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演示教学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7609956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5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猩红热演示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猩红热演示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猩红热演示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猩红热演示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猩红热演示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猩红热演示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猩红热演示教学(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猩 红 热,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A组型溶血性链球菌引 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其临床特点为发热、咽峡炎、全 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少数患者病后可出现 心、肾、关节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好发于冬春季,儿童 多见。 链球菌感染后,可因机体免疫水平的差异而致猩红 热、咽峡炎、丹型,即对红疹毒素不具免疫力者则发生 皮疹。,一、病原学,A组型溶血型链球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在含血 的培养基上易生长,在血培养基上生长时产生完全溶血。 按其菌体细胞壁上所含多糖类抗原的不同,可分为19个 组,A组是猩红热的主要病原体。A组链球菌特点为: 侵袭力强;能产生外毒素(红疹毒素)、链激酶、扩 散因

2、子及透明质酸酶等,它们在发病过程中起了积极意 义。 A组型溶血型链球菌对热及干燥抵抗力弱;在体外 生活力较强;一般消毒剂敏感。,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带菌者,猩红热自发病前24小时至 疾病高峰期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亦可经皮肤伤口或产道等 处感染,后者称为“外科猩红热”或“产科猩红热”。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 抗菌免疫产生较迟缓,持续短暂,具有型特异性,感染后对同型细 菌有免疫力,但型间多无交叉免疫力,故同一个人一生中可反复感 染不同型链球菌所致的咽峡炎、扁桃体炎等。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 ,其间无交叉免疫,故患过猩

3、红热者如感染不同红疹毒素型的仍可 再得猩红热。再者由于猩红热轻型较多,早期应用抗生素使病后免 疫不充分,故猩红热的复发再感染也可发生。,4、流行特征: 流行地区:多见于温带,寒带、热带少见。 季节:全年均有,但以冬春季多发。 年龄:任何年龄均可,15岁以下儿童最高。 病情演变:近年来轻型增多,病死率大大下降。,四、临床表现,(一)潜伏期:1-7天,多为2-3天。 (二)急骤起病,常有畏寒、发热、头痛、咽痛、呕吐等,一般 在39以上。皮疹最盛时体温最高,随后下降。 (三)咽痛明显,吞咽时加重,咽峡部及扁桃体红肿,扁桃体上 有点片状黄白色渗出物,易拭去。腭黏膜可见红色点状疹或小出血 点,称为“黏膜

4、内疹”。 (四)病初舌被白苔,舌乳头明显红肿突出于白苔之外草莓舌; 3-4天后白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乳头仍突出杨梅舌。,(五)皮疹: 1、病后第2天出现; 2、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迅速蔓延全身 3、全身弥漫性充血基础上,广泛散布针头大小的,密集而均匀的鸡皮疹,少数可带小脓头。 4、皮肤常伴瘙痒; 5、皮肤皱折处常因压迫磨擦而致皮下出血巴氏线; 6、面部充血潮红,口鼻周围无充血口周苍白圈; 7、皮疹48h达高峰,依出疹先后顺序消退,病程第一周末或第2 周开始脱皮(呈片状,四肢末端大片脱皮手套袜套状),脱皮后 无色素沉着。 (六)临床分型:轻型、普通型、中毒型、脓毒型、外科型或产科 型。,

5、五、实验室检查,(一)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在(10-20)109 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严重病人可出现中毒颗粒。 (二)尿液:常规无明显异常,若发生肾脏变态反应 时,则尿蛋白增加,并出现红白细胞和管型。 (三)细菌学检查: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培养可 有性溶血型链球菌生长。,六、治疗,1、病原学治疗:早期病原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 发症。青霉素为首选,80%病人治疗后24小时即可退热。 用量成人每次400-800万U,每日2-3次,儿童10-20万U kg日。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 2、对症治疗:中毒症状明显者可予以激素。 3、并发症治疗:针对风湿病、肾小球肾炎和关节炎 的相应治疗,且给予抗生素进行病原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