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特质论——“大五”人格模型综述.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7616918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格特质论——“大五”人格模型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格特质论——“大五”人格模型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格特质论——“大五”人格模型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格特质论——“大五”人格模型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格特质论——“大五”人格模型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格特质论——“大五”人格模型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格特质论——“大五”人格模型综述.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格特质论“大五”人格模型综述摘要:本文为了让对研究人格心理学有兴趣的人们了解其理论分支特质论范式的发展情况,对“大五”人格模型的出现、发展、趋势作了详细的总结与综述。文章观点选自13篇核心期刊里的学术论文,并据此得出结论:“大五”理论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融合其它心理学派的理论,并且根据不同地域文化调整其结构与内容。关键词:“大五”人格模型 人格特质论 “大七”因素模型 CAPS理论前言:“大五”人格模型理论是近十多年来人格心理学界非常流行的一个理论,也是特质论范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通过阅读本文,可以帮助读者掌握“大五”理论的基本知识,同时了解“大五”和人格心理学界的理论前沿。本文除了介绍

2、“大五”的理论内容,还涉及了“大七”人格模型和CAPS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理论,作为扩展和补充。(一)人格特质理论人格理论的研究基本上可分为6种范式,其中一种是特质论范式。特质论范式的基本任务就是根据人们外部行为表现,列出人格特质表来描述个体,并解释特质形成的原因。该范式强调个体人格是由特质组成的,特质决定个体的行为,通过对特质的调查,可以预测个体的行为。人格特质是人类共有的,但每一种特质在量上是因人而异的,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人格特质表现为跨情境的一致性、普遍性和跨时间的稳定性、持续性。特质理论家通常不关注任何个人的行为,而是关注对外在特质连续体上不同位置上人的典型行为的描述。

3、特质论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基本人格特质的探寻、分类以及对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和形成原因的解释。他们主要采用因素分析、多变量分析以及自陈测量等方法进行研究。 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是人格特质结构模型研究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用语言学的方法从自然语言中研究人格结构模型自20世纪30年代始,至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格特质五因素和七因素的发现和确证,使心理学家们为之震撼。研究人格特质已再次成为人格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们感兴趣的热点领域。不仅在西方各国,而且在世界其他国家对人格特质的跨文化研究也已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从自然语言中研究人格结构模型,它起源于这样的基本设想,即:每种文化下的自然语言包括了所有

4、能描述人格的维度,有什么样的人格表现,就有什么样的词来描述它。正如阿尔波特(Allport,1937) 所说:“在某一社会中长期说写所用的语言应能包括这一文化中描述任何一个人所需的概念和构念。换言之,大多数的人格特质都会被编码到自然语言中去。”这就是语言(词汇)学因素分析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二)“大五”人格模型1、“大五”人格模型的出现与验证1949年,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社会学家Fiske从Cattell词单中抽出22个词用于描述128 名临床心理培训生。描述的办法有3种:(1)自我描述;(2)教师的评定;(3)相互描述。而后,分别对三种评定作因素分析,结果得出5个人格因素.1961年图

5、普斯(Tupes)和克罗斯特尔(christal)运用Cattell的35个成对词对8个不同的群体进行测评,有军人、大学生等,评定者包括同伴、指导者、教师及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所有因素分析的结果,均出现了5个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因素后来被Goldberg称为“大五”因素,以强调它们的广泛性,与Cattell的前5个因素基本相似。 之后Norman根据Tupes和Christal的五因素结构。从Cattell的词表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20对双极形容词,根据大学生被试的评定结果,得到了同样的五个因素。Borgatta根据卡特尔的35个变量进行了研究,结果也重复得到了五个因素。据此认为卡特尔的35个变

