚丽之秋景 这两幅画

12、面的对比,表达了作者 积极乐观的心态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3.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A.本曲作者为元代杂剧家白朴 B.本曲题目为“天净沙秋”(题目为“秋”)C.本曲被誉为“秋思之祖”(“秋思之祖”是“天净沙 秋思” D.本曲被视为“元人小令最佳”(元曲中写“秋”的名篇)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整首曲描写萧瑟的秋景,使人感到沉闷压抑。(开篇两句描写的) B“一点飞鸿”在曲中其实就是暗喻作者自己。 C最后两句作者由近及远地描绘出一幅秋景图。(从远到近) D此曲与天净沙秋思所抒之情是相同的。(本曲是作者渴望隐居生活的内心写照)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开篇绘出了一

13、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的氛围。(寂寥萧瑟的气氛)B.作者选取秋天的景物,由远及近,渐显出一派色彩绚丽的秋景。C.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D.本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6.下列理解恰当的是( A ) A. 整首曲写尽秋意却无一“秋”字。 B. 这首小令描绘了江南秋天的美景。(开篇不是美景)C. 前后画面的对比极尽秋景之迟暮(还有明朗绚丽之景)。 D. 最后一句以抒情收尾,直抒胸臆。(名词组合的写法多侧面地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7.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2分)A本曲通过对十二种景物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作者情感变化过程。B本曲描写景物既有动景又有静景,可谓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C. 本曲描写景物由远及近,通过视角的变化,多层次地铺排秋意。D. 本曲一扫传统诗词悲秋格局,展现了秋日璀璨斑斓的丰富色调。(也有开篇两句的寂寥萧瑟之景)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