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橘逾淮为枳》《饮湖上初晴后雨》小测(上海专用)

上传人:binzh****nxia 文档编号:137618641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7.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橘逾淮为枳》《饮湖上初晴后雨》小测(上海专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橘逾淮为枳》《饮湖上初晴后雨》小测(上海专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橘逾淮为枳》《饮湖上初晴后雨》小测(上海专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橘逾淮为枳》《饮湖上初晴后雨》小测(上海专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橘逾淮为枳》《饮湖上初晴后雨》小测(上海专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橘逾淮为枳》《饮湖上初晴后雨》小测(上海专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橘逾淮为枳》《饮湖上初晴后雨》小测(上海专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古诗文复习(3)-橘逾淮为枳饮湖上初晴后雨作答时间:20分钟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一)解释加点

2、词。1、晏子将使楚 ( ) 2、楚王闻之 ( )3、曰:坐盗。 ( ) 4、吏二缚一人诣王 ( )5、齐人固善盗乎 ( ) 6、寡人反取病焉 ( )(二) 句子翻译。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4.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5.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6.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三)文学常识和内容理解。1. 本文选自 。晏子,名 ,字平仲, 时期齐国政治家,以善于 著称。 2.本文记叙了 的故事,成功塑造了晏子 的形象。3.楚王羞辱晏子的方法是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第段中,晏子面对“齐人固善盗乎”的挑衅,以“橘生淮南则为

3、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喻,把_比作“淮南”,_ _比作“淮北”,不盗之民比作“橘”,_比作“枳”,从而推论出 “_ _ ”的结论,完成了漂亮的反击。5.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晏子机智地应对楚王的刁难,成功地化解了困局。B楚王不知道晏子是善辩之人,自以为可以设计羞辱晏子。C 晏子,名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D 楚王狂妄自大地导演“齐人坐盗被缚”一幕,却自取其辱。6.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入尴尬的境地。B. 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C. 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D.

4、 晏子用“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解释词语。(1)潋滟: (2)方好: ( 3)宜: (4)空蒙: (5)西子: 2.这首诗作者抓住了夏季 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 。3.诗中与“总相宜”照应的词语是“ ”和“ ”。4.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

5、景色尤其优美。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5.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潋滟”意为波涛汹涌,写出雨后水量充沛。 B.“空蒙”即朦胧,暗示作者饮酒后醉眼朦胧。C一、二句赞美了不同天气情况下的西湖美景。 D.三、四句写出淡妆浓抹的西施没有西湖美丽。橘逾淮为枳饮湖上初晴后雨(答卷)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6、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一、解释加点词。1、晏子将使楚 (出使 ) 2、楚王闻之 ( 这消息 )3、曰:坐盗。 (犯罪) 4、吏二缚一人诣王 (拜访,拜见 )5、齐人固善盗乎 ( 本来 ) 6、寡人反取病焉 (辱 )二、句子翻译。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2.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现在他将要来,我想羞辱他,(你们说)该用什么办法呢? 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

7、于淮北则为枳。 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4.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他们)仅仅是是叶子相似,(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 5.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水土不同啊。 6.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让老百姓变得善于偷盗了吗?。三.文学常识和内容理解。 1.本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以善于辞令著称。2.本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辨,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 的故事,成功塑造了晏子 爱国、机智、善于辞令 的形象。(楚王的平庸愚昧反衬了晏子的机智善辨)3楚王羞辱晏子的方法

8、是 栽赃诬陷法-捆绑一个人来到晏子面前说是齐国盗窃被捕,想来诬陷齐国人都偷东西(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晏子通过类比论证方法将橘子的生长不同与齐楚两国的不同,从而反驳了楚王的羞辱之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将计就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对方自取其辱)4.第段中,晏子面对“齐人固善盗乎”的挑衅,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喻,把_齐国_比作“淮南”,楚国_比作“淮北”,不盗之民比作“橘”,_偷盗之人_比作“枳”,从而推论出 “_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的结论,完成了漂亮的反击。5.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晏子机智地应对楚王的刁难,成功地化解了

9、困局。B楚王不知道晏子是善辩之人,自以为可以设计羞辱晏子。(晏婴,齐之习辞者也)C 晏子,名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D 楚王狂妄自大地导演“齐人坐盗被缚”一幕,却自取其辱。6.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D )A. 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入尴尬的境地。B. 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C. 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D. 晏子用“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不是决定性作用)。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解释词语。(1)

10、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方好: 正显得美 ( 3)宜:适合,适宜(4)空蒙:细雨迷茫的样子 (5)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2.这首诗作者抓住了夏季 时雨时晴的天气 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 热爱与赞美。3.诗中与“总相宜”照应的词语是“ 睛方好 ”和“ 雨亦奇 ”。4.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5.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A.“潋滟”意为波涛汹涌,写出雨后水量充沛。(波光粼粼的状态)B.“空蒙”即朦胧,暗示作者饮酒后醉眼朦胧。(细雨迷茫的样子)C一、二句赞美了不同天气情况下的西湖美景。D.三、四句写出淡妆浓抹的西施没有西湖美丽。(同样具有多姿的温柔之美,更主要的是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