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如何学习文言文

上传人:binzh****nxia 文档编号:137618355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如何学习文言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如何学习文言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如何学习文言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如何学习文言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如何学习文言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如何学习文言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学习文言文一、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第二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二、文言文翻译的六种手段1、录: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职等专有名词,可照原文抄录。2、释: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单音节词语。3、理:调整、理顺译

2、文的词序。4、添:原文中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5、删:原文中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可删去不译。6、缩:原文中有些句子,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三、文言文的翻译规律1、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即:信、达、雅)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2、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译古文应先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并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如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意译灵活性大,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四、文言文词类1、实词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可以想一想是否在其他课文中见过,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2、虚词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1)掌握常见虚词的基本用

4、法,牢记其特殊用法(2)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联系现代汉语准确翻译虚词(3)注意积累虚词五、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_”通“_”,释义:_)。六、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平时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

5、义。七、词性活用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这是指形容词、名词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3、名词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鸿门宴)。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作使动、意动的较少,但用着一般动词的则相当普遍。在古代汉语中,方位名词也常作动词。4、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

6、,名词常用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处所、凭借的工具等。八、文言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具体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1、判断句(l)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例句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例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斯是陋室(陋室铭)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悉贞良

7、死节之臣(出师表)臣本布衣(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例句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2、省略句(1)主语省略例句(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例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宾语省略例句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例句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3、被动句(1)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例句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为乡里所患(周处)二虫尽为所

8、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例句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例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4、倒装句(1)主谓倒装例句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宾语前置例句何陋之有(陋室铭)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例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例句投以骨(狼)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5、常见句式(1)“如何”、“奈何”、“若何”

9、。这三个句式的意思都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句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姬啊我拿你怎么办呢?)(2)“孰与”、“何如”、“孰若”、“孰如”、“何若”等。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例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例句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3)“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4)“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例句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5)“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例句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6)“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例句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