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醉翁亭记》《归园田居》小测(上海专用)

上传人:binzh****nxia 文档编号:137618175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5.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醉翁亭记》《归园田居》小测(上海专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醉翁亭记》《归园田居》小测(上海专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醉翁亭记》《归园田居》小测(上海专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醉翁亭记》《归园田居》小测(上海专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醉翁亭记》《归园田居》小测(上海专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醉翁亭记》《归园田居》小测(上海专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醉翁亭记》《归园田居》小测(上海专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古诗文复习(25)-醉翁亭记归园田居作答时间:20分钟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解释加点词 望之蔚然( ) 峰回

2、路转 ( ) 临于泉上者( )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 饮少辄醉( )醉翁之意(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佳木秀而繁阴( )(二)句子翻译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4.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5.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三)常识和内容理解1.第一段中的醉翁是指 ,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 2.第一段由“ ”起笔,依次写了 琅琊 醉翁亭,是按 的顺序展开。3.从“ ”一句可见作者不胜酒力,但其将“ ”寄托在酒中,表明其“乐”中带有淡淡的忧思。4.第一段写出景物“ ”、“ ”、“ ”的特点,由“山”到“人”,点出本文主

3、旨“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由“醉翁亭”引出全文的中心词“乐”字。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点明了文章主旨。 C.“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常指本意不在此处而是另有所图。 D.“太守”是文章作者,即建造醉翁亭和给亭子命名的人。6.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中介绍了醉翁亭的秀丽风景以及交代自己建造醉翁亭这件事。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C.第段仅从“四时之景不同”这个方面表现山水之乐“乐亦无穷”。D.第段“风霜髙洁”“水落石出”写出了山间四季景色的特点。二.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

4、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解释词语: 南山: 荒秽: 荷: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 生活的热爱之情。3.这首诗从内容上可分为劳动的地点及结果、 、 三层意思。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交代劳作的地点和劳作的成果。B.三四句暗示耕作的艰辛和心里的快乐。 C.五六句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辛。D.最后两句表达诗人希望有好收成的美好愿望 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中“盛”与“稀”成对比,突出南山下土地的荒芜,侧面写出诗人的灰心丧气。B.三四句写一早去除草,到黄昏月出才荷锄回家。截取两个片

5、段,归纳一天劳动的辛苦。C.五六句承上,描绘了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出诗人垦荒劳动的艰辛。D.最后两句卒章显志,抒发感慨,表达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25.醉翁亭记归园田居(答卷)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

6、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解释加点词 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 峰回路转 (曲折,回环) 临于泉上者(居高而下) 名之者谁(命名,给取名)太守自谓也(称) 饮少辄醉(就)醉翁之意(情趣,意趣)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寄托)佳木秀而繁阴(茂盛)(二)句子翻译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远远望过去那树木茂盛、景色幽深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紧靠在泉边的,就是醉翁亭(翼然、临、判断句式)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

7、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4.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就消散;烟云聚拢,岩谷山洞便昏暗。5.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中的早晨和傍晚。(三)常识和内容理解1.第一段中的醉翁是指 欧阳修 ,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 卖油翁 2.第一段由“环滁皆山”起笔,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酿泉醉翁亭,是按从远景到近景(从远到近) 的顺序展开。3.从“饮少辄醉”一句可见作者不胜酒力,但其将“山水之乐”寄托在酒中,表明其“乐”中带有淡淡的忧思。4.第一段写出景物“美”、“秀”、“深”的特点,由“山”到“人”,点出本文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下列理解不正确

8、的一项是( D )A第一段由“醉翁亭”引出全文的中心词“乐”字。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点明了文章主旨。 C.“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常指本意不在此处而是另有所图。 D.“太守”是文章作者,即建造醉翁亭和给亭子命名的人。(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6.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段中介绍了醉翁亭的秀丽风景以及交代自己建造醉翁亭这件事。(建造者不是诗人,而是山僧智仙)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C.第段仅从“四时之景不同”这个方面表现山水之乐“乐亦无穷”。(乐亦无穷的是四时之景,包含四季和朝晚之景)D.第段“风霜髙洁”“水落石出”

9、写出了山间四季景色的特点。(风霜是秋季景色,水落是秋冬季景色)二.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解释词语: 南山:指庐山 荒秽: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荷:扛着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 田园 生活的热爱之情。3.这首诗从内容上可分为劳动的地点及结果、劳作的艰辛、作者的志趣 三层意思。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开头两句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和劳作的成果。B.第三四句暗示耕作的艰辛和心里的快乐。 C.第五六句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辛。 D.最后两句表达诗人希望有个好收成的美好愿望。(“愿无违”深层含义是不要和归隐的初衷相违背) 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第二句中“盛”与“稀”成对比,突出南山下土地的荒芜,侧面写出诗人的灰心丧气。(“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的情况,为后面的“但使愿无违”表达做铺垫,这里并不是表现出诗人的“灰心丧气”)B.三四句写一早去除草,到黄昏月出才荷锄回家。截取两个片段,归纳一天劳动的辛苦。C.五六句承上,描绘了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出诗人垦荒劳动的艰辛。D.最后两句卒章显志,抒发感慨,表达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