6、量可以用五个因素进行概括。2、“大五”人格模型的内容“大五”模型理论主要做法是:首先把某一语系所有描写人的词汇挑选出来,然后进行筛选、比较和匹配,根据语义将词纳入不同的范畴组,制成词表,用这个词表让被试对自我或他人进行描述,最后对各个范畴求出相关,形成相关矩阵,再作因素分析。结果得到几个因素,取前几个载荷量大的因子作为人格的基本因素。经过近50 的的研究,学者们对大五模型的5个维度的认识逐步趋向一致,虽然至今还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在使用,但一般的命名是(1)外倾性(extraversion);(2)宜人性(agreeableness);(3)责任感(conscientiousness);(4)情绪

7、性(emotionality 或neuroticism)和(5)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或intellect),它们的意义在不同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使用中大体是一致的。“大五”各维度的描述性特质表现为:(1)外倾性表示人际互动的数量和密度、对刺激的需要以及获得愉悦的能力。这个维度将健谈的、主动的、活泼的、趋于好运和乐观的个体与沉默的、严肃的、腼腆的、安静的人作对比。这个方面可由两个品质加以衡量:人际的卷入水平和活力水平。前者评估个体喜欢他人陪伴的程度,后者反映了个体个人的节奏和活力水平。外倾性正面表现为健谈,面部表情丰富,并喜欢做出各种姿势。他们果断,好交友,很活泼,

8、富有幽默感,容易激动,好刺激,趋向于好动、乐观,负面表现为沉默寡言,呆滞。(2)宜人性宜人性考察个体对其他人所持的态度,这些态度既包括善于为别人着想、富有同情心、信任他人、宽大、心软、直率,也包括充满敌对情绪、愤世嫉俗的、爱摆布人的、缺乏同情心。(3)责任感责任意识评估个体在目标导向行为上的组织、坚持和动机。这个子维度把可靠的、讲究的、有能力的个体和懒散的、行为不规范的个体作比较。同时反映个体自我控制的程度以及推迟需求满足的能力。正面表现为行为规范,可靠、有能力、有责任心。他们似乎总是能把事情做好,处处让人感到满意。负面表现为行为不规范,粗心,做事效率低,不可靠。(4)情绪性评估的是情感的调节

9、和情绪的不稳定性。情绪性高分的个体倾向于有心理压力、不现实的想法、过多的要求和难以控制冲动以及不适应的应对反应。虽然这个方面的高分并不预示着存在临床上的障碍,但患有临床综合症的个体往往会在这个量表上得高分。正面表现为情绪理性化,冷静,脾气温和,满足感,与别人相处愉快。负面表现为自我防卫,担忧,担心个体是否适应,往往容易情绪波动并易产生负面情绪如生气,自罪和厌恶感,还易于产生非理性的想法,在压力状况下比他人效果差。(5)开放性对经验本身的积极寻求和欣赏以及对不熟悉情境的容忍和探索。这个维度将那些好奇的、对新鲜物感兴趣的、新颖的、非传统的以及富有创造性的个体与那些循规蹈矩的、无分析能力的、不善于创

10、造性思考的个体做比较。正面表现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 尤其是对知识、各种艺术形式和非传统观念的赞赏。人们常常认为他们勤于思考,好幻想,知识丰富,富于创造性。负面表现为自我封闭,循规蹈矩,喜欢固定的生活和工作程式,不善于创造性的思考。3、评价(1)现状与成就“大五”概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格心理学长期以来概念和构想过多所造成的混乱局面。一直以来,人格心理学家在寻找有效的人格解释单元,提出了许多人格理论,但是每一种理论都有其局限性。在近十多年中,人格心理学界非常流行的“大五”人格模型为人格描述与解释提供了基础的、广泛的框架,被称为是人格领域中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大五”模型是当代人格心理学的新

11、型特质理论。经过几代人的发展与完善,其理论和研究模式已经由初具规模趋向成熟。 西方的“大五”模型是在“词汇学假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格结构的描述维度,已经日益在心理学界得到广泛的关注,并出现了明显的“全球化”应用的趋势。1990年以来大量的跨文化研究都支持“大五”模型,“大五”已经在德国、荷兰、波斯、西班牙、匈牙利、菲律宾等国获得了验证。我国一些学者也参与了这方面的研究。 人格特质结构模型的研究在西方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表明以美国为首的一批人格心理学家多年来为寻求将各种人格结构概念纳入统一的、系统的框架所取得的重大突破。这一框架为人们描述个体差异以及交流各自的发现提供了共同的参照体系。反映了人

12、格结构的研究从过去长期所处的一种歧见颇多的状态走向了某种程度的整合,同时也大大地推进了人格研究的进展。(2)局限与缺陷“大五”模型提出以后,像任何新生理论一样都遭到了毁誉参半的待遇。其中主要的异议有:FFM(Five Factor Model)这种外部观察不足以理解人格和构建人格模型;FFM支持者对于这个模型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莫衷一是;FFM假设人们在填写词表时会激活自我概念,但人们对自我的认识是不准确的;FFM 对于人格过程没有任何贡献,而只是对于这些过程的结果提供了一些标签;FFM所依赖的因素分析技术也是值得怀疑的。“大五”虽然得到普遍的运用,但仍然存在问题:第一,大五人格量表在实践中存在显

13、著的内在相关,当神经质被重新命名为情绪稳定性时,五个基本因素全都存在正相关。第二,五个因素并没有包摄人格的全部,尽管几乎任何人格建构都可以由大五得到反映,但却不能从大五中分离出每一个人格构想,大五虽然充分体现了人格的静态性,但却未能涉及到人格最富魅力的动态性。第三,最根本的缺陷是,大五人格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假设,五因素得自于因素分析,是在没有理论前提的情况下,从技术角度得出的,五因素模型到底是什么,仅仅依靠五因素并不能理解人格。还有一些人格心理学家,尤其是中国专家认为,“大五”模型仅仅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在其它文化中的应用取决于该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似性。特别是从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进行的研究彻底推

14、翻了“大五”人格模型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适用性,进一步凸显了对西方理论和概念以及相应的测量工具进行本土化或中国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人格心理学家得出如下结论:西方的“大五”人格结构模型主要反映西方文化的特点,不具“跨文化的一致性”;人格结构模型的跨文化比较策略会影响到比较的结果和结论;“衍生的一致性”策略是跨文化比较的最佳策略,也是本土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明显不同于西方的“大五”结构,由七个维度构成。(3)受到“大七”的质疑“大七”因素模型是在“大五”因素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研究“大五”因素模型的过程中,有不少心理学家对“大五”模型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对因素的心理含义等提出了

15、批评意见。“大七”因素模型的倡导者在继承“大五”因素研究的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侧重指出了“大五”因素模型在选词方面的两个缺陷:第一,“大五”的选词不能代表自然语言中人格特质的所有方面。John 等人对特质词的分类研究做过一个历史回顾,他发现像“独立的”、“特异的”、“保守的”等重要的人格特质术语无法归入大五结构的任一维度。Tellegen 等指出“大五”没有象它所声称的那样完全抓住了“自然”语言的人格范围。这是因为“大五”研究大都使用阿尔波特(Allport)等的词表,而且在做因素分析之前就删除了评价性术语,有的还删除了描述暂时状态的(如心境等)术语。第二,做因素分析前的选词标准主观随意性大。正如

16、Lellegen等指出的,“大五”研究者在制定特质词分类标准,按此标准去掉多余词或选词构成测量词表时,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决策误差,词表的内容有偏颇,依此构造的人格维度显然也不全面。事实上,严格的分类标准使得很多潜在的人格术语进入不了因素分析的筛选范围。针对于此,Tellegen等率先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探索和改进,提出了人格“大七”因素模型。 Tellegenhe和Wailer将评价维度引人人格结构,提出了“大七”人格模型。在“大七”中,正价(PVAE)和负价(NVAL)是两个新的人格维度,其余五个维度:正情绪性(PEM)、负情绪性(NEM)、可靠性(DEP)、适意(AGR)和因袭性(CONV),分别与“大五”的外倾性、情绪性、责任感、宜人性和开放性有大至的对应关系。(4)CAPS认知情感系统理论的挑战特质与情境的争论持续了多年,丰富了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争论使更多研究者开始关注个